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2.05KB ,
资源ID:212190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219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8世纪前后清朝农家生活消费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8世纪前后清朝农家生活消费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1、一样农家只喜丧、祭祀、饷宾、年节6、农事大忙之日方略动荤腥,“七八口之家割肉只是一二斤,和以杂菜面粉淆乱一炊;“度岁乃割片肉为水饺”,“平日那么滚汤粗粝罢了”。7方行估量明清江南农人全年大约有20个吃荤日,其余345日吃素。固然,方行又说,这345日也不是绝对食素,有的地域“间用鱼”。明代松江西乡农人即已“吃鱼干白米饭种田”8。农家不食或少食肉,不妨碍他们从经营角度动身供给雇工肉食,因为他们谙熟“善使长工恶使牛”的道理。“以雇工而言,口惠无实即离心生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吃口好、相与好;做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烧饭早、洗脚早,三号以结其心,三早以出其力,无有不济”,因此他们自家“非祭祀不割牲

2、,非客至不设肉”,以蔬食为主,却设法给雇工食肉,以避免“灶边荒了田地”9。据张履祥补农书记载,明中期供给雇工饮食的旧规是夏秋1日荤2日素;春冬1日荤3日素。清前期雇工“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以前,大不同矣”,为夏秋1日荤1日素,重活累活连日荤;春冬1日荤2日素,重活累活多加荤。也确实是说,清前期夏秋农忙季节,雇工每一个月吃荤日从明中期的10天增为15天,体力劳动繁重时“连日荤”;春冬农闲季节,每一个月吃荤日从明中期的7、8天增为10天,体力劳动繁重时“多加荤”。据陶煦租核记载,到清末,农业雇工夏秋天总20日荤,春冬总10日荤。农忙的夏秋两季,每一个月吃荤日数又增加了5天。明末以前,荤日“鲞肉每斤

3、食八人,猪肠每斤食五人,鱼亦五人”,数量与质量均无变更,只是从吃荤日数的增加上,表现供给数量的增加。清中期以后,荤菜鲞肉、猪肠之类改成猪肉,数量亦有增加“荤不用猪肠而用肉”,忙工1人“食肉半斤”,雇工4人“食肉一斤”,“余曰亦不纯素,间用鱼”。10 方行以为,雇工食物供给一样以农人生活水平为准,水涨船高,明末至清末雇工食物供给的改善,应该反映了农人生活水平的提高。11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农人有饮烧酒的适应。如山西孝义县“民用俭约”,“所食粗粝,不堪下咽”,“独不能戒酒”12。方苞以为,10人当中至少有4人饮酒,“一人其量以中人为率,一日之饮必耗二日所食之谷”13。酒与肉往往相联。清中后期有很多如

4、下记载:“村人趁墟食货交易,酒罂肉碗四顾狼籍”;“贫民无产,佣力耕耘,索值日不百钱,酒食必责丰备,狂饮大嚼”;“值令节乃丰豆馔,下逮佣作酒肉恣饭啖无吝焉。惟独嗜酒,虽穷乡僻壤,皆家有藏酒,以备不时之需”;“民喜口腹甚之。家无担石之储,一聚饮间罗列珍膳,假设素封之家,虽称贷不吝也”;“饮食无贫富,多好饮酒,款客肴馔,务丰一席,所费动至五六千三四千不等”,“没必要岁时伏腊,即偶然小聚,亦必尽醉,呼拳拇战,声达街衢,以兹三里之城,酒馆林立”14。这些或可作为方行结论的佐证。尽管如此,在欧洲人眼中,中国属于“肉食者”的人,吃肉也很少。不管“何等有钱,地位有多高”,消费的肉食“为数甚微”,“仿佛只是为了

5、增加食欲才夹几块猪肉、鸡肉或别的肉吃”。“肉切成能一口吞下的小块,有时乃至剁成馅,作为菜的配料利用”。欧洲人看来,不管中国烹饪事实上何等讲究,肉仍是少得叫人吃惊。欧洲畜牧业不仅提供大量畜力,而且还提供相当数量的肉食和乳品。中世纪后期德国每人每一年肉食达100千克以上,柏林每人天天的肉食量为3磅;意大利佛罗伦萨城9000居民一年吃掉了4000头牛,60000头绵羊,20000头山羊,30000只猪。15 素食,固然与中国发达的农耕环境及传统饮食适应有关,但布罗代尔以为,食物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也是他周围文明或文化的标志。每当人口增加超过必然水平,人们就必将更多地依托植物。整体上吃粮食或吃肉,

