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惟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未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滴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
2、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
3、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过,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4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5小说的题目是“玉米的馨香”,文
4、中两处写到“玉米的馨香”,“馨香”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当乡长问三儿事情办妥没有时,三儿为什么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话? 17试简析三儿的形象。【篇二:湛江市四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lass=txt语 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5、,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则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表面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
6、句”。 三、瞬间顿悟。禅宗南宗讲顿悟。艺术构思讲妙悟。用今天的术语就是灵感。古代的诗评家对于这一点特别感兴趣,他们强调妙悟的突发偶然性,李德裕说:“文之为物,自然美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汤显祖也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可见这种妙悟是非理智可以把握的。这种情况与顿悟完全一致。妙悟是人最佳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力在这个时候得到超乎寻常的发挥。就艺术创作来讲,首先是想象极为丰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其次是新意迭出,不同凡俗,正如皎然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别看悟只是瞬间的事,在此之前尚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7、没有相当好的修养,没有相应的精神准备,悟的境界是不会出现的,而且悟之后仍需深造,作诗如此,参禅也是如此。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的实质就是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b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 c妙悟的突发偶然性与顿悟完全一致。 d“悟”虽然只是瞬间的事情,无需付出艰辛的劳动,但需要好的修养和相应的精神准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是“无理而妙”。 b中国艺术推崇含蓄、
8、空灵,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体现了禅宗的“参活句勿参死句”。 d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一种妙悟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禅宗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因为禅宗与艺术思维都是“无理而妙”。 b在含蓄和空灵方面,参禅与作诗是相通的。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具有空灵的美感。 d皎然所说的“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是一种妙悟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9、完成 4 ?7 题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邵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成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日:“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日: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
10、等疏,大怒日:“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扉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被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
11、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b.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c.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d.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都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12、。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d.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 b.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
13、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c.罗洪先与唐顺之交情很好,唐顺之被召用了。严嵩因为与罗洪先是同乡,打算借用边疆的人才来起用。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2)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
14、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此前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8 、首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9 、
15、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尾联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的观点是相同的。 (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11 )、四( 12 )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25分)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
16、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
17、家见过面了。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 (1) 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 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
18、比如画线句中,透着权力的强硬,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 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乡长和老汉对比揭示主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d. 三儿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 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2)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按事件发展顺序简要分析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6)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
19、也有人说是乡长。你认为是谁呢?请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25分)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再度亮相艳惊舞台 “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
20、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篇三:故乡之春阅读答案】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
21、车,我的心就象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素淡淡的鲁西大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
22、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经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多少时光! 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乘大人不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乳香,吸着母亲的慈爱的、带着焦急
23、的呼唤?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赶车的大叔鞭花甩得真响,像过年的炮竹,更好玩的是那长长的牛鞭,鞭梢上系着漂亮的红缨,鞭杆晃来晃去,那红缨像火焰般的鸟儿? 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的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儿;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暮霭已罩上了原野。 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
24、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14如何理解“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这句话的内涵? 答: 15第三段是作者在回家路上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通过回忆,写出了儿时种种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请分条列举)(4分) 17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4在母亲的眼里儿子再大也是孩子,在儿子眼中母亲永远是慈爱的母亲,久别的儿子可以再次像儿时那样充分地享受母爱。(3分,意思对即可) 15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张本(作铺垫);可以填补未实写故乡的不足。(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16在沙路上光着脚奔跑;从枝头偷摘酸枣;在庄稼地里躺着;坐在农车上欢歌;枣枝上的蝈蝈笼;玉米田里嚼“甜杆”。(4分,答出一点得1分) 17提示:语言优美,句短而整齐,节奏轻快。比喻生动贴切,排比酣畅淋漓,拟人亲切感人。(4分,答出一点即可,语言特色2分,具体例证2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