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22.41KB ,
资源ID:227701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7701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1、知识主线列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方式表现举例军事侵略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政治侵略割占土地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获取特权南京条约附件中“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以华制华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经济侵略开埠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2、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战争赔款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思想渗透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真题优练1(2015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

3、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反映了双方怎样的战略企图?试从国内背景视角分析英方态度的原因。(新思路)(2)材料二中清廷对外国使臣外交礼仪的变更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试从国际背景视角分析此变更的原因。答案(1)焦点:座位次序之争。企图:争夺会谈主导权。原因

4、:工业革命开展,国力强盛,政府鼓励对外殖民扩张,打败了一系列竞争对手,成为殖民霸主。(2)本质:处于外交屈辱地位,丧失外交主导权。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成为主要瓜分目标。中国: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提升对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1)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

5、现。(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主线二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

6、华。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地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

7、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在规模和影响上远大于“公车上书”,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时帝国主义侵华程度以及广大民众觉悟的程度要高。就选项而言,A项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和评价;B、C、D三项说法仅是两者相关历史信息的表层反映。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征(1)广泛性:近代前期

8、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开放性:这是因为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4)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

9、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5)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十大全新押题视角考向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答案C解析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考察,A项是从资本家要求获得商品倾销市场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属于现代化史观,故A项错误;B项从中国和英国政教悬殊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原因,属于文明史观,故B项错误;C项从中

10、国没有加入世界大家庭而引发战争,符合从整体考察鸦片战争原因,属于全球史观,故C项正确;D项从英国对封建落后的中国抱有侵略野心出发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属于革命史观,故D项错误。考向2钓鱼岛主权中日之争的历史渊源2015年4月17日在某一重大历史事件120周年之际,中国3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内巡航宣示钓鱼岛主权,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此次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签订了体现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要求的条约C中国此后一度丧失台湾、钓鱼岛领土主权D事件发生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答案B解析20151201895,由此可知历史事件当为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其

11、内容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故B项说法有误。考向3文字史料的主要类别与价值一名学者针对其研究收集了以下资料:北洋舰队的有关文献记载;明治维新后日本内政外交的档案;李鸿章所著的李文忠公全集。由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对象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李鸿章领导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题干所指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考向4向西方学习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

12、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开始全面的近代化历程,全面近代化应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实施自救运动摆脱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所建政权,洋务运动是封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故D项“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考向5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

13、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解析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时,义和团的反抗被赞美,符合革命史观中关于阶级斗争的内容,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时,义和团的毁坏行为遭到谴责,符合近代化史观的观点,选择C项符合题意。考向6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

14、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答案D解析“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反映了以个人好恶评价李鸿章,认为他对清政府外交的失败负有责任,但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认为个人历史作用微小,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看,也不可能有谁比李鸿章有更好的措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也是形

15、势所迫,可见要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故D项正确。考向7中外比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成败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两部宪法文件实践结果差异的原因是()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崇尚专制美国有着民主的传统,崇尚法制临时约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烙印A BC D解析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崇尚专制集权,导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故正确;美国没有经过封建主义统治,有民主传统,崇尚法制,故正确;临时约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考向8资产阶级的共和梦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

16、连的,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人人共享的人民梦,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的认识应该是 ()A农民阶级的天国梦 B洋务派自强求富梦C维新派的改良梦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解析由信息“现代化的政府”取代“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即可判断此时的“有识之士”当是戊戌变法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进步人士,“推翻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此时的主流思潮,故选D。考向9自由精神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

17、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解析材料中“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批评了对不同言论有威压表示的现象,主要说明在学生的团体活动中推行民治思想,要使各方面的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体现了一种言论自由的精神,故A项正确;平等精神主要是反对特权,反对阶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精神主要是反对专制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专制的观念,故C项错误;科学精神主要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故D项错误。考向10多元史观认识近

18、代史的开端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目录B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

19、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

20、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

21、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1972年教材:革命史观。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011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单元针对练(三)一、选择题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

22、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

23、C项错误。3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的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故选D。4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

24、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所以排除A、B。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没有挽救封建政府的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因此选择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 “民族

25、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解放战争后解析 根据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加深时的作用排序,甲午战争大于两次鸦片战争,解放战争是国内战争,不属于民族危机的范畴,故B项正确。6“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农民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60年 ()A无法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B面对民族战争的

26、矛盾心态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解析从材料中“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民族冲突的矛盾心态,故选B。7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解析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

27、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8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 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B北京条约 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马关条约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 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解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列强之间分赃不均,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转变了策略,由瓜分变为“保全”,由灭亡中国到“以华制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9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C甲午战争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解析从材料“惟有死守,据为岛国”“图固守以待转机”可以判断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C项正确,故选 C。10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