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1.22KB ,
资源ID:216717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717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律天疏《唯识三十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律天疏《唯识三十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由于在胜义中非是有,所以不能同意“所知就像辨别识一样是实有”的偏执说法。假安立,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所以,生起我和法的假安立所依靠的基础已转成的辨别识,决定应承认是有事体。由此“辨别识也像所知那样就是世俗、而在胜义中无有”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世俗中也应是无有事体。如果没有所依,世俗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用轨范师(*阿奢黎)的话说,这两种偏执的说法都不合理,应该舍弃。 这样的话,一切所知都是遍计所执性,所以没有真事。因为辨别识是缘起,应该承认是有实体。关于辨别识是缘起,已在讲“转变”一词时解释了。(霍:二、破五识所缘境) 怎样可以知道:无有外境,就是辨别识生起为境

2、的行相(样子)?(所谓)外境,因为它能使显现自身的辨别识生起,可以说为辨别识的所缘之缘,而不是仅仅许为能作因(是辨别识的所缘缘),否则等无间缘等与它就没有差别了。 (经部师说:)诸五辨别识身以聚合为所缘,因为(识)与它(聚合)的行相相似。(答:)聚合,295只是部分的聚集,此外没有其它东西。因为如果除去这些部分,聚合行相的辨别识也就没有了。所以没有外境,而是辨别识生起了聚合的行相。 (本萨婆多师说:这个所缘,)就是那些聚合的极微尘,(答:这也不对。因为辨别识上)不是诸极微尘的行相。(聚合的)诸极微尘在没有聚合的时候,自体没有产生任何差别。所以诸极微聚合时,就像未聚合时一样,也不应是所缘。 有些

3、人(本萨婆多师)认为,一一极微尘与其它极微尘不相观待时,根不能知,而相互观待时,根就能取了。)无论观待与不观待时,它们(极微尘)的自性都没有产生任何差别,因此根或者能取(极微尘),或者不能知(极微尘),(无论观待与不观待时都)应该是一致的。如果认为,相互观待的极微尘就是辨别识的境。这样在辨别识上就不应生起瓶和墙等种种不同行相。辨别识上的显现是一回事,境的行相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成为大过失,是不合理的。 诸极微尘就像柱子等一样,也应该有这边、那边、和中间的部分,所以在胜义中非是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极微尘上就应该没有东、南、西、北等方向的不同了。这样的话,极微尘也就像辨别识一样,成为无有本体,不

4、占地方的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因为没有外境,就是辨别识生起了境的行相,应许就像梦中识一样。 过去和未来的受等,不能使带有它的行相的辨别识生起,因为(它们)已经灭去和尚未生起。现在的受等,也不能使现在的辨别识生起。296因为在(受)正生时,(受)还没有;在(受)已生起时、辨别识也已生起它(受)的行相。因为(受)一点儿作用都没有,所以意识也是没有所缘就能生起。 另外一些人(胜论师,即吠世师)说:“如果没有我和法的所缘,假安立就不能成立。假安立,必须有三个(条件)才行,如果缺少任何一个也不成:真事,与此相似的另外的境,此二者的相似处。比如,如果有真事火,与此相似的婆罗门的孩子,和此二者的共同法赤红或者

5、猛利,于婆罗门的孩子就能假安立为火。(答:)这里,把婆罗门的孩子假安立为火,是依类假安立,还是依实体假安立呢?这两种假安立都不能成立。现在且先(就类而言),共同法赤红或者猛利,不是火的类。在没有共同法的情况下,对婆罗门的孩子依类假安立是不合道理的,就成大过失了。如果说,虽然类是不具有这两种法,但是如果没有类,猛利和赤红也不会生起,所以于婆罗门的孩子能够依类假安立。在没有类的情况下,说“因为在婆罗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猛利和赤红,所以没有(类)就不会生起”,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类)就不会生起,相对而言的假安立也就没有了,因为在婆罗门孩子身上像火一样,也(就实)有类了。所以,于婆罗门的孩子依类假安

