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13KB ,
资源ID:218479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47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带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带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1、热甚而强食之。遗热病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热病禁忌:病热少愈,食肉则复(清淡饮食),多食则遗(少食)。5103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长,首要。足阳明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5104凡病伤寒而成温(温热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分析:1、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在夏至之后,大小暑之间。2、暑病治疗,切勿见汗止汗,治当清暑,错用止汗收敛之法,或酿成暑热内闭,关门流寇,使暑热内闭心包,造成危急证候。阴阳交1、含义:温病过程中,阳邪入于阴分,邪盛正衰的一种危重证候。2、病位:“今邪气交争于骨肉”,阴阳交是表证已罢,邪入阴分,

2、邪正交争于机体深层,病位深在的疾病。3、病机:正不胜邪,邪盛正衰4、症状特点:反复发热,汗出热不解,脉躁疾,狂言,不能食。5、预后:较差,“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5201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非其时(非肺所主的秋季),各传以与之(指肺)。咳论)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阐述,说明咳嗽的病机不止于肺的因素。肺为五脏之表,其病往往是五脏邪气在表浅的表现。2、形成咳嗽的病机,以风寒外袭和中焦受寒最为多见。3、“咳不离肺”:咳虽不止于肺,但是各种病理只有影响到肺,才能出现咳。4、邪气发病以时传变的

3、思想。5202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姚绍虞:“此总论久咳之为害也,咳久则病不止于一脏一腑而无所不病矣。故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聚于胃,关于肺(因外邪侵袭、内伤寒凉饮食,”外内合邪“致咳,与肺胃直接相关;而且脾胃失调。易聚湿生痰,沿肺脉上扰于肺而致咳。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说明肺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咳嗽的两个重要环节。张介宾:“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名解】喉痹:指喉咙肿痛,阻塞不畅,使言语不利,饮食难下。一、本段论述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见症。肺咳:咳而伴喘息,唾血。(肺脏气衰,宣降乏力,痰饮内

4、聚)心咳:咳而咽喉不利。(心弱阳气不足,化物不利,痰饮阻于阴脉)肝咳:咳而两胁下不利。(肝气不疏,气机郁阻两胁)脾咳:咳而右胁下痛。(脾气不运,谷气壅滞,痰湿内蕴)肾咳:咳而腰背痛,或咯吐清涎。(肾气不足,筋骨不利,水饮内泛)综上所见,五脏咳的病机以脏气不振,痰气内阻有很大关系。胃咳:咳而呕,甚则咳虫。(胃气虚寒,气机上逆)胆咳:咳而呕胆汁。(胆寒气逆)大肠咳:咳而大便失禁。(大肠失约)小肠咳:咳而失气。(小肠化物不利,谷气内停)膀胱咳:咳而遗尿。(膀胱气化不利,阳气失约)三焦咳:咳而腹满,纳差,浮肿。(三焦阳气不足,水液推动乏力)以上六腑咳也是以机能衰退,气机不利为主要病机。二、“此皆聚于胃

5、,关于肺”-咳嗽与肺胃关系密切。1、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肺脉注肺,与肺胃相关。2、从病机而言1)咳嗽与肺的关系:邪伤于肺,肺失宣降而病咳-与肺关系密切。2)咳嗽与胃的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若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劳风劳后受风的病证表证未除,肺有郁热太阳受风,卫阳被遏失于温煦,肺失清肃,痰热壅肺。4、症状:外邪袭表

6、:恶风振寒,强上冥视。邪热伤肺,宣降失常:咳出青黄涕,状如脓5、治疗:解表利肺,“以救俯仰”5301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稽:留止,迟:徐行。稽迟:经脉之气血留滞不行),泣(通“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客于脉中外则血少即气血不荣则痛,寒邪客于脉中外,血气不通则痛,为虚实疼痛病机之总纲)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名解】膜原:脏腑和肌肉间的脂膜组织。疼痛的病机:1、寒主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2、血气痹阻: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3、寒热搏结:寒气客于

7、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4、血虚不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阳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5、脏气逆乱: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疼痛的诊断:1、辨色:黄赤热;白 寒;青气滞;黑瘀2、辨脏腑:审察其经脉之气口,及面部五脏主部。5303真心痛,手足青(清“通”,寒冷之意)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5401风寒湿三气杂至(错杂而至),合而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塞不通的病证)也。其风

