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8.30KB ,
资源ID:200834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0834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观禅修心要摘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观禅修心要摘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问:你谈到习性(制约)。这种训练会不会也是一种对心的制约,虽然它是一种正面的制约?答: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去除习性(制约)的过程。不是勉强任何东西加诸于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质。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呈现正面的品质,而正面的品质就是纯净的心的本来面目。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以特定的姿势打坐,而且用某种方式引导注意力,就是一种制约啊!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机械化的仪式,那么没错你是在制约你的心。但这样是错用了内观。正确的内观,它能使你直接亲证真理,而由于这种亲身的验证,了悟就自然而然地开展,而能将所有过去的习性拔除。这个方法能治愈身体上的不舒服吗?当心理压力消失,内心变

2、得平和清静,身体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在治病,而不是净化内心,那就两样都得不到。您谈到充满负面情绪。如果是充满正面的东西呢:比如说,爱!你所说的”正面的东西”,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当心中没有了烦恼习气,就时时充满爱纯净的爱你会体会到安详和快乐。如果将负面情绪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东西、就是清静。愿全世界都沉浸在这清静之中!(未觉知-无明-受制约-习性反映-偏见-紧张压力-分解消融-拔除习性) 第二章起点 我们必须认识自身的本质,否则不可能解决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是五种运作过程的聚合体,其中四种是心理的,一种是身体的。身(物质)佛陀发现整个物资世界是有许多粒子组成。这些粒子

3、以不断的变化,生起又灭去,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波动的持续之流。这就是血肉之躯。心我们对心的控制力,何其薄弱。它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做些我们不想要做的事。我们对意识表层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于潜意识,则似乎完全超乎我们的掌握或了解,其中充满了各种我们可能不认同、或并未察觉的力量。佛陀发现,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佛陀了悟到,人只是不停流动的过程。就更深层来说,真正的实相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认知、辨别、感受、以及习性反应(识、想、受、行)的心理运作过程,比身体色过程的变化迅速。 我在想,是

4、不是有人造成我们的痛苦?没有人令你痛苦,是你心中产生了紧张,才造成痛苦。如果你知道如何不这样,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就容易保持安详和快乐。我可以了解内观对身心失调、不快乐的人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活很满意,原来就很快乐的人呢?一直对生活的浮面享受感到满意的人,是对心深处的烦恼茫然无知的人。他自以为是快乐的人,但是他的快乐并不持久,在潜意识里产生的压力会不断地增加,迟早会在意识的表面呈现出来。一旦如此,这个所谓快乐的人,就变得痛苦不堪。所以何不立即开始努力,来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呢? 五蕴(色、识、想、受、行)。蕴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 身心失调,心中产生紧张,造成痛苦(紧张-偏见-痛苦)。 第三章苦

5、的直接起因我们痛苦背后有原因。因果的法则业是普遍而基本的。业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只要我们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事实上,每个人都好像是蒙着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开车行驶。他以为是自己在开车,但事实上,是车子驾驭了他。只要他不想发生意外,就应该先除去眼罩,尽快驶离危险。同样,我们必须清楚觉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学会奉行正当的行为,才能够到达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三种行为行为(业)有三种:身体的行为(身业)、言语的行为(语业)、意念的行为(意业)。言语和身体的行为、以及它们表现在外的后果,都是意念行为的结果。所有意念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业”,才是

6、会在未来产生果报的原因。佛陀了解这个真理,他说:“万事万物,因心而生;至要为心;万法唯心造。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痛苦则如影随形。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快乐则如影随形,须臾不离。”苦的起因真正的“业”也就是痛苦的起因是心的习性反应。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可能不是非常强烈,但它会有累积的效果。每分每秒习性反应、重复不断地发生,每重复一次就更加强烈,最后就形成贪爱或是嗔恨。贪求和不满愈强烈,对我们的想法、言语、行为的影响就愈深也因此制造更多的痛苦。想要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实,不要把苦当做是一种信条,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实。接受并对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学会了直接

7、体认自己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步上离苦的正道。(贪求和不满-心的负面习性反应-不能清楚觉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奉行正当的行为-痛苦)(业是造作,分身、语、意三业。业力指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主宰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第四章问题的根源苦就非常深的层面而言,痛苦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身(色蕴)和心(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的过度执着。人们对自己身和心-有强烈的执取;而事实上,这个个体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已。执取执取有好几种。第一种就是追求感官享乐的执取。我们的贪爱愈去满足就愈强烈。只要

