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3、集成工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应用1.3.1.4、大型组织变换的建模1.3.1.5、加大工业工程师的专业教育水平1.3.2、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1.3.2.1、计算机硬件技术和全球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将促进计算机在工业工程中的广泛应用1.3.2.2、应用领域和研究对象将不断扩展1.3.2.3、学科体系将日趋完善,研究队伍将不断壮大 第二单元 工业工程理论了解工业工程理论体系中的主要分支,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工业工程应用的八个原则。工业工程理论体系和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人机关系和行为科学。2.1、工业工程的理论体系2.1.1、人机系统理论2.1.1.1、人机系统的概念2.1.1.2
2、、人机作用的基本模式2.1.1.3、人机系统的效能2.1.2、行为科学理论2.1.2.1、行为科学理论概念2.1.2.2、组织行为学2.1.3、评价和决策理论2.1.3.1、系统评价2.1.3.2、决策2.1.4、信息科学理论2.1.4.1、信息科学概述2.1.4.2、信息系统2.1.5、战略与规划理论2.1.5.1、战略与战略管理2.1.5.2、战略管理要素2.1.5.3、战略管理的智能2.1.5.4、生产作业战略2.1.5.5、产品规划2.1.5.6、产能规划2.2、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2.2.1、系统工程方法2.2.1.1、霍尔三维结构2.2.1.2、软系统方法论2.2.2、创造性方法2.
3、2.2.1、5W1H2.2.2.2、列举法2.2.2.3、头脑风暴法2.2.2.4、情景分析法2.2.2.5、肯定式探询2.3、工业工程的应用原则第三单元 工作研究了解工作研究的内容,基本掌握方法研究,学会基本运用生产平衡线,掌握作业测定的主要方法和工作日写实的基本步骤等,了解现场管理的基本概念、5S管理、定置管理和班组管理等。并可详细了解企业的现场管理方法,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现场管理的能力。方法研究分析技术的内涵、分析工具及应用方法,生产线平衡设计,现场管理的制定和实施。作业测定方法的内涵、运用方法和步骤。3.1、工作研究概述3.1.1、工作研究的内涵3.1.1.1、工作研究的起源和发展3.1
4、.1.2、工作研究的含义3.1.1.3、工作研究的对象3.1.1.4、工作研究的特点3.1.2、工作研究的内容3.1.3、工作研究的步骤3.1.3.1、挖掘问题和确定工作研究项目PQCDSME调查表3.1.3.2、观察现行方法,记录全部事实(5W1H)3.1.3.3、严格考察记录事实,寻求改进现状的可能方案(ECRS)3.1.3.4、评价和拟定新方案(TEED)3.1.3.5、制定作业标准及时间标准3.1.3.6、新方案的组织实施3.1.3.7、改善效果检查与评价3.2、方法研究3.2.1、方法研究概述3.2.1.1、工作改善3.2.1.2、方法研究3.2.1.3、方法研究与工作改善3.2.2
5、、程序分析3.2.2.1、程序分析概述3.2.2.2、工艺程序分析3.2.2.3、流程程序分析3.2.2.4、布置和经路分析3.2.2.5、管理事务分析3.2.2.6、程序分析的各种分析技术比较汇总3.2.3、作业分析3.2.3.1、作业分析概述3.2.3.2、人机作业分析3.2.3.3、双手作业分析3.2.3.4、联合作业分析3.2.4、动作分析3.2.4.1、动作分析概述3.2.4.2、动素分析3.2.4.3、动作经济原则3.3、作业测定3.3.1、作业测定概述3.3.1.1、标准时间3.3.1.2、作业测定3.3.1.3、作业测定与标准工时3.3.2、秒表测时法3.3.2.1、秒表测时法
6、概述3.3.2.2、秒表测时的步骤与方法3.3.2.3、秒表测时法制定标准工时应用案例3.3.3、工作抽样3.3.3.1、工作抽样概述3.3.3.2、工作抽样的原理3.3.3.3、工作抽样的步骤和方法3.3.3.4、工作抽样的应用实例3.3.4、预定动作时间标准3.3.4.1、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概述3.3.4.2、预定动作时间标准制定标准工时的步骤和方法3.3.4.3、模特(MOD)法3.3.4.4、模特法的应用:N/B生产线标准时间计算3.3.5、标准资料法3.3.5.1、标准资料法概述3.3.5.2、标准资料法编制的方法和步骤3.3.5.3、标准资料法的应用3.3.6、作业测定方法比较3.4
7、、生产线平衡3.4.1、生产线平衡的概念3.4.2、生产线平衡的意义3.4.3、生产线平衡的方法3.4.3.1、流水生产线平衡设计3.4.3.2、流水线平衡的评价与再平衡3.4.3.3、生产线平衡的原则和方法3.4.4、生产线平衡应用实例分析3.5、现场管理3.5.1、现场管理概述3.5.1.1、现场管理的含义3.5.1.2、现场管理的内容3.5.1.3、现场管理方法3.5.2、5S管理3.5.2.1、5S管理概述3.5.2.2、5S管理的内容3.5.2.3、5S活动的开展3.5.3.目视管理3.5.3.1、目视管理概述3.5.3.2、目视管理的内容3.5.3.3、目视管理的实施3.5.4、定