8、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阴气(五脏精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饮食自倍(饮食超过所需量),肠胃乃伤。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1、提出了引起痹病发生的三个因素:风、寒、湿邪。实际上引起痹证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痰饮和瘀血同样可以导致痹证的发生,但是如果从外感的方面来分析的话,主要还是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邪气的偏重,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对天气变化敏感。痛痹:疼痛固定,症情表现较严重。湿痹:局部麻

9、木、沉重,症情顽固2、痹证的传变:五体痹反复感受邪气,病邪内传五脏痹。脏腑痹的表现:心痹:心痛,烦躁,心悸,发作性喘息,咽干,嗳气,甚则厥逆惊恐。病机:心脉痹阻,上下气血不能交通。肝痹:夜寐不安,多饮小便频,胁腹拘挛。肝络痹塞,三焦不利,气血不和。肾痹:腹胀,下肢酸软,脊软乏力。肾气不通,真气不运,腰脊失养。脾痹:四肢乏力,胸中痞塞,呕吐咳逆。脾气滞塞,中焦气逆,阳气不运。肺痹:烦闷喘息,呕吐。肺气痹阻,上焦不通。肠痹:小便不利,肠鸣,泄泻。肠道腑气闭塞,清浊相干。胞痹:少腹按压痛,灼热,小便不利,多清涕。膀胱气闭,化气不利,阳气内郁预后的因素:1.邪气的性质:风邪易已,湿邪病久。2.病位:皮

10、肤间易已,筋骨则病久,入脏则死。1、六府痹证发生的原因:内伤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外感邪气,内外合邪。2、治疗原则:治脏治俞,治腑治合,结合局部选穴。强调“通”的原则。5402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协调第运行)于五脏,洒陈(散布)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随脉而行), 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卫气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张介宾“卫气者,阳气也。阳气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卫气运行急速滑利不受脉道约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腠理)之 间,熏于肓膜(即肉里及胸腹腔内的网膜。形容其散布于胸膈), 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营卫之气运行失常,则可痹

11、阻经络而为病), 从(顺从和调)其气(营卫之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凡痹之类,逢寒则虫(虫:作急,筋挛),逢热则纵。(痹证遇寒则拘急而痛,筋挛;逢热则筋驰故纵也,张介宾:“盖逢寒则筋挛,故急;逢热则筋驰,故纵也”)。痹论)营卫之气运行与痹证发生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营卫运行于经脉中,维持各器官组织正常功能。若邪气干扰,营卫之行失常,可引起痹证发生。治疗上注意调理营卫,往往有助于症情缓解。提出痹证的共同特性:“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以气血经脉痹塞为共同病理。得热则加速气血流通,往往症情能缓解;得寒则气收,脉更不得通,症情加重。提示痹证治疗以温通为大法。1、众痹:1)含义:众,多。痹患发病

12、部位广泛,左右对称,呈阵发性疼痛。2)特点:疼痛部位变幻不定,但不游走;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左右对称。3)治疗:刺治局部,即使痛止也要刺之,以防复发。2、周痹:病发于分肉血脉之中,呈游走性疼痛的一种痹证。疼痛游走性;疼痛无对称性观察经脉虚实,判断游走规律;截断游走方向;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病情处理。大络血结不通者-热慰的方法;正气不足“虚而脉陷空者”-扶正方法;经脉牵引拘急而痛-转引而行之。5502 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源泉),主润(润养)宗筋(全身筋膜),宗筋主束(约束)骨(骨节)而利(滑利)机关(关节)也。痿证的治疗1、治痿独取阳明;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针

13、刺上要补荥通俞3、各以其时受月。注意按季节主时加强相应脏腑和形体机能。4、结合前面对病机的论述看,还要注意清热养阴及调补阳明,应全面考虑。5603 勇(如果有人自恃其勇)而劳(劳力过度)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津液)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留溢于皮肤之中),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水肿因感受风邪而得之,故曰风水,病之本在肾,亦名肾风)。水热穴论)【名解】风水:指水肿印感受风邪而得之。因病之本在肾,亦名肾风。5604平治于权衡(平衡、协调,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去宛(通郁)陈莝(莝陈,去、莝同义即去除,除去郁久的恶血),微动四极,温衣

