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92.09KB ,
资源ID:218113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113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厂房、设备等;金融资本:流动性大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的特色、素质、成本、移动)1、导致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2、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不同3、智力密集程度及区域创新条件,对现代经济活动尤为关键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2、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3、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影响不同4、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5、高新技术园区的出现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区域环境:除基本生产要素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制约作用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差异,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市场规模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需求门槛 规模经济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二) 市场特性 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规模经济 生产规模 经济效益 生产的集聚与组合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的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平均生产花费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是来自于不同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在同一特定区位上的空间集中和联系。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

3、改善信息环境四、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引导 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通过税收优惠等调节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一) 概念交通现象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连接A、B、C、D的交通线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线:铁、公、水、空等。长距离(时间、空间、经济)宽通行强度(运输容量)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流动 方向性;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3地域影响交通产生、存在、结果的地域条件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一)运费成本的影

4、响运费: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1)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 线性函数关系 与不同的运输方式有关 两者不是简单的等比例关系 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2)站场费:与距离无关 同装卸、站场设施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水路铁路公路 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胡佛)交通枢纽对重型原材料工业吸引力很大 (二) 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1、 网络的密度:单位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地方水平:1)距离衰减 2)与人口密度正相关区域水平:与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类型相关国际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2、交通网结构1)连结度:网络的交通运输效率 E(边的数量)= V(顶点的数量)指数越高,网络连接度越好,高的指数与发达的经

5、济相关可考察运输网的时间演化缺点:描述性差3、运输网空间结构的意义影响固定投资和运作花费,进而影响整个运输网络的经济效益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呈现怎样的状态、距城市远近对农业的影响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演绎的方法二、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城市近处:笨重而体积大、易于腐烂、须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距城市距离的增加: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三、形成机制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R+ktQ= (PC)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6、t农产品的运费率。(PC)Q是常数:R+ktQ=常数目的: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节约运费,增加利润作物都有地租曲线,不容易运输的斜率(运费率)较大运费是唯一变量,当种植区太远,利润为零时,经济上就不合理结果:分布圈的界限取决于不同作物的比较利益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圈层: 自由式 林业圈 轮作式 谷草式 三圃式 畜牧业圈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意义自然条件相同,也出现农业空间分异两个原理:(1) 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二)经济区位研究的意义科学抽象法:孤立化的思维方法第一次阐明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7、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局限性理论修订 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其它缺陷 自给性农业经营与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经营者的目的不是永远不变技术与交通的发展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 经济活动发生在特定地点所获得的优势2、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3、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集聚因子: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构建步骤第一阶段:运费指向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 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 再次偏移(2)最小运

8、费原理第一种情况: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第二种情况: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消费地不在一起时三角形 第三种情况: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多边形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区位法则仅使用遍在原料 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1(区位质量2)原料地 原料地运费最小地点 区位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重力中心(3)综合等费用线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2)思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3、集聚指向论 条件: 集聚节约额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

9、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四、意义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最小费用区位原则;指向理论成为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与现实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决策者的差异;技术、交通变化;政策因素等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一)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二) 中心性:就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商品服务范围: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下限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上限

10、和下限都大 低级中心商品上限和下限都小(四) 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 高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高级中心地:相反。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P963中心地系统的两种关系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3,9,27,81, K=3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1,2,6,18,54,4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各等级间的中

11、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4,16,64,256,。 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1,3,12,48,192,。(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7,49,343, =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1,6,42,294,2 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是基础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四、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 意义 演绎的思维方法;城市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

12、础之一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人口密度1)消费市场状况 消费者指向 总购买力 消费者收入 购买行为模型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距离: 距购物中心地距离增加 ,消费需求减少交通条件: 交通好的市区 购物时间、费用低 商品销售范围大,商业等级高 交通枢纽常形成大型商业中心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同业种间:趋于分散或产生联合不同业种间:集聚更明显4)地价的作用 概念 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影响因素 区位条件 交通便捷性空间关联性周边环境满意度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服务业: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是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

13、活动。包括社会公共性服务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三、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服务业集聚趋势强 集聚理论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博弈 博弈理论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经济地理学: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要素: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一、区域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1、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1)功能 规模大,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关联效应大,组织和

14、带动相关产业2)变化性3)技术装备水平高4)领先增长 2、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3、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 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4支柱产业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5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 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

15、能力(二) 关联产业配套产业选择产业规模与适度发展产业布局与主导产业的关联 (三) 基础性产业配套1、满足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需要2、为其它产业、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四) 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潜导产业: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佩蒂-克拉克定理基本观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4、雁行产业

16、发展形态说 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理论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区域经济的重心;线:轴线是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线;网络:点和线的载体;域面:某些经济活动场所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 P185点 增长极 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也称点轴系统: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平面结构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理论依据: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事物相互吸引力和扩散的普遍性发展轴的组成1)线状基础设施:轴线的神经和脉络2)主体部

17、分:线状基础设施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郊区农业及其他机械化农业设施等3)直接吸引范围:同发展轴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带)点轴开发模式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3网络式空间结构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集聚与扩散 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分散)趋向与过程。空间近邻效应 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1集聚机制形成原因:区位指向;内在联系;集聚经济 空间结构变化

18、:极化现象;中心与边缘的分化2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 类型:就近分散; 跳跃式分散;等级扩散; 随机扩散3两者关系 不同阶段作用强度不一样;都存在一定惯性;都是有限度的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节约社会劳动;降低决策风险;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就近扩张;导致竞争;导致相互促进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P193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产品、产业更替(二)消费需求变化(三)制度创新(四)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总量规

19、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资源禀赋 资源配置能力 区位条件 外部环境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1、基本思想 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 它不断向外扩散,对经济产生影响2概念与特点概念: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特点 产业组织核心 空间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物质形态中心城市3、增长极的组织作用1)支配效应 一个单元对另一个单元施加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2)乘数效应 对周围地区的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3)极化与扩散效应 周围地区要素和经济活动趋向增长极;向周围地区

20、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溢出效应=扩散极化(二)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1)社会经济制度是不断演进的2)存在三个环节 最初的变化一系列传递式相关变化反作用于最初的变化3)各因素循环运动,具有积累性(三) 乘数-加速原理1乘数原理 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2加速原理 收入和消费量的变化引起投资量的大幅变动3两者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投资国民收入投资;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或波动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1极化效应 要素极化、国内贸易的有利地位、进口替代2涓滴效应

21、缓解就业、经济带动、进步因素涓滴3两者关系 涓滴最终占据优势二、梯度推移学说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动力:产业的创新活动方式:有序推移途径:通过多层次城镇系统逐步转移不足:只能依级转移;否定了创新活动在欠发达地区的作用相关理论:反梯度理论、并存论、 主导论三、中心外围理论(1) 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发展缓慢成为“外围”。(2)两者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居于统治,外围依赖于中心。2.中心外围区域的划分核心区域: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边缘区域:1)过渡区域;上过渡区域 ;下过渡区域2)资源前沿区域3.

22、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1)中心发展与创新有很大关系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 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生产效应。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二、区域分工理论(一) 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不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的贸易活动;片面夸大了自然条件对地域分工的影响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二)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是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因;放弃了以生产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代之以价格差异的分析 三、区域合作理论经济意义: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区域经济差异: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绝对差异、相对差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