6、取决于人口的多少。道理十分简单:若是按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提供的热量远远胜过畜牧业。撇开事物质量的好坏不谈,农业养活的人数要比畜养家畜多10至20倍。如孟德斯鸠所说:“别处用以养育家畜的土地,在那个地址直接为人的生存效劳”一名18世纪在北京工作的布道士明确指出:人口过量,迫使中国人不养牛羊,因为供牛羊生活的土地必需用来养活人”,“法国与中国的养牛数量至少为十比一”,于是“田里缺少肥料,饭桌上缺少肉,打仗缺少马”,“为收成一样数量的粮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利用更多的人”。16 第二个问题是,“素食,食什么”?明清江南农人要紧食用稻米。布罗代尔引用来华布道士的记叙:“中国人天天吃的都是一盘不加盐的米

7、饭,这确实是每日三餐的面包”;四五碗饭,“左手端碗送到嘴边,右手拿双筷急匆匆送进肚里,简直就像朝口袋里装一样,吃一口还先朝碗上吹一口气”;“米饭在中国老是用白水煮,中国人用饭就像欧洲人吃面包一样,从不生厌”。米价的变更在中国能阻碍一切,士兵的饷银也以米价为起落指数。17方行指出,明末清初江南虽有麦豆(统称“春花”)种植,但那时人口较少口粮多为稻米。补农书中未见有以蚕豆、二麦为食,只见有以大麦饲猪喂鹅鸭的记载。清中期以后,江南地域多熟复种制度进展,农人食杂粮日多。如苏松地域“农人当春夏之交,藉此麦饭,以种大熟”,蚕豆“自湿至乾,皆可为粮”。夏初,农人“磨麦穗以为面,杂以蚕豆”而食,口粮中“麦当其

8、三之一”。18华北农人要紧食用谷类杂粮。尤以小米、高梁和春麦为主食,杂以豆类、薯类食物和蔬菜。小麦和稻米只有过节或遇有婚丧嫁娶、招待亲友老友时才可能食用。据徐浩所举华北各地民食列表如下19:随着清中后期人口压力的增加、玉米蕃薯等作物的普及,南北方种植结构愈来愈趋向于向少数高产、粗粮作物集中。农人的主食结构也转向粗粮化、搭配式。“常日两顿,工作三顿,干饭只一顿,早晚两顿那么汤粥间加饼馍,虽有力之家亦然”。其中干饭吃大米,其他两顿都是杂粮,山民那么多吃包谷,“穷民连包煮食,或摘子炒食”,佐以苦荞、燕麦、洋芋等杂粮20。史志宏以为,这种一天吃两顿、干稀搭配、多吃粗粮杂粮的情形,是那时各地的普遍情形。

9、能做到一天三顿细粮的,只是少数富人之家。21 主食之外还有副食。副食即油盐、酱醋、菜蔬一类佐餐之食。农人种植油菜、花生等榨油食用。油菜“亩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花生 菜蔬大体自种自给。南方“园中菜果瓜蒲,惟其所植。每地一亩,十口之家,四时之蔬,不出户而皆给”。北方“春冬以菜蔬红薯白菜,夏秋以罗卜北瓜等物为菜羹,用以佐餐”;“佐味为豆腐小豆腐咸菜番椒。豆腐以黄豆为之,小豆腐以豆汁与各类蔬菜为之”。很多地址“春夏多食野菜,以葱韭豆腐鸡卵为甘旨,菘薯为珍味”。22 最后是,“食多少?支出多少?” 前文讨论亩产量时,已涉及到清朝每人天天吃多少的问题:一样概念是平均每人每日食米1升,月食3斗,“人

