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0.83KB ,
资源ID:20852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85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1、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上)高二期中试卷历史试卷命题教师: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

2、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点睛】解答本体的关键信息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封

3、建导致政权衰亡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4、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4.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

5、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 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 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 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可知,有关经济的法律在秦朝法律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秦朝仍然实行重农的政策,C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分析解

6、答即可。5.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7120北史763隋书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计84445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 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 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 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详解】根据统计数据汉高祖被不同时期的正史提及次数最多,汉景帝被提及最少,但以出现的频率来判断他们的历史贡献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故排除A和B。D项表述

7、有误,故排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大一统。重用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上实现大一统,推行察举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C项表述科学,故选C。6.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 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8、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排除B。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并不是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排除C。7.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 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 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 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

9、选官制度。【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太宗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以得知,由于唐科举制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而不在像九品中正制那样以门第为标准,这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B。选官标准有了变化,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排除D。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朝代选官的依据察举制汉代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不注重才能)科举制隋朝至清朝考试成绩8.毕士安是某朝抵抗派宰相。乾德四年考中进士,后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中,以目疾出知潞

10、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先后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散丞相的行政权,故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宋朝,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9.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 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 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 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 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

11、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过度集中军权,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故A正确;北宋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并非文职官员具有军事理论水平,所以未必能提高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军事将领权力、集中兵权的措施,并非是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排除C;北宋为了分割相权,设立枢密使,故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表述错误,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联系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分析解答。10.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

12、、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 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 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C. 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的特点、影响。【详解】元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有“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但受中央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选择D。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互相牵制,与元朝无关,故排除B。地方权力受中央制约,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排除C。【点睛】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朝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制度,行省长官由

13、朝廷任命。2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 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区)。2.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利时受中央的节制,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各行省重大军政事务,必须报呈中书省;军政要务,报呈枢密院。3.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1.北大哲学系何怀宏认为:“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

14、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B.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权力分配的标准”是“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看出,选官是以门第族望为标准的,材料又说“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可见是向科举制转变,故选A。汉朝的察举制是以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为标准,故排除B和D。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材料未涉及,故排除B和C。【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朝代选官的依据察举

15、制汉代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不注重才能)科举制隋朝至清朝考试成绩12.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B.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C. 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D. 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答案】B【解析】从材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中可以看出,内阁的权力不断加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说明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六部直属皇帝,故AC项错误;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