6、立是不能成立的。依实体假安立也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共法。火的猛利和赤红的属性,在婆罗门孩子身上没有。为什么呢?彼此相异的差别,都是与自己的所依相联系的。在没有火的属性的情况下,把婆罗门的孩子假安立为火是不合理的。如果说,由于与火的属性相似,所以是合理的,这样的话,又说是由于相似的缘故,把火的猛利和赤红的属性假安立到婆罗门孩子的猛利和赤红的属性297上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属性相似,而把婆罗门的孩子假安立为火是不行的,因为火与属性的相似是没有关系的。因此,依实体假安立也不能成立。 真事也没有,因为它的自相超越一切知解和言诠境界。仅用知解和言诠属性的方法了解主体,不能触及它的各别自性。否则,属性就成无意

7、义了。由于除了知解和言诠之外,没有其它能够完全断定真事自相的方法,又因为主体自相的境界中没有知解和言诠,应该明白没有真事。像这样,在与声无关之处,任何知解和言诠都不会有。这样的话,由于没有能诠和所诠,就没有真事。 这样,这一切仅仅是假安立,没有真事。所谓假安立:就是在某处没有某物的情况下转起,一切声虽于主体中无有、而以假安立之体转起,所以,确是没有真事。如上所说“如果没有我和法,而能假安立即不合理”的所有观点,都是不合理的。 还不知道转成的辨别识有什么差别,为显示(这些)差别,所以说颂: “转成之识三行相。 其中,我的假安立和法的假安立,它们又有因事和果事的不同。其中转变为因者,即是阿赖耶识中

8、异熟和等流习气的增长。转变为果者,即是先前之业所引圆满时,通过异熟习气获得生起,在其他同类(有情)中感生阿赖耶识,并且通过等流习气获得生起,从298阿赖耶识中感生转起识和染污意。其中,善和不善的转起识能在阿赖耶识中生成异熟习气和等流习气,而无记(转起识)和染污意则只生成等流习气。 还不知道所说转成的三行相是哪些,为显示它们的差别,所以说颂: “异熟识及思量识,了别各自境界识。 转成的这三行相,叫做异熟、思量、了别境界。其中,由善不善业习气成熟之力,感生如其所引之果,叫做异熟。染污意,由是恒常“思量为我”的体性,叫做思量。由能分别觉知色等境界,眼等六种辨别识,叫做了别境界。 还没有解说它(阿赖耶

9、识)的自相,还不了解它,因此为了依次宣说所有自相说颂: “此中的阿赖耶识,即异熟、一切种子。所说“此中”,指的是刚才所说的已转成的三行相。所说“阿赖耶”(25),指的是阿赖耶识。此识是怎样的?它就是转成的异熟。它是一切杂染法种子的所依,所以叫阿赖耶,所说阿赖耶和所依,属于异名。再者,在它之中一切法转起果的事体和相联系,或者它在一切法中转起因的事体和相联系,所以叫做阿赖耶。能够辨别,所以叫辨别。一切界、趣、生、种姓,都是善不善业的异熟,所以叫异熟。是一切法种子299的所依,所以叫一切种子。 如果说在转起识之外,别有阿赖耶识,为了解它,也需要诠说(它的)所缘和行相,因为没有所缘和没有行相的辨别识是

10、说不通的。虽然不同意它是没有所缘和没有行相的,但是(它的)所缘和行相又是不能明确断定的。是这样的,阿赖耶识生起两种(了别):对内执受的了别,和不能明确断定(阿赖耶识)外行相的对器(世间)的了别。其中的内执受,是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习气,具有所依根的色和名,它的所缘极其微细,所以说颂: (三)彼对执受和处所 之能了别不可知。 于此(阿赖耶识),有执受不可知,和对处所的了别不可知,所以说阿赖耶识,它对执受和处所的能了别不可知。这里的“执受”,是指能执受。另外,它(阿赖耶识)之中有我等分别习气和色等法的分别习气,即是阿赖耶识执受我等分别及色等分别为果,所以,我等分别和色等分别的习气,就叫做所执受。能够