8、置管理3.5.4.1、定置管理概述3.5.4.2、定制管理的内容3.5.4.3、定制管理的实施第四单元 人因工程学了解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了解什么是人体测量。人因工程学应用的基础以及多方面的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人因工程学中的人机系统。4.1、人因工程学概述4.1.1、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和定义4.1.2、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4.1.2.1、经验人因工程学4.1.2.2、科学人因工程学4.1.2.3、现代人因工程学4.1.3、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4.1.3.1、人体特性的研究4.1.3.2、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4.1.3.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1.3.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
9、改善4.1.3.5、研究工作环境及改善4.1.3.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4.1.3.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1.3.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益4.1.4、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4.1.4.1、观察法4.1.4.2、实测法4.1.4.3、实验法4.1.4.4、模拟和模型试验法4.1.4.5、计算机数值仿真法4.1.4.6、分析法4.1.4.7、调查研究法4.1.5、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4.2、人体测量4.2.1、人体测量的主要统计函数4.2.1.1、均值4.2.1.2、标准差4.2.1.3、百分数位4.2.2、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4.2.2.1、我国成年人人体结构尺寸4.2.2.2、人体测量
10、数据的应用4.3、作业环境设计4.3.1、微气候4.3.1.1、影响微气候的要素4.3.1.2、微气候对人的影响4.3.2、照明4.3.2.1、光的物理性质4.3.2.2、光的度量4.3.2.3、工作环境的照明作用4.3.2.4、工作环境照明的要求4.3.3、色彩4.3.3.1、色彩对生理的影响4.3.3.2、色彩对心理的影响4.3.3.3、工作场所的色彩设计4.3.4、噪声4.3.4.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4.3.4.2、噪声对工作的影响4.3.4.3、噪声评价标准4.4、作业空间设计4.4.1、作业空间设计的人体尺寸4.4.1.1、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4.4.1.2、人体视觉尺度4.4.1.3
11、、工作体位4.4.2、不同作业姿势的作业空间设计4.4.2.1、坐姿作业空间设计4.4.2.2、立姿作业空间设计4.4.2.3、坐、立交替作业空间设计4.4.3、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4.4.3.1、主要工作岗位的空间尺寸4.4.3.2、辅助性工作场地的空间设计4.5、人机系统设计4.5.1、人机系统概述4.5.1.1、人机系统的定义4.5.1.2、人机系统的类型4.5.1.3、人机系统的目标4.5.2、人机系统设计程序4.5.2.1、人机系统设计的内容4.5.2.2、人机系统开发的步骤4.5.3、人机系统设计要点4.5.3.1、人机功能分配4.5.3.2、人机匹配4.5.3.3、人-机界
12、面设计4.5.4、人机系统的评价4.5.4.1、人机系统评价方法4.5.4.2、校核表评价法4.6、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4.6.1、事故及其危害4.6.1.1、危险、安全与事故的含义4.6.1.2、事故的特性4.6.1.3、事故的危害特性4.6.2、人机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评价4.6.2.1、系统的安全性分析4.6.2.2、系统安全性评价4.6.3、事故产生的原因4.6.3.1、人的因素4.6.3.2、机械设备因素4.6.3.3、环境因素4.6.3.4、管理因素4.6.4、事故预防的对策4.6.4.1、人为因素方面的对策4.6.4.2、设备方面的对策4.6.4.3、环境或媒体方面的对策4.6.4.
