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关:指山海关。 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体仁衔之 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 /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 邹忌修
2、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 / 视为止,行为迟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 B C D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
3、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第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6C(赞同) 7A(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B项中,前“于”,介词,对于;后“于”,介词,向。C项中,前“而”表承接;后“而”表并列。D项中,前“为”作动词,治理;后“为”作介词,因为) 8A(为崇祯帝所为;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
4、敢;有的不可选) 9B(“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10认识要联系文意和现实,切近对人物的认识;角度不必拘泥于题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明确,2分;联系文意与现实贴切,2分;分析有层次,4分;语言简明连贯,2分。 1我认为黄道周虽然偏执,但却是“一代完人”。这种偏执是一种信念和不懈的意志,是一个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卡梅隆,众所周知,是电影界的暴君。他性格执拗张狂,不惜自己和演员的身体也要拍出最好的效果。甚至用自杀威胁公司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拍摄,以至于演员都表示决不再和卡梅隆合作了。但正是这种偏执,近乎于疯狂的执拗带来了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种旷世杰作。
5、因此,黄道周身为朝臣,性格耿直,直言不讳,这种执著才能真正为治国所需。守卫正道,黄道周不失为“一代完人”。 2我认为黄道周确是个立朝守正之人,并谈不上偏执。从文中看,他在翰林院时大胆地讽喻养尊处优的官员,对崇祯帝的用人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在当时崇祯认为他有些偏执,但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当人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时,无不为黄道周的果断以及为朝廷做出的贡献而赞叹。就像马寅初先生刚刚发表新人口论时,几乎没有人支持他的观点,他还为此遭到批斗、围攻。而如今,当人们像乾隆帝追忆黄道周一样将目光投向马寅初时,发现了他为国家做出的伟绩,也为他带来了超越时空的赞誉。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
6、,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译词 寿阳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远望淮河淝水自西流来
7、,依然环绕这座孤城。 遥想乌衣巷内谢石、谢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军容严整。 安坐在帷帐里从容静观符坚骄兵渡河南侵,如惊涛骇浪中凶猛的鲸鱼奔腾。 掉转目光去看那滔滔东流的河水,回头谈笑间,击溃强敌的功业便已告成。 经历千年,八公山下断崖间依然草木丛生,在遥远岁月里记录历史的峥嵘。 只能独自无目的地观看云层舒卷,波涛涌动,没有地方可以寻到豪杰英雄。 确信谢家子弟劳碌为国不过空成历史;嘲笑自己为什么又生悲怆怀想之情。 想起那位谢东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迈时独自倾听桓伊弹奏的哀婉筝声?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
8、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样例 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试想,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以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
9、都毫无柔媚之态。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作怀想的却是“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这些年轻人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饬强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10、“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情感抒发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直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精彩演绎。“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排挤,遭打击,壮志难酬,令人不禁想起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苍凉慨叹。尽管词人目迷肠愁,但慷慨悲歌,句句国是,并无一词在为个人婉转哀诉。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啊! 文言文阅读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
11、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
12、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译文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他的祖先从晋昌迁到这里。唐邕从小聪明敏慧,有才干。起初任神武帝外兵曹直长,因为干练的办事才能受到赏识,被擢拔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帝去世时,事出仓猝,文宣帝指挥分派将士,以强力威势慑服四方,夜里把唐邕召去调配各方面事宜,片刻之间就已安排停当。文宣帝很倚重他。文宣帝连年出征塞外,唐邕必定陪同前往,专门掌管用兵机宜,接受事务敏捷快速。从军卒以上,他们的功绩缘由,无不熟悉,(文宣帝每一次询问),都能立即回答
13、。有时在皇帝面前考察官员情况,唐邕也多不用拿名册,(凭记忆)唱名从来也没出过差错。太昌七年,文宣帝在羊汾堤讲习武事,命唐邕为诸军总节度,又命他做了饮宴习射的监礼官。(这一天)文宣帝亲自拉着唐邕的手,带他来到太后跟前,坐在丞相斛律金的上位,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又另外赐给他彩缎钱帛。唐邕不仅办事干练明辨事理,而且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因此被委任的职权越来越大。文宣帝曾经对太后说:“唐邕(头脑清楚记忆力强),手上一面写着文书,嘴里处理着事务,耳朵还听着别人的报告,实在是奇才。”一天之中,赏赐给他六次东西。又曾解下自己穿的青鼠裘皮大衣赐给唐邕,说:“我的意思是与卿共御寒
14、冷。”后来皇上又对他说:“高德正对你妄加非议,并且推荐主书郭敬(替代你),朕已经杀了他。你为国家操劳很多年了,本来想任命你做州牧,也曾经多次命杨遵彦另外找可以代替你的人,(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找不到,所以就打消了(这念头)。”文宣帝有时斥责那些侍臣,说:“看你们的所作所为,连给唐邕做奴才都不合格。”唐邕就是如此受宠爱礼遇。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