10、一岁食米三石六斗”23。补农书中所记农人口粮标准是,“凡人计腹而食,日米一升,能者倍之”。雇工口粮是每人每一年“吃米五石五斗”,每日吃米升。方行以江南农户多为核心家庭,由夫妇及子女组成,至少有12个成年劳动力属于所谓“能者倍之”之列,5口之家大小口牵算,平均仍可每人日食1升,全年食粮为石,符合江南“大口小口,一月三斗”的民谚。方行按此算了一笔账:农户全年全家口粮约为米18石。常年米价银1两1石。农户每一年口粮支出是为银18两。副食约每一年每人为银两24。全家5口全年支出为银7两。主副食共计25两,合钱25000文。清后期,江南地域多熟复种制度进展,农家全年食米18石,因1/3改食大麦,余食米1

11、2石。时价米石银两,银1两约钱1600文。12石米,共约银两,合钱40896文。安吴四种载:“大麦较米不及半价,以充口食,一石可抵七斗和稻米煮粥饭,计麦百斤,可得米七十斤”。按大麦7斗,充口食可抵米5斗计,农人口粮大米6石,折成大麦应为石。租核说,春熟种豆,“亩可得钱七八百,麦亦如之”。假定此800文为大麦亩产7斗之价,那么大麦石,应约为钱9600文。加上上述米值,全数口粮约共为钱50496文,合银两。副食中肉类全年按吃荤日20天计,人日用钱30文,全家全年共约用钱3000文。吃素345日,较雇工日用钱20文折半计算,全家全年用钱共约17250文。油盐柴酱之类副食,消费弹性较小,按人岁约用钱3

12、000计,全家全年共约用钱15000文。因稻柴费用另计,须在此扣除8640文,共约为钱6350文,饮酒费用纳入吃荤日饮食支出费用之内,不另计。以上副食各项,共约为钱26600文,合银两。主副食共计70096文,合银两。25 其他生存资料包括衣被、住房、燃料等。衣被:南方农人衣被的年消费量,据方行考查,明末所谓“人一辈子所需”,“岁只是布二匹”;清乾隆年间,“一人之身,岁得布五丈,即可无寒”。江南棉布1匹一样长2丈,5丈即为布2匹半。农家按男女大小口平均,包括衣服、被帐在内,每人每一年用布2匹,全家5口,每一年约用布10匹。明末清初,江南嘉湖一带,棉布可能还未完全普及,农人还要穿用一部份麻平民,

13、所谓“夏那么衣苎,冬那么木棉”,“湖州家家种苎为线,多者为布”,西乡女工“绩苎麻黄草以成布疋”。冬衣用布多,夏衣用布少。前述10匹,可按棉6麻4估算。布价取中,按每匹为银两计,农户全年用布六匹,约为银2两。麻布每匹约为银两,4匹约合银1两左右。农家全年衣用支出共约银3两,合钱3000文。北方农人衣被的年消费量,据徐浩考查,支出不大。如直隶望都“居民率衣土布,自织自用,只取其蔽体御寒,不求华丽。寻常衣服,棉改袷,袷改单,敝而后已,虽破烂之衣,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山西孝义“乡民那么布絮缕缕,终岁不制衣者十室而九”;五台“农人夏一袷,冬一袄一裤,商贾隆冬走山谷,布袄之外,袭老羊皮马褂,士类

14、一棉布袍,一棉马褂,无衣裘衣帛者”。26农家平均岁用土布5匹左右,或自织,或买于集市。27 清后期,棉布日趋普遍,穿着质量应较粗麻布为优。其时土布“每匹约市钱五百文”,全家全年用棉布10匹,是共约钱5000文,合银两。28 住房:江南一般民居盛行砖瓦平房,或带木板的阁楼。苏州一套一般民居一样为3间6架(檩),一明两暗,中间正房堂屋为明,双侧次间卧室为暗,面积共住持,合平方米29。苏式住房可能因地址潮湿,比其他地域住房大(其他地域一样一步架为56尺,苏式一步架为8尺)。但有能力之家仍嫌狭小,有5间乃至9间开间的。11间以上属富户另论。30一样农人那么居屋简陋,“凿坯为门,编茅盖屋,所在皆是”。江