14、,缪刺(刺法的一种,其特点是以右刺左,以左刺右,交叉取穴)其处,以复其形(使水肿消退,形体复原)。 开鬼门(鬼门:汗孔或魄门,开鬼门,发汗或通大便),洁净府(净府: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精以时服(服:行,使精气能随时敷布周身)。五阳(五脏阳气)已布(输布宣达),疏涤五脏(疏通荡涤五脏之精气),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正气)乃平。本段讨论了内衰阳虚病证的表现及治疗。病因:过于劳作,阳气外耗。表现:水肿,四肢拘急,心悸,喘等。治疗:温阳利水,去湿渗浊。加以缪刺,并适当活动四肢等。5703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寐矣。(张志聪:“日暮在外之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

15、而卧。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去渐盛则寐矣。”)( 灵枢口问)睡眠生理1、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有关,即阴盛则寐,阳盛则寤。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2、卫气的运行导致寤寐的基本原因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灵枢营卫生会篇“气(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至。大惑论“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睡眠与营卫气血盛衰;营卫气血运行正常与否灵枢口问“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第六章 诊法6105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本脏)6106诊法常以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清晨寅时),阴气(精

16、血津液)未动(扰动),阳气未散(耗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可使经脉充盈盛大),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过失、异常)之脉(有病的脉象。马莳:“盖人之有病,如事有过误,故曰有过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6107持脉(诊脉)有道(法则,方法),虚静(清虚宁静)为保(宝,珍贵、重要)。1、平旦诊脉的意义(1)平旦之时,内外环境安静:“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脉象变化最能反应人体的气血盛衰的客观情况。(2)饮食未进: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经脉别论篇“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进食-水谷精微化生营血

17、-经脉盛大,络脉充盈-掩盖本来的病理脉象。现代医学:各种内外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的物质代谢改变-基础代谢率、空腹血糖及肝功能检查必须在清晨刚醒或进食之前。2、诊病时医患要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6108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属阴证属阳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品德修养。6114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 )。疏五过论)6118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自然界阴阳的变化 ),四时经纪(条理、秩序。四时寒暑的规律 ),五脏六腑,雌雄表里(经脉之阴阳表里 )。刺灸砭石,毒药所主(刺

18、灸、砭石、毒药治病之所宜 ),从容人事(细致的观察人情事理),以明经道(经道,常道,明了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贵贱贫富,各异品理(有不同品行习惯、心理特点、体质特征及患病特点),问年少长(问其年龄之长幼),勇怯之理(知其性情勇怯之理),审于分部(审察病色出现的部位),知病本始(以知其病之本始),八正九候(并结合四时八风正气及三部九侯脉象进行分析 ),诊必副(副,全也)矣。6201五色精(精气)微(衰)象见(真脏色暴露于外,无藏蓄,是一种凶兆)矣,其寿不久也。脉要精微论)望神色的要点1、望神色的原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说明眼神和面色是人体气血精华的集中体现。2、五色顺逆(1)润泽如“白

19、裹朱”、“鹅羽”、“苍碧之泽”等明润含蓄之色常色或主病尚轻,预后良好。(2)面色枯槁晦暗,或外露而无光泽者如赭、盐、蓝、黄土、地苍五脏之恶色,真脏色外露,病情较重,预后较差。面色润泽明亮内脏精气充足。枯槁不润内脏精气衰败。(如肝癌等出现的回光返照)病人本来面色十分晦暗,而忽然间显现嫣嫣之色,两颧粉红,娇嫩浮油而轻虚无根精微象现。3、望眼神(1)双目有神,视物清晰,皆为精气尚足,脏气不衰,病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2)出现视觉失常,“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其病为逆。6202夫五脏者,身之强(强壮的根本)也。头者精明(精气神明,即精气上注形成五官七窍

20、的视听嗅味等功能)之府,头倾(低垂不举)视深(头低垂不能抬举,俩目深陷而无神的样子),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背部前弯不能挺直)肩随(下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败,衰竭)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曲其身,不能直立)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动,震颤)掉(摇摆),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本段主要论述了望形态的异常来测知内脏的病变,并指出五脏是形体强健的根本。1、五脏内藏精气,外养形体,所以脏气充盛,则形体强健。“得强则生,失强则死。2、从望形态的异常测知内脏的病变。(望形态)头倾视深(头为精明之府)精神将夺也(五