15、迁尚书右仆射。 译文唐邕后来被拜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晋阳。武成帝到武军驿时,因醉酒责怪虞候都督范洪,想要杀他。唐邕劝谏,认为如果不是饮酒施行死刑,就是诛杀全族别人也无所怨恨;假如实在有大罪,因酒后杀人,恐招来非议。范洪因此得免死罪。唐邕又因为士兵教练打猎,按照过去的惯例,每年十二个月,每月围猎三次,唐邕认为这样搞得人马疲困,就(奏明皇上)请求改为每月两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唐邕为政很严酷,但能压抑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不久被任命为中书监,仍旧任侍中,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译文武
16、平初年,唐邕因判决案件徇私偏袒,被御史所弹劾,而被免官。很久以后,因为旧恩,又被任命为将军、开府,多次升迁至尚书令,封晋昌王。隋朝开皇初年去世。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样例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一次是武成帝因醉要杀虞候都督范洪,唐邕谏言“因酒杀人,恐招横议”,范洪得以免死。另一次是认为军人田猎过于频繁,造成“疲弊”,请求减少,皇帝也听从了。 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
17、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得宠爱,被重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 这使我也有了两点认识。一点是“出以公心,胆气自豪”。例如,2000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另一点是“要求秋雨,先行春风”。例如,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灾害面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亲临一线指挥,排忧解难,获得了普遍的赞誉。这样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两点合一,自会有为。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
18、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束缊(yn):捆乱麻做火把。 元:通“原”。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 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 天气寒冷道路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 原来是王先生实之来送刘先生克庄。 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 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 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疏狂放, 我们回应说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 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刘克庄的人物
19、形象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词人刘克庄自己的形象。他性情豪放不羁,珍重友情,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词人擎着火把,夜里长途跋涉,把衣囊都丢掉了,却单单挑着诗囊。这不是一般的马虎,在他的心里,精神生活远远重于物质生活。词人和来饯行的朋友在风亭欢聚,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疏狂,与其说词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陶醉于臧否文章的忘情谈论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自画像。王实之的人物形象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友人王实之的形象。他性情珍重友情,豪放不羁,
20、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友人不顾“天寒路滑马蹄僵”,在寒夜赶来为朋友在风亭置酒饯行。在他心里,朋友情分万分珍贵。见到朋友后,没有半点歧路沾巾的悲切,而是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这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是建立在诗文投合基础上的高雅深情。与其说这位友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醉于情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友人画像。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
21、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
22、着那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人们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陶渊明成了热门。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
23、是朦胧在人们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或许就因为这几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热闹的“人境”也能找到安静,关键就在于“心远”。 正
24、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 (取材于余秋雨同题散文) 思路结构 陶渊明对魏晋名士的超越 陶渊明在公众视线外
25、生活 陶渊明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陶渊明的选择使大家陌生 陶渊明直到宋代才被关注 陶渊明仰慕融入描写自然 陶渊明安静的关键是心远 陶渊明更高层次思考人生 陶渊明思维一切依顺自然 19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 示例 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 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
26、我一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
27、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此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劳。 译诗 东风像知道我将要踏着山路出行, 特意吹断了屋檐间滴答答的雨声。 晴空的云朵像山岭戴上棉絮帽子, 初升起的太阳像铜锣挂在了树顶。 低矮的竹篱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 溪边柳枝自在摇摆沙底水流清清。 这时侯西山的农家应该最快乐了, 都忙着烧煮青菜犒劳春耕的男丁。 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
28、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着稚拙的趣味。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新城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铜钲”这两个卡通式的比喻脱口而出。 这一对比喻的不足在于静滞,欠缺激发读者联想、想象的神韵和魅力。如果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苏轼自己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动态画面、神来之笔相比就逊色了。这也有点儿像同是喻庐山瀑布,徐凝的“白练”就比不上李白“银河”。但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