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6.26KB ,
资源ID:220796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079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理学大师马一浮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理学大师马一浮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1、。关于开设这个讲座的意义,他是这样说的: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泰和会语,引端)他首先拈出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教大家立志,希望大家竖起脊梁,猛著精采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同上,横渠四句教)。可见,他是把对学生的抗战爱国教育,贯穿于这些讲座之中。1939年夏,他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也是马一浮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的主要学术思想

2、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发表的。抗战胜利后,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隐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图书馆,继续选刻古书。解放后,他担任过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但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不以俗务打搅,让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蒋庄)安心著书立说,颐养天年。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他也未能幸免。马一浮学术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泰和宜山会语合刻(二卷,附录一卷)、复性书院讲录(六卷)、尔雅台答问(一卷)、尔雅台答问续编(六卷)等。马一浮同时又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已出版的诗集有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附芳杜词剩、蠲戏斋诗编年集等,总称之为蠲戏斋诗集。近闻,浙江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将集资合作整理出版马一浮的全部著作

3、,这将为研究马一浮学术思想、诗文书法,乃至近现代儒学的发展等,提供极大的方便。马一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论,从形式上来看是相当固守传统的。如他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即所谓:国学者,六艺之学也楷定国学名义这里的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经但马一浮更喜欢用这一名称,因为它不仅是呆板地指六部经典,而是广义地指六类或六个部门的文化学术或教化。他认为:此(六艺)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同上)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也可统摄西来的一切学术。简而言之,

4、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换一角度说,西方学术文化无非统摄于真、善、美三种价值,这也都包含于六艺之中。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总而言之,全部人类之心灵,其所表现者不能离乎六艺也;全部人类之生活,其所演变者不能外乎六艺也世界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更无有一事一理能出于六艺之外者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这里显然有许多牵强附会之说,不足为取。但他当时所以要如此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而不致陷于自鄙和盲目崇洋。正如他说的:今人舍弃自己无上之家珍而拾人

5、之土苴绪余以为宝,自居于下劣而奉西洋人为神圣,岂非至愚而可哀!(同上)就这方面来讲,在当时抗战的环境下,也不能说一无意义。关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马一浮则站在了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认为完全是精神的产物。他反复声称: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论六艺统摄于一心)又说:天下万事万物不能外于六艺,六艺之道不能外于自心六艺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义理因此,在文化、学术上如果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他说,这些道理说来简单,却是他自己体验出来的。他从这种文化观出发,对于人类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了坚强的信心。他认为,只要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

6、亦一日不绝。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舍此无由也(宜山会语,说忠信笃敬更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对毕业诸生演词)这里,他把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夸大到了极点,在理论上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他却真诚地相信,人们只要有这样的信心,能按照他的体验去践行(即反求自心之义理),那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先圣,而这正是夷狄所不能侵,患难所不能入的(同上)根本之所在。他以此作为个人品德和操守的修养信条,一生中始终表里如一,坚定不移地讲论和践行,其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不已。马一浮十分推崇论语一书。他认为,论语一书,其大义无往而非六艺之要他说:论语有三大问目:一问仁,一问政,一问孝。凡答问仁者,

7、皆诗教义也;答问政者,皆书教义也;答问孝者,皆礼乐义也而易为礼乐之原,言礼乐则易在其中;春秋为诗书之用,言诗书则春秋在其中又,他举出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章为明生死之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于迁流中见不迁,于变易中见不易予欲无言显性体本寂而神用不穷等,为易教之大义正名则为春秋大用之要(论语大义,见复性书院讲录卷二)。马一浮又尝言: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因此,他也十分推崇孝经一书。他认为,六艺皆为德教所作,而孝经实为之本;六艺皆为显性之书,而孝经特明其要。故曰,一言而可以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以该行仁之道者曰孝。此所以为六艺之根本,亦为六艺之总会也。(孝经大义

8、,见复性书院讲录卷三)马一浮的论语大义和孝经大义二书,提纲挈领,条理清晰。若能读此二书,则对于他六艺论的文化哲学之要旨,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了。如上所述,马一浮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而且说:须知教相多门,各有分齐,语其宗极,唯是一心。从上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尔雅台答问卷一,答张君)在这一根本观点上,他与熊十力、梁漱溟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具体论述和践行上,则诚所谓各有分齐了。马一浮认为,把哲学分成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方法论等,乃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答程泽溥一),其学内外本末只是一贯(