13、4、管理方面的对策4.7、残疾人士的无障碍设计厨房设计第五单元 生产计划与控制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生产计划体系,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5.1、生产计划与控制概述5.2、生产计划5.2.1、综合生产计划5.2.1.1、综合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5.2.1.2、综合和生产计划编制策略5.2.1.3、综合生产计划指标体系5.2.1.4、综合生产计划相关成本5.2.1.5、综合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5.2.2、主生产计划5.2.2.1、主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5.2.2.2、主生产计划编制步骤5.2.3、粗能力计划5.2.4、物料需求计划5.2.4.1、物料需求计划的基
14、本概念5.2.4.2、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步骤5.2.5、细能力计划5.3、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5.3.1、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概述5.3.2、生产作业排序5.3.2.1、生产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5.3.2.2、作业排序的方法5.3.3、作业调度第六单元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了解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意义。生产物流分析的基本方法、设施选址及评价、系统化设施布置规划方法及仓库规划等内容。设施布置规划与物流分析。6.1、设施规划概述6.1.1、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含义6.1.1.1、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6.1.1.2、设施与设施规划的含义6.1.2、设施规划的研究范围6.1.3、设施布置问题的类型6.1.3.1、
15、服务系统布置问题6.1.3.2、制造系统布置问题6.1.3.3、仓库布置问题6.1.3.4、非传统布置问题6.1.4、设施规划的原始信息和数据准备6.1.4.1、市场部门的信息6.1.4.2、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的数据6.1.4.3、管理层的策略6.2、设施选址及其评价6.2.1、设施选址的意义和一般程序6.2.1.1、概述6.2.1.2、设施选址的阶段和主要内容6.2.2、设施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6.2.2.1、影响设施选址的成本和非成本因素6.2.2.2、地区选择考虑的因素6.2.2.3、对具体建厂地点的要求6.2.3、设施选址的评价方法6.2.3.1、成本因素评价方法6.2.3.2、根据综合
16、因素的评价方法6.2.4、设施选址案例6.3、设施布置规划与物流分析6.3.1、工厂物流分析6.3.1.1、企业物流6.3.1.2、工厂物流的两个基本原则6.3.1.3、工厂物流分析的技术工具6.3.2、设施布置类型和工业设施布置的传统方法6.3.2.1、工厂总体布置6.3.2.2、典型的车间设备布置方式6.3.2.3、典型的车间物料流动方式6.3.2.4、工业设施布置的传统经验设计方法6.3.3、系统化设施布置规划方法(System Layout Planning ,SLP)6.3.3.1、SLP方法概述6.3.3.2、简化的系统化布置设计(Simplified System Layout
17、Planning ,SSLP)6.3.3.3、SLP方法的设计过程6.4、仓库规划6.4.1、仓库规划的目标和合理布置的要求6.4.2、仓库规划与布置6.4.2.1、储存空间大小的要求6.4.2.2、物品储存位置的分配6.4.2.3、基于级别储存(Class-based storage)和超市储存方法6.4.2.4、SKU的性质对储存的影响6.4.2.5、储存空间的利用第七单元 现代质量工程了解什么是质量工程,怎样设计质量工程。检验质量工程。制造过程质量工程。7.1、质量工程概述7.1.1、基本概念7.1.1.1、什么是质量7.1.1.2、什么是质量工程7.1.2、质量工程的内容和特点7.1.