15、淮、北方农人多居住覆草的土坯房。阜阳、凤台一些农人土坯墙外镶一层单砖,名曰“里生外熟”。宅居适应向阳,因庙门向南开,不取正南向,取东南或西南向。主房一样三间,一明两暗,明为客厅,暗为卧室,侧跨偏房用作牛屋或厨房。富人家有砖木结构的瓦房,并有深宅大院,高墙门楼,乌漆大门,少数还盖有楼房。屋架多用5架檩(3间),也有效7架(5间)、9架(7间)的。多层次住房讲究前层低,中、后层依次拔高,幸免遮阳。31 其他各地域各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宅居。如藏式宅居为石墙平顶碉楼;蒙式宅居为轻骨架毡包,维吾尔式宅居为平顶木架土坯房;朝鲜式宅居为席地而坐的地炕式宅居;西南少数民族宅居为干栏式竹楼木楼。还有黄土高原的窑

16、洞;闽南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和东北的满族老屋等。东北民居南北西三面围炕,西炕供神供祖,南炕睡长辈、北炕睡晚辈。穷人有两家合住一屋,分住南北大炕的。置房支出,顺治十五年(1658),江南昆山为守墓人出“钱十二缗”赎“瓦居三楹”,即按那时银价,购一套3间瓦房民居的支出约合银两;乾隆十八年(1753)苏州“圩田上瓦屋两间”(屋在“圩田上”,显系农人住房)卖价为银6两。32乾隆年间芜湖庄房3间卖绝价银4两33。北方农人住房支出,徐浩未将其列入家庭常常性开支,他以为,置房属一次性投资,虽花去农家连年储蓄,但能够利用连年34。租房支出,乾隆十六年(1751),苏州租“在田瓦屋一所”7间,“每一年租金四

17、两七钱”,“内扣除修理一两一钱,实还租银三两六钱”;乾隆十八年(1753)苏州租“瓦房三间半,该每一年屋租银一两六钱”,“内免屋租银四钱,作每一年修理之费”,两项房租,均“随租米一并交清”35。乾隆四十八年(1783)徽州租楼房1进计2间,“每一年交租钱一千文”,合银1两36。取中按租间算,每一年农家租房支出约为银两。固然,还有很多佃农居住地主提供的“随田庄屋”,房租不单计算;还有租地基造屋,每一年还房地基租银的,如乾隆十一年(1760)徽州“史佑孙租三间屋地基竖造住屋一堂,每一年交租九五银三钱五分”;还有租茅厕的,如乾隆三十八年何(1773)徽州万富租茅厕1个,每一年交租钱140文等。37

18、清后期银钱比价有所转变,1两银约合钱1600文。仍以租间、租银两算,是为钱2560文。燃料:方行指出,清朝江南平原地域无煤炭林木,燃料艰巨,“日用所急,薪米二事为重”。农人一样用稻草烧茶烧饭。据陈恒力调查,旧中国苏嘉湖杭地域,农家天天平均烧稻草15斤,一个月烧450斤,一年应需5400斤38。据沈氏农书记载,“稻草一千八百斤,约价一两”,5400斤为银3两,农家每一年燃料支出共约为银3两。清后期,据租核记载,稻柴每担约110200文,按每担160文,农家全年用稻柴54担,共约为钱8640文。方行将清初与清末江南农人的生活消费加以比较,结果是:粮食消费数量没有减少,质量那么有所降低从全数食用稻米

19、,到稻米与杂粮兼食;衣被数量没有变更,质量却有所提高从棉麻兼用,到棉布普及,再到“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39。住房水平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从支出角度看,粮食支出由银18两增为两,燃料支出由3两增为两,消费数量没有增加,支出增加主若是物价上涨的缘故。住房支出均为银两,没有变更。衣服支出由银3两增为银两,布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支出大体没有变更。副食支出由7两增为两,增加了两,那么主若是由于副食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提高。可见清末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所致使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数,约为清初生活消费总支出的30左右。方行算了一笔账:清前期农家“生存资料”,即每一年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粮食(主食18两副食7两

20、)衣物3两住房两燃料3两两。清后期农家“生存资料”,即每一年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粮食(主食50496文副食26600文)衣物5000文住房2560文燃料8640文93296文(合银两)。其中,食物支出约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83,其中,粮食支出约占54,副食支出约占29。可知江南农人消费结构的变更,要紧表现为食物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上升由76上升为83。其中粮食支出由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55下降为54,而副食支出却从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1上升为29。这种变更是农人从蔬食到饮酒吃肉增多的结果,反映其生活水平的提高。1姜涛:人口与历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3页。2方行:清朝佃农的中农化