9、同上,续编卷二,示张德钧所以,在他的讲学中,从不分什么本体论、认识论等等,而只是要人们向内、求己,并一再声明,书院教育的宗旨是要在原本经术,发明自性本具之义理(同上,卷一,答许君),是重在求己答刘君),或者说以求己为先,多闻为后),等等。可以说,在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学问题,以及全部教育问题,都只集中在一点上,即发明和他的文化观和哲学思想是彻底的唯心主义。马一浮在阐发理学思想上,能够很好地融会程朱、陆王两派的思想、方法。义理之学最忌讲宗派立门户,先儒临机施设,或有抑扬,皆是对治时人病痛,不可执药成病。程朱陆王并皆见性,并为百世之师,不当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须善会,实下工夫。答

10、吴君)他批评那些对朱陆异同争论不休的人说: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机用,妄生同异,只是瞎汉赃诬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诣邪?其实,程朱陆王岂有二道?见性是同,垂语稍别者,乃为人悉檀建化边事耳(按:为人悉檀乃佛教用语,意思是根据各人不同的根机和能力,而为之说各种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临机施设,对症下药的意思)答任君他在融合程朱陆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诚如贺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穷理,解释经典,讲学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习复性,则接近陆王之守约。(当代中国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马一浮不仅主张破除程朱陆王的门户之见,而且主张破除儒佛、儒道、佛道,以及儒、佛、道内部的种种门

11、户之争。末流之争,皆与其所从出者了无干涉一些人所以斤斤于派别门户之争,都是由于他自己的局而不通之过也大量者(识广宽容者)用之即同,小机者(识浅量狭者)执之即异。人们应当明了,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别,因有多途(复性书院讲录卷一读书法),儒佛禅道总是闲名(尔雅台答问卷一);从来云月是同,溪山各异,并不相碍也。无论儒佛,凡有言教,皆以明性道为归(同上,续编卷五答黄君因此,只要是以明性道为归的,那么尽心知性亦得,明心见性亦得;养本亦得,去障亦得;当下便是亦得,渐次修智亦得(同上,卷四示鲜季明由此可见,他对于儒释道的融会,可说是已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地。他能随意拈取老、庄、释典以阐扬儒家宗旨,不惟不陷于牵

12、强附会,且能严格判别实理玄言,不致流荡而无归宿(同前引贺麟著)。马一浮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阐发他的理学思想的,这也就是他在复性书院学规中提出的可以终身由之而不改,必适于道的四点:主敬穷理博文笃行他指出: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复性书院讲录卷一)具体说来,马一浮认为,涵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引孟子关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之说来作论证。他认为,人心之本体原本是虚明不昧含容深广的,然而由于为气禀所拘,故不免褊小而失其广大之量由于为物欲所蔽,故不免昏暗而失其觉照之用总之,都是由气夺其志而造成的。要把持住志而不使其暴失,则

13、必须用涵养,而涵养之关键,则在于所以,他强调说:须知敬之一字,实为入德之门。此是圣贤血脉所系。穷理为致知之要是这四句中的重点。在谈到理的问题时,马一浮总是联系气事来说,强调理气理事的一源无间他继承程朱的思想说,有气必有理离气则无以见理无此理则气亦不存理气同时而具,本无先后,因言说乃有先后等等。同时,他也进一步发挥道:太极未形以前,冲漠无朕,可说气在理中;太极既形以后,万象森然,可说理在气中。他还结合易的三种含义来阐发理气的关系,说:气是变易,理是不易,全气是理,全理是气,即是简易。这是一种新的解释,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此是某楷定之义,先儒释三义未曾如此说。(泰和会语义理名相一)以后,他又把之三义

14、与佛教所说的体、相、用三大贯通起来,认为不易是体大,变易是相大,简易是用大(复性书院讲录卷二论语大义七从而使理气的体用关系,得到了更为生动细致的说明。关于关系,他则一再强调事外无理理事双融在的问题上,更重要的还有一个与心的关系问题。在此问题上,马一浮竭力调和程朱和陆王的差别,而坚持的则是心外无理的观点。他解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说:朱子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致知为推极吾心之知。知者,知此理也,知具于心,则理不在心外明矣。按照马一浮所引朱子的话,实在是很难得出他所推论的结论的,显然他是想挽救朱子向外穷理的支离繁琐,而有意这样来推解的。他还说:格物即是穷理,异名同实,那么他为什么采用一名,而不采用格物

