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44.61KB ,
资源ID:20985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985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docx

1、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白爽(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 邮编 110034)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 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 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 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 学特征的等值。 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 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 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 :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追溯翻译的 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2、尽 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 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 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 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 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 在美学思潮的影 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 是我国译 论的突出特色。 事实上, 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 美学与翻译学有着 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一、翻译与美学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 当代美

3、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 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 然。1 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 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 2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 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译论大约始于 1700 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 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 ,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 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 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 清末严复首创 “信达 雅”作为“译事楷模

4、”, 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之后傅雷的“神似说” , 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 的审美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译论中蕴 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 意的是, 1933 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 通顺,美”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 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 ”他还写道:“译者不但须求达 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 气文体形式之美。 凡译

5、艺术文的人, 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 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 就是美学, 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 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 体现 着美学的特点。 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由此可 见,美学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译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一般认为, 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 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 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诗人和讽刺 大师昆塔斯霍拉斯(Quintus Flaccus Horace,65-8BC )。西塞罗在

6、罗马共和国 和罗马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 西塞罗主要受到希腊 先哲柏拉图 (Plato,c427-347BC) 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柏拉图的理念关僵化地用 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上, 而只是汲取了柏拉图古典美学观的优长, 这正是西塞罗不 失为古典译论大师的可取之处。 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 他从艺 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 赞美行文的自然气势, 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抒 情诗人,倡导斯多噶式的淡泊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 西塞罗和霍拉斯的翻译主张 是西方美学译论的“初始之光”对拉丁文化在欧洲的普及,功不可没。西方古典 哲学美学译论的继承者以杰罗姆( Saint

7、Jerome,347-420BC )和奥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354-430 )。杰罗姆是古罗马圣经的研究者,他在欧洲翻译史 上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译成拉丁语,他的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即天主教教廷所承认的唯一文本。 他是西塞罗译风的继承者。 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于他提 出了“美是适宜”、“秩序”、“和谐”、“一体性”等美学命题。奥古斯丁在欧洲美 学史上是跨世纪的过渡人物,在译论上也是如此。之后英国的德莱顿早在 17 世 纪就已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 20 世纪 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 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 60 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吉里

8、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 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 美学的角度入手。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不难看出,多数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 ,都 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 32、什么是翻译美学美学和翻译的结合, 称之为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 是翻译理论与文 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 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 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 提出翻译不同文体 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

9、 ” 4通过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 翻译美学是探讨审美客体、 审美 主体以及主客体与接收者的关系; 翻译审美各层次的再现手段以及翻译的美学多 维化标准;通过探索研究提高译者同时驾驭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美的鉴赏能力, 进 而真实表现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二、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近年来, 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 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理论不应 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坚持中国特色, 就会陷入“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 从学术上分析,中国翻译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中国的语法理论、 中国的修辞学理论乃至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之具有中国特

10、色一样。 5 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 另一方面, 我们在学习、 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 译理论。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 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 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 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 绩。 在中国,翻译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态已经被提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 它独具风华,生机勃勃。在汉外互译中, 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实践 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因此,翻译美学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三、 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回顾 传统译论经过佛经翻译和严复翻译的高峰发

11、展到鲁迅、钱钟书、傅雷一代时, 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品质。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翻译理论出现了滞化 局面,没有什么突破。中国传统译论的结晶是以“案本 - 求信- 神似- 化境”为核 心的一系列翻译标准和各类翻译技巧, 其理论基础就是古典文艺美学。 当代翻译 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 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 在当代翻译美学中, 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 分析和细致的梳理, 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 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 格等命题被保留、 提炼出来, 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 当 代翻译美学理论正是传统与

12、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努力。 它在扬弃和继承中着力于开 拓,开拓是对传统译论的精华的拓展和科学化改造。1、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理论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 为传播中国文化, 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先生 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他大量的文字翻译实践基础之上,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中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追求, 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中 的美学主张在许渊冲的 “美化之艺术” 诗歌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其中 “三美” (意美、形美、音美 )是本体论,“三化” (等化、浅化、深化 )是方法论, “三之”( 知之、好

13、之、乐之 ) 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 他的翻译理论总结 了从孔子到钱钟书的美学思想,体现了鲁迅、王国维、朱光潜、郭沫若和傅雷等 关于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美学主张, 是对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 凝聚着中国古典美 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许渊冲的翻译美学论,主要来源于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 的意美、 音美、形美、再谈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 、扬长 避短,发挥译文优势、谈中诗英译的变通问题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 、译诗记趣,这些论文是他对翻译美学论述许渊冲的“三美”、“三似”观主要是在意美、音美、形关 、再谈意美、音 美、形美和“三美”和“三似”的幅度等中提出的。其中意美、音

14、美、 形美主要谈毛主席诗词翻译,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讨论唐诗外译,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是 唐宋词选 英、法译本的代序 。在意美、 音美、形美中,许渊冲认为,诗就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 美、形美的文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即意似、 音似、形似。换言之,就是要求译诗尽力做到内容、音韵与形态上与原诗相似。 许渊冲看到, 意美有时是由历史和联想的缘故造成的, 译入语如果没有同样的条 件,就难于达到意美;有时意美是由音美与形美造成的,也会给翻译提出挑战。 他得出结论说:“要传达毛主席诗词的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 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见

15、的词汇, 还可以借助音美、 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 音美主要指节调、押韵、顺口和好听等语音效果。他举了许多音似的译例、音美 与音似基本一致的译例和音美与音似矛盾时如何处理的译例。 关于形似, 他也举 了许多译例,总之要力求大致相似。 关于三美的关系, 他指出: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翻译时,要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音美,在传 达音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形美,争取三美俱备。许渊冲的再谈意美、音美、形美是唐诗英译的序言,主要针对唐诗 英译在美学传递上的论述。他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 美”,他强调是“意美”不是“意似”,因为他认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

16、“意 似”指的是表层结构。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 ,“音美” 的传达在处理好诗的押韵、 叠字、 和节奏等问题。 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 传达原诗的“形美”。形美的第一个问题是诗行的长短。许渊冲一般将唐诗的七 言诗行译成十二个音节的英诗诗行, 将唐诗的五言诗行译成英诗的八音节或十音 节诗行, 对于其他长短不齐的诗行, 视情况灵活处理, 但总体上倾向于还原诗一 个形体美。形美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仗。在这个问题上,他博采众长,综合考虑, 灵活处理,尽了自己的能力。最后他在文章末尾做了总结,认为: “翻译唐诗要 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 、“音美”、“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 足三分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 ,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 需条件又是充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