11、说“它,就在这里,这就是它。”这样的觉受的行相不可知,所以就叫做执受不可知。 再者,执受所依,也叫做执受。所依,就是身。也就是具有所依根的色和名。它的执受是怎样的?它与之随行,共同存在共同安乐,这就是执受。其中,在欲界和色界里,执受(名、色)二者。由于远离对色的贪着,在无色界里,没有色的异熟、所以只执受四个名(受想行识蕴)。300在那里,色只是习气的时候,不是异熟的时候。执受,不能像说“这就是它”那样地知道,所以叫做不可知。 处所的了别,就是对器世间处所的了别。再者,对所缘和行相不能生起明确的断定,所以叫做不可知。像这样的话,为什么辨别识的所缘和行相不能明确断定呢?这与一些人关于在灭尽定时辨别

12、识的说法是一样的。在灭尽定等时,也不能认为没有辨别识,因为与正理相违,与经相违。 由于(颂文里)说“此中的阿赖耶识”,既然叫做(辨别)识,一定与一些心所有法相应,所以又需要解说是哪些和有多少心所有法相应,这些心所有法是恒常(与之)相应,还是不恒常?因此说颂: “恒常地与触、作意、领受、想及思相应。 所谓“恒常”,是说阿赖耶识始终与称为“触、作意、受、想、思”的这五种遍行法相应。(颂文中的)“领受”,即是“受”。 这里的“触”,就是通过三者和合,根有识别的变异。具有能作受的所依的作用。根、境、识这三个,是“三者”。它们同时住于因和果的事体中,即三和合。如果有它(触),就在与它同时,与乐等受一致的

13、根的变异,与此相似的乐等感受的识别境的行相,就是触。根也(27)由其差别,成为乐与苦等的因体,这就是它的变异。触,也就是由与根变异相似与根的触,301或由根触,叫做触。因此,虽然是识别境变异的体性,但仍旧说为识别根的变异。它的作用就是作受的所依。经里也详细地说过这样的话:“依靠形成乐的感受的触,乐受生起。 作意,是心的启动者。因为能使启动,所以叫做启动,它能使心现起趋向所缘。它具有执持心对向所缘的作用,执持心,就是能使心一次又一次地对向所缘境。这个作用,也就是决定作意心相续的所缘,这是按照其具有的特性说的,而不是在心的每一刹那中都有,它仅是在各自刹那中起作用,而不是在其它刹那中。 受以领纳为自

14、性。由有现起能使舒适、能使忧恼、和脱离这两种行相的自体的差别,成为三行相:安乐、痛苦和非苦非乐。有人这样认为:“能领受诸善不善业的异熟果,叫做领受,其中,领受安乐是诸善业的异熟果;领受痛苦是诸不善业的异熟果;领受不苦不乐,是善不善二业的异熟果。”这里,只有阿赖耶识是善不善业的异熟,在胜义中,它只与平舍相应,所以是善不善业的异熟果。由于安乐与痛苦是从善不善业的异熟中生起,所以假安立为异熟。 这里,在领受安乐时会生出这样的想法:302它(安乐)生起时,就不想离开,消失的时候,就想再相遇;领受痛苦,它生起时就想离开,消失时则不愿再相遇;领受不苦不乐,无论生起和消失时,两种想法都不生起。 “想”,是于

15、境能取所相(29)。境,是所缘;所相,是它的差别,是安立兰色和黄色等所缘的因。于彼能取,就是分辨说:“这就是青色,而不是黄色”。 “思”,就是能使心造作,使意活动,就像由磁石之力能使铁活动一样,如果有它,就能使心在所缘上活动。 受有三行相:乐、苦和不苦不乐。法则四行相:善、不善、有覆的无记和无覆的无记。这里由于只是一般地说阿赖耶识中有受,还不知道是三行相受中的什么受,同样也未确知是善、不善、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中的哪个,所以说颂: 其中之受是平舍,它是无覆的无记, 所说的“其中”,是指讲阿赖耶识这一段落,是紧跟着它说的。阿赖耶识里的受就只是平舍,而既不是乐,也不是苦,因为这二者的所缘和行相是能够