15、之名呢?他解释说:只为从来学者都被一个物字所碍,错认物为外,因而再误,复认理为外。因此,他坚定地认为,心外无物,事外无理,事虽万殊,不离一心。一心贯万事,即一心具众理。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无理,亦即心外无事。他还引用佛教的理论来作佐证,说:佛氏亦言,当知法界性一切唯心所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万行不离一心,一心不违万行。他的这些论证,最终是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致知是知此理,唯是自觉自证境界,拈似人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切名言诠表,只是勉强描模一个体段,到得此理显现之时,始名为知。(同上,卷一学规)这也就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衔接起来了。可以说,穷理致知是马一浮理学思想的核心,从这里出

16、发,又回归这里。马一浮说:穷理主于思之意多,博文主于学之意多。所以,博文为立事之要的意思 ,主要是强调必须多学多识,才能正确而果断地处理各种行事。他十分重视学习,要求学者达到通而不局通而不执,并且认为只有那些足以尽天下之事相而无所执碍者,乃可语于博矣(同上)他也十分注意学习方法,专门写了一篇,来指导求学者。他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得意、穷理,否则就成了读死书买椟还珠,毫无用处;再则,读书虽然属于穷理博文方面的事,但也必须付诸笃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岂不是玩物丧志,自欺欺人。他总结读书之道,概括为四点: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具体地说: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

17、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反之,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马一浮在这里所讲的读书之道,完全是他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笃行为进德之要也是这四句中的要紧之处。强调笃行,是马一浮理学思想的落实处。他解释说,德是指内在的品德,即所谓自其得于理者言之,而行是指外在的行为,即所谓自其见于事者言之所以,德和行就像理和事的关系那样,只是表示内外的名称,而不是无关的两件事。笃的

18、意思则是指充实而有恒他认为,德有性德修德之别,前者是先天本具的,而后者则是通过修养得到的。但是,学者也必须知道,性德虽是本具,不因修证则不能显。因而,所谓,也就是讲的因修显性他严厉批评执性废修的谬见,并借用佛教性修不二的说法,来强调圣人之教在因修显性,决不执性废修(尔雅台答问续编卷二)的思想。理虽本具,亦要学而后明,精义入神,方能致用,所以说性修不二。专言守良心,便是执性废修。(同上,卷三示杨霞峰)他更发挥说:全性起修,即本体即功夫;全修在性,即功夫即本体。修此本体之功夫,证此功夫之本体,乃是笃行进德也。换言之,他认为,行有欠缺,即德有欠缺;行有间断,即德有间断。故虽曰性德无亏,亦须笃行到极至

19、处始能体取。)这里,马一浮所讲的,其核心也就是他说的修此本体之功夫,证此功夫之本体,也就是说,从心出发再返回到心,充分表达了他的一切唯心的根本立场。不过,就他强调笃行的重要性来讲,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他十分赞赏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佛教讲悲智双融,儒家讲仁智一体,这方面只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见得此意示张立民说食不饱,数宝不富示吴敬生),所以如果把圣人的教导只作一种知解、一种言说领取,而不肯笃行,则是辜负自己,辜负先圣以上,仅就马一浮理学思想中的部分主要观点作了一些简要的介绍,至于他融通儒佛方面的许多精彩论述,则由于篇幅关系,当容另撰专文介绍。(原载于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上海:上海人民出

20、版社,1992年版) 转引自蔡惠明:马一浮居士的佛教因缘,载法音杂志1988年第1期。马叙伦石屋余瀋篇载:一浮长余二岁,马叙伦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据此知马一浮生于1883年。张中行负暄琐话马一浮篇说:马先生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比鲁迅先生小一岁,恐由推算致误。 这一年鲁迅先生弟兄二人也参加了县试,周作人在知堂问想录再是县考一文中,据当年日记的记载,回忆说:会稽凡十一图(按,每图五十名):案首为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才兄三图三十七,马福田即是浙江的名流马一浮这些著作都收在马一浮编复性书院丛刊的儒林典要类第三辑中。丛刊分群经统类(其中又分初、甲、乙三编)和(其中又分一、二、三

21、辑)两大类,收入了许多重要的宋明理学家著作,为研究宋明理学提供了一批注释和版本都极好的原始资料。如熊十力在讲到他的新唯识论的根本精神时说:哲学不仅是理智与思辨的学问,尤在修养纯笃,以超越理智而归乎证量(按:即反求自证)。新论根本精神在是,中土圣哲相传血脉亦在是。(十力语要卷三,王准记语)马一浮在此自注说:性修不二是佛氏言,以其与理气合一之旨可以相发明,故引之。义理名相二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r den persnlichen f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des fins commerciales. , ,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