21、,载于中国学术2000年2辑。3胡成:近代江南农村的工价及其阻碍兼论小农与经营式农场衰败的关系,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6期。4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附录各仆纪事,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5新安月坛朱氏族谱卷二二,诗:“治家如治国,出入计升斗。全家食假设衣,负郭五十亩。岁岁水潦灾,仅免饥寒受。九族润监河,一瓜分某某。敢曰屯其膏,命出姑与舅。此缩因彼赢,捉襟乃见肘”。参见张研、毛立平: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最重要的节日:端午“人家各有宴会赏庆”;中秋“是夕人家各有宴会”;冬至夜“人家更迭燕饮”,民谣谓“冬至大如年”;元旦“除夜,家庭举

22、宴,名日年夜饭”,“元旦后,戚假设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鬼节”,届时“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参见吴中岁时杂记等。7同治五台新志卷二,风俗志;乾隆孝义县志,物产风俗志。8方行:清朝江南农人的消费,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3期。9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农书。10姜皋:浦泖农咨;陶煦:租核。11方行:12乾隆孝义县志,物产风俗志。13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一,请定经制札子。14光绪临朐县志卷八,风土志;光绪滦州志卷八,封域志中;乾隆罗山县志卷一,风俗志;光绪永城县志卷一三,物产志。15参见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进展问题

23、之比较,载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3期。16法布罗代尔(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231页。17法布罗代尔(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174175页。18道光蒲溪小志物产;姜皋:乾隆吴江县志卷五;求益斋文集卷四。19徐浩:清朝华北农人生活消费的考察,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1期。20严如煜:三省边防范览卷八民食。21史志宏:清朝前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1期。22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六,齐民四术卷二;民国望都县志卷一,风土志;民国临沂县

24、志卷四,舆地志;同治五台新志卷二,风俗志等。23群经补义五赋役。另,夏忻:学礼管释:“人一岁约食米三石六斗”;任启运:经筵讲义云:“今以人口日升计之,一人终岁食米三石六斗”23等。24补农书记有“妇人二名”,“酌其常规”,每一年“口食十两”,即每人每一年“口食五两”。方行以之为口粮加副食的伙食费,扣除口粮两银子,即为副食支出两。补农书又记有雇佣长工,除粮食支出外,还有“柴酒一两二钱”的支出。那个地址所说的“柴酒”,当即油盐菜蔬之类的简称,而非仅指柴酒。此二数当可彼此参酌。见方行:25方行:26民国望都县志卷十,风土志;乾隆孝义县志,物产风俗志;同治五台新志卷二,风俗志。) 27徐浩:28方行:

25、29正间1丈4尺,两次间1丈2尺,共开间3丈8尺。内四界1丈6尺,前后双步共1丈6尺,共进深3丈2尺。一套略微像样的一般民居用房面积共合12住持1尺6寸。此尺是鲁班尺。鲁班尺长度各地不同,苏州鲁班尺每尺合公分,那么每住持合平方米。参见姚承祖: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9年版,2页。30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报,1988年2期。31同治霍邱县志卷之三,食货志。32方行:33刘永成等编:清朝地租剥削形态,中华书局1982年版。34徐浩:35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646648页。36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

26、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37章有义编著:38陈恒力校释:(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39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二、“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教育、祭祀祈赛、婚丧嫁娶等,其重要性虽远不及维持家庭成员生存、繁衍的“生存消费”,但仍是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份,属于必要性消费项目。文化教育:念书做官、光宗耀祖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上阻碍专门大,农家稍有条件,节衣缩食也要让子弟念书。同时,宗族耕读助学之风,官学之外书院、社学、义学、族塾、家塾的普遍存在,科举制度下基层士人在家乡教馆为生的普遍现象,均为农家子弟就近念书提供了可能。徐浩估量,多数农家子弟大约都同意过或长或短的蒙学教育,所谓“民间子弟七八岁时延塾师教习,先孝经四书,渐习本经学作文艺,虽冠礼未行,而束发受书者遵循规矩,并无浮嚣之习,朗诵之声四境不绝”1。念书费用低廉,如河南鹿邑“士无恒产”,率以教授为业,一年“馈缗钱数十千便为极丰”。数十学童均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