16、明确断定的。所说“它是无覆的无记”,紧接着阿赖耶识说的。这里所说的“无覆”,是为了区别于“有覆”的无记。所说的“无记”,是为了区别于善和不善。意识地的客尘(30)随烦恼303不能覆盖,所以叫做“无覆”。由于是异熟,成为异熟者,不能记别()为善和不善,所以叫做无记。 触等也和它一样。 如同阿赖耶识只是异熟,所缘和行相不能明确断定,恒常与触等相应,其中的受只是平舍,是无覆无记一样,触等也只是异熟,所缘和行相不能明确断定,恒常与除自身之外的其它四个(遍行心所)及阿赖耶识相应,它们里头的受只是平舍,是无覆无记,都与阿赖耶识一样,因为诸与异熟(阿赖耶识)相应者(五遍行心所),不可能不是异熟;(诸与)所缘

17、和行相不能明确断定(相应)的也不可能是所缘和行相能明确断定,其它的也应该像这样来解释。 阿赖耶识在整个生死期间,是无差异地流转,还是相续地流转呢?它不是单独地无差异地流转,因为是刹那的。然而,颂说: 彼相续如江河流。 所说“此者”,就是指阿赖耶识。这里的“相续”,是因和果不断地相续地生起。水汇集的前后水相续不断地流,叫做江河。就像江河漂流着草、木、牛糞等一样,阿赖耶识也具有福德、非福德、不动业的习气,通过触和作意等的聚集,在整个生死期间,不断地相续地生起。 如果问:这样相续地生起,它在什么时候能够止息?所以说颂: 在阿罗汉位止息。“什么是阿罗汉位?”304如果具有某法,这就叫做阿罗汉。如果问:

18、“应该具有什么,叫做阿罗汉?”获得尽智和无生智。那时候,由于阿赖耶识中烦恼习气(粗重)无余断除,阿赖耶识就止息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阿罗汉。 转成的异熟所具有的差别解说完了,现在(要解说的是颂子里)所说的“思量”,即转成的第二(行相),也就是颂子里详细所说的“依于彼而能生起”。这里,眼等诸辨别识的所依是眼等,色等为所缘已有共许,而具有染污的意的所依和所缘还没有像这样共许,辨别识不依赖所依和所缘是不合理的,因此应当解说具有染污的意的所依和所缘,及其训释词。 依于彼而能生起, 并缘于彼叫做意,具思量为我体性。颂说“依于彼而能生起”中,所说“于彼”,就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它(意)的习气的所依,所

19、以依于彼同时从彼生起,就是相续地生起的意思。再者,如果在某界某地中,阿赖耶识得成异熟,染污意也就是属于彼界彼地的。因为它是依赖于阿赖耶而转起的,所以说“依于彼而能生起”。颂说“并缘于彼”,就是缘于阿赖耶识,因为与身见等相应,而缘阿赖耶识为我和我所。(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从那个心中生起,而就是这个心,又成了它(意)的所缘呢?)就像这种情况一样,有些人虽然不承认它(染污意),但有时也说,意识从某心(等无间缘)生起,就是这个心又是(意识的)所缘,它就这样生起。305叫做“意”的辨别识,就是名为意之识,能依阿赖耶识而生起。以颂句“并缘于彼叫做意”,区别于阿赖耶识和(其它)转起识。心里又想:“它