21、脏精气衰败)背屈肩随(背为胸中之府)府将坏矣(心肺之气衰败) 转摇不能(腰者,肾之府)肾将惫矣(肾气衰败) 屈伸不能(膝者,筋之府)筋将败矣(肝气将夺)行则偻附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为髓之府,肾主骨)骨将败矣(肾气将败) 3、关于“头为精明(精细明察、聪明)之府”(1)头为诸阳之会:“诸阳出上窍”,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清阳之气皆上升于头。(2)精髓聚于脑:“脑为髓海”。(3)脏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4)头为诸感官之所在:目之视觉、耳之听觉、鼻之嗅觉、舌之味觉。皆为清灵精明之窍而位于头部。(5)五脏开窍于头面:心开窍于舌;

22、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面色黄而面现其他颜色-胃气尚存-非死证;面无黄色而其他颜色现于面部于目部-胃气已绝-死证。6207沉浊为内(面色沉浊晦暗主病在脏在里),浮泽为外(面色浮浅有光泽主病在腑在表)。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肤色黄如脂膏润泽)为脓,赤甚(赤深)者为血(瘀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6209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变气论)6212五藏者,中(五脏藏精气守持于内)之守(各司职守)也(五脏藏精气守持于内,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藏而不泻,宜守不宜失)。中(体内内脏)盛(邪气壅盛)藏满(内脏之气胀满,气机壅滞),气胜伤恐(内脏之气胀满,脾脏功能失

23、调而 土克水,善伤于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脾胃)之湿(湿邪内蕴)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正气被耗伤)也。衣被(帔,裙)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1、提出“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论断。 强调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神的重要性。正如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2、论述了闻声问疾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言语声音的强弱和语言的伦次可以反应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1、“声如从室中言”-中气之湿,脾脏失守,水湿不运2、“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肺脏失守3、“衣倍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神明之乱,心脏失守。4、“仓廪不藏”-门户不要

24、,脾胃失守。5、“水泉不止”-膀胱不藏,肾脏失守。分析脉诊有三种: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法。即遍按全身各部动脉,全面体察经络气血运行,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人、地三候,共九候。上部,天候按两额动脉(如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人候按耳前动脉(如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地候按两颊动脉(如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中部,天候按手太阴经(如寸口脉)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阴经(如神门穴)以候心,地候按手阳明经(如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候按足厥阴经(如太冲穴)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阴经(如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阴经(如太溪穴)以候肾。三部脉诊法

25、。即诊察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脉的方法。以寸口候十二经,人迎、趺阳候胃气。还可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气。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现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病症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来配合寸口诊法,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寸口诊法。为切压腕后桡动脉(寸口脉)浅表部位以体察脉象变化的方法。寸口又称气口、脉口,解剖部位较浅,其搏动浮沉大小适中,用于诊察病变时反应灵敏,容易感知。因此历代均以寸口诊法为主来进行脉诊,几乎成为脉诊的惟一方法。 6215帝曰:气口(寸口,脉口。手腕横纹外侧桡动脉搏动处,是诊脉的常用部位。素问经脉别论 :“气口成存,以决死生”。 )何以独

26、为五脏之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杨上善:“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五脏,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胃气所将而来,会于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五脏别论)1、 气口为手太阴肺经之一,肺主气,朝百脉,全身脏腑之脉气均可于气口之处诊查;2、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所化生之精微需足太阴脾运输于全身,脾之转输,亦须手太阴肺之宣发,故于手太阴所过之处可很好诊察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3、气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之一,此处太渊、经渠是经脉之气量最旺盛的穴位,故太渊、经

27、渠最能反映手太阴肺经的情况。同时:太渊还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可反映先天肾气的情况。6218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藏脉(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之类)不得胃气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名解】真脏脉: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之类。第七章 论治7103化(造化)不可代(天地造化之气-天地变化及人体的小天地,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时不可违(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也非人力所能及,不能违背万物自然生化的规律。各种治疗方法其作用主要是协调人体自身的生化功能,使其从失调无序的病态,转向有序协调的健康状态)。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中医养生、预防、治疗都要遵循的原则。协调人体自身的生化功能,使其从失调无序的病态,转向有序协调的健康状态。7110 分析:“神不使”:人体是形神统一。各种治疗的医疗手段、工具和方法如汤液、醪醴、毒药、针石、艾灸等,能否取效,关键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