18、2.1、质量工程的内容7.1.2.2、质量工程的特点7.2、设计质量工程7.2.1、三次设计7.2.1.1、三次设计的基本概念7.2.1.2、三次设计原理7.2.2、可靠性设计7.2.2.1.可靠性设计概述7.2.2.2、可靠性设计技术7.3、制造过程质量工程7.3.1、质量统计过程控制SPC7.3.1.1、SPC概述7.3.1.2、SPC的技术流程7.3.1.3、控制图7.3.2、质量统计过程诊断(SPD)7.3.3、过程能力分析7.3.3.1、过程能力7.3.3.2、过程能力指数和计算7.3.3.3、过程能力评价7.3.4、质量改进工具7.3.4.1、因果图7.3.4.2、排列图7.3.4
19、.3、直方图7.3.4.4、散布图7.3.4.5、数据分层7.3.4.6、检查表7.4、检验质量工程7.4.1、质量检验概述7.4.1.1、质量检验的概念7.4.1.2、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7.4.1.3、质量检验的方法7.4.2、质量检验的计划和实施7.4.2.1、质量检验的计划7.4.2.2、质量检验的实施7.4.3、抽样检验的方法7.4.3.1、抽样检验的概念7.4.3.2、抽样方案分类7.4.3.3、抽样方案特性7.4.3.4、抽样方案参数7.4.3.5、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7.3.4.6、技术调整型抽样方案7.5、管理质量工程7.5.1.全面质量管理7.5.1.1、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20、7.5.1.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7.5.1.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7.5.2、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7.5.2.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7.5.2.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八单元 现代制造系统了解制造系统的类型、理论和特点,几种典型的现代制造系统。虚拟制造。8.1、制造系统概念8.1.1、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8.1.1.1、制造系统的定义8.1.1.2、制造系统的基本类型8.1.1.3、制造系统的发展历史8.1.1.4、制造系统的基本理论8.1.2、制造系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8.1.2.1、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挑战8.1.2.2、现代制造业系统的特点8.2、典型现代制造系统8.2.1、敏捷
21、制造8.2.1.1、敏捷制造的产生背景8.2.1.2、敏捷制造的原理8.2.1.3、透视戴尔公司敏捷制造的应用8.2.2、虚拟制造8.2.2.1、虚拟制造的产生背景8.2.2.2、虚拟制造的原理8.2.2.3、数字化虚拟制造在制造业中应用8.2.3、计算机集成制造8.2.3.1、计算机集成制造的产生背景8.2.3.2、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原理8.2.3.3、中强电动公司CIMS的应用8.2.4、并行工程8.2.4.1、并行工程的产生背景8.2.4.2、并行工程的原理8.2.4.3、并行工程在美国的应用8.2.5、大规模定制8.2.5.1、大规模定制的产生背景8.2.5.2、大规模定制的原理8.2.
22、5.3、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的大规模定制的应用8.2.6、精益生产8.2.6.1、精益生产的产生背景8.2.6.2、精益生产的原理8.2.6.3、三洋制冷的“零库存”之路8.2.7、成组技术8.2.7.1、成组技术的产生背景8.2.7.2、成组技术的原理8.2.7.3、江苏泰星集团的计算机辅助成组生产管理第九单元 工业工程应用案例了解船厂埋弧焊作业做工研究,以及Excel的应用。9.1、船厂埋弧焊作业工作研究9.1.1、造船厂开展工作研究概述9.1.2、埋弧焊工作现状描述9.1.3、埋弧焊作业工作单元提取9.1.4、工作单元时间的计算9.1.5、单道焊作业时间计算 9.1.6、工作效率的实例比
23、例9.2、多品种中小批量条件下的生产计划9.2.1、案例背景9.2.2、主要信息和相关数据9.2.3、模型9.2.4、利用Excel模型求解9.2.5、结论 9.3、散料输送设备生产车间的设施规划9.3.1、皮带运输机传动滚筒的机械结构9.3.2、作业单位划分9.3.3、带运输机生产工艺过程9.3.4、工厂宏观布局图9.3.5、产品工艺过程分析9.3.5.1、计算物流量9.3.5.2、绘制零件工艺过程图9.3.5.3、绘制零件初始工艺过程表9.3.6、物流分析9.3.7、工厂总平面布置3、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单元内容总学时学时安排讲授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其它1 工业工程概述2工业工程理论3工作研究54
24、人因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6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7现代质量工程8现代制造系统9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合计32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工业工程是以规模化工业生产及工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优化生产系统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为追求目标,理论部分是基础知识,实用部分是相关能力。五、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上须由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及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以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教学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应认真仔细地分析案例,从中学习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让学生揣度其中的意义。六、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查。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
25、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以五级制计分,最终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期末考试命题要求: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占15%、理解占20%、掌握与应用占40%,分析与综合占25%。八、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工业工程概论薛伟、蒋祖华,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基础工业工程,蔡启明,科学出版社,2005。2、工业工程导论,罗振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工业工程概论之现代制造系统】制丝一组分享制造系统是指由制造过程及其涉及的硬件和相关软件组成、实现资源转换以满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