20、的自性是什么呢?”颂中说:“具思量为我体性”,由于是这种思量为我的体性,用解释词的方式,就叫做“意”。因为是辨别识的自性,必定与一些心所相应,但还不知道是与哪些心所和在哪段时间里相应,所以说颂: (六)恒常与有覆无记 之四烦恼为伴侣, 诸心所有法有二种:烦恼和其余。为区别于其余、叫做“烦恼”。烦恼又有六,因为不是与它们所有的都相应,所以说“四”。所说“为伴侣”,就是相应。烦恼也有二种:不善和有覆无记。为了区分与诸不善的差别,所以说为“有覆无记”。这个“有覆识”、不可能与诸不善相应,因为“有覆”是具有染污,“无记”是无可记别善和不善性。所说“恒常”,即一切时,只要有它存在,就一直与它们相应。虽已

21、总说,还不知道其差别,现在解说差别。 我见和于我愚痴, 我骄慢我爱著想。 于诸取蕴看作是我,就是“我见”,就是身见(萨迦耶见)的意思。“愚痴”,就是无知,306不知道?我,就是“于我愚痴”。“我骄慢”,于我的境界思量为我,就是计我之我骄慢的意思。“我爱著”,就是于我爱著,就是喜恋我的意思。如果于阿赖耶识自体迷惑不解,就于阿赖耶识生起我见。由于看作是我,所有心起骄满,即是计我之我骄慢。如果有这三者,则于思量为我之事体染著不舍,叫做我爱著。此又说颂:由于无明和我见、我骄慢我爱著四,意则成为具杂染,以思量我为能相。还能作颠倒原因,意则恒常具染污,善心无记心起时,是常执为我之因。我愚痴等烦恼,它们也像

22、意一样在九地(都有)。这里是总的诠说,但还不知道是与自己的地相应,还是与其它诸地相应,所以说颂: (七)生于何处即属彼 “生于何处”,就是于某处生起。“即属彼”,生到何界何地,就与彼界彼地相应,而不是与其它诸界和其它诸地相应。 它是否只与四烦恼相应呢?不是这样,而是相应于颂中所说: 及余触等 相应。所说“及”字,是连结的意思。所说“余触等”,即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法,因为是遍行,所以与一切辨别识相应,它们也是生到何处,就与彼处相应,而不是与其它界和地相应。再者,所说“余”,是为了区别于与根本识相应(的那些心所),根本识的触等,307是无覆无记;而染污意,像意一样是有覆无记。 假使染污意

23、于善、染、无记时位中,(总能)无差别地生起,它就会没有止息。不止息的话,它哪里会有解脱呢?为什么不会没有解脱呢?不会的,如这里的颂中是这样说的: 罗汉无, 灭尽等至中无有, 出世间道也无有。 阿罗汉,由于已经无余断离烦恼,染污意也就没了。它就像有顶修所断烦恼一样就在证得阿罗汉时,由无间道断离。在阿罗汉时位,它就像其它烦恼也没有了。 不还者远离无所有处的贪着,得入灭尽等至,也是由道力得入灭尽等至的原因,在灭尽等至的时位,(染污意也)像道一样而灭离。出灭尽等至之后,又从阿赖耶识中生起。 “出世间道也无有”,所说“出世间”,是为区别于世间。在世间道中,染污意就生起;观见无我者,由能对治我见等,在出世

24、间道中它不能生起,由于能对治和所对治二者都没有,所以在出世间道中它就灭了。从此出时,又从阿赖耶识中生起。 (八)这是第二转成者。 这句颂子表示解说完了。这是结尾。在第二转成者之后,需要诠说第三转成者,所以说颂: 能缘六种境界者,所有这些是第三, “第三”,308应补充说“转成辨别识者”。所说“六种”,即六行相:色、声、香、味、触、法的自体境。所有能缘境界者,就是能取和分别的意思。它们是善、不善、还是无记呢? 善和不善及非二, 善、不善、和非二,所说“非二”,就是无记。与无贪、无嗔、无痴相应者,就是善。与贪、嗔、痴相应者,就是不善。不与善和不善相应者,就是非二,也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的意思。

25、 它与一些什么样的心所相应呢?与它相应的心所有多少? (九)遍行心所和定别(33),以及善心所有法, 也与烦恼随烦恼,以及三受都相应。 遍行等这些心所的内容还不知道,为了详细说明,所以说颂: (十)最初是触等心所, 由于首先解说,所以说“最初”。这就是遍行,(第三)颂所说“恒常地与触、作意、领受、想及思相应”,就是在解说这个“最初”。它们的第一个是触,所以说“触等”。由于触和作意等五法是一切心的随行者,所以称作“遍行”。他们在阿赖耶识、染污意、诸转起识中无差别地生起。 依照定别,颂说: 乐欲、胜解和忆念、 定和慧都是定别。 对所具有的差别能够确定,所以叫做“定别”。309它们的境界是具有差别的

26、,而不是一切。这里的“乐欲”,由于对想念的事物有乐欲,对不想念的事物没有乐欲,就是显示确定的各各不同的境界。所见、所闻等境界,成为想念的事物,这就是想念。对此希欲见闻等,就是乐欲。它的作用是,能作发起精进的依持。 “胜解”,即对决定的事物如实坚决认定。“决定”的说法,是为了排除不能决定的,对正理或圣教的真事毫无犹豫,就是决定。对无常和痛苦等行相,于此真事在心中确立决定的行相,说:“此是如实,而非其它。”坚决认定,称为胜解。它具有不旁骛的作用,能够珍爱胜解者,诸论敌不能使它从自已所立宗旁骛。 “忆念”,不忘记熟习的事物,也就是心的现前诠表性。熟习的事物,就是以前的感受。不忘记,就是能记住所缘,是

27、能够不失坏的因。能够屡次记起对以前所取事物的所缘行相,就是现前诠表,即此现前诠表,就是记性。它具有不散乱的作用,如果有所缘的现前诠表,心就没有对于其它所缘或者其它行相的散乱,所以具有没有散乱的作用。 “定”,于所思维事物,心一向性(专注同境的状态)。所思维事物,指思维功德或者过失。心一向性,即所缘相同性。若心等引,则能真正如实了知,所以具有能作了知的依持的作用。 “慧”,即般若,310也就是能仔细分辨所思维事物体性:由正理引生,或由非正理引生,以及其他。由于能够分辨,所以叫做仔细分辨,即是对于自能相和共能相似乎混杂的诸法,能够正确或者颠倒地各各分别。正理,即是真实不虚,也就是圣教、比量、现量。

28、所有由这三种正理所引生的,叫做正理引生。它又分为:依听闻所生,依思维所生,依修行所生。其中,所有依圣言量而得理解的,叫做闻所生;依对正理的确定思维所生的,叫做思所生;依三摩地所生的,叫做修所生。非正理,即不可信之教、似比量、颠倒思维三摩地。由这些非正理所引生的,叫做非正理引生。与生俱得的,和依世俗而知的,既不是由正理引生,也不是由非正理引生。它具有断疑的作用,因为通过以般若仔细分辨诸法可以得到决定,所以可以断疑。 这五个法,相互个别而起。如此说来,此处已有胜解,其它必定不生。其余也应当这样来看。诸定别(心所)解说完了。 现在,在此(定别)之后,需要诠说诸善(心所)的讲法。所以颂说: 净信、有惭及有愧、 (十一)无贪著等三、精进、 轻安(34)与不放逸俱、 不害为善。 这里应该补充说“它们共有十一法”。其中的“净信”,就是深信实有业、果、谛、至宝,具有功德,能够达到,心生喜悦311而起希欲。净信有三行相:对实有事物具有功德、或者不具有功德相信的行相;对实有具有功德喜悦的行相;对能够获得实有功德、或者能够生起(实有功德)希欲的行相。所说“心生喜悦”,净信与心的浑浊是相违的,因此与此相应,就不会有烦恼和随烦恼尘垢的浑浊,所以依于心的喜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