8、我们有贪爱,就永远不可能快乐。另一个很大的执着,就是对“我”的执着,我们本能地想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这个世界、祈求吸引愉快的事物、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没有任何人是独自存在在这个世上的;某个“我”一定会和另一个“我”起冲突。每个人都会被别人的磁场所干扰,而我们自己也会被吸引或排斥。其结果只有不快乐与痛苦。进一步延伸执取,就是对“我的见解、信仰”的执取。无论它们真正的内容是什么,无论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对它们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不快乐。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见解和传统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评,我们就会十分不悦。如果我们想要解释自己的看法,别人却不接受,我们也同样会十分不快乐。最后,是对宗教仪式的执取。

9、真正虔诚的信仰,是培养内心的虔诚的态度,也就是心的净化,对众生的爱与慈悲。但是对宗教外在形式的执取,导致我们对形式的重视,远超过对精髓的重视。我们忽视了宗教的本质,致使我们沉沦在苦海之中。所有的痛苦都与某种执取相关。执取和痛苦同时存在。缘起法则是什么造成执取呢?执取其实就是习性反应所发展出来的形态。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而习性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无明。由于无知,我们被困在习性反应的牢笼中。这就是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嗔恨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的不愉快。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本身性质的无知。无知、

10、贪爱和嗔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离苦之道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立刻去采取步骤,终止盲目反应的慣性,以终止我们的痛苦、并且当下体验解脱的快乐。难道没有好的贪爱和嗔恨吗例如痛恨不义,渴望自由,恐惧伤害?贪爱和嗔恨决不是好的。它们只会让你紧张、不快乐。你必须对抗不义,但是你可以用一个平衡而不紧张的心去做。以平衡的心,出于对众生的爱,你可以努力达到好的结果。心的平衡永远有帮助,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想得到一些物资的东西,让生活安适,这有什么不对呢

11、?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你不对它产生执着。例如说,你口渴想喝水,这里面就没有什么不对的。你需要水,所以你采取行动,拿到水,而解了渴。但是如果它变成一种非得到不可的执取,就没有一点帮助,反而会伤害你。任何你需要的必需品,你正当以求。如果无法得到,就微笑着用别的方法再试一下。如果成功了,就要不执取的心态来享受你得到的成果。对于计划未来,也是贪爱吗?同样地,衡量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执着于你的计划。人人都会预先设想未来。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成功,就哭哭啼啼,你就产生执着了。但是如果你不成功,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经尽了全力。所以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下次再试就是了。这就是不执着,你也就能常保快乐。对这个世界没

12、有执取,人们怎么生活下去呢?如果父母什么都不执取,他们可能会对孩子漠不关心。人怎么可能毫不执取地去爱、去过日子呢?不执取并不意味着漠不关心。正确的说法是圣者的无差别心。身为父母必须用全部的爱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没有执取。出于爱心,你做你该做的事。既不是冷漠以对,也不是以习性反应生起忧虑,而是以平衡的心,采取真正正确的行动。(无知-贪爱-嗔恨-紧张-盲目的习性反应-攀缘执取-痛苦)(平衡而不紧张的心-不执取的心态(圣者无差别心 )-正确的行动) (非得到不可的执取) 第五章戒的训练佛陀发现了一条可以根除痛苦的实修之道。这条实修之道就是“八圣道”。八圣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八

13、圣道中有三部分是属于持戒的训练:正语、正业和正命。持戒的重要性持戒是修行的基础。想要往内深观,就需要一颗平静而不受干扰的心。要达成解脱一切苦的最终目标,必须谨言慎行,远离所有会令旧有习性增长的行为。持五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烟酒。持戒是确保正语和正业,不伤人伤己的实际方法。问题与回答坚持正当的行为,算不算是执着呢?不是;只要尽你的能力去做,了解到结果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尽你所能,但将结果顺其自然、留给正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就是说,愿意尝试错误罗?如果你做错了,接受它,下次不要重复同样的错误。如果又失败了,你笑一笑,再试试别的方法。如果你能在

14、面对失败时,一笑置之,并不执着。但如果失败使你沮丧忧伤,成功让你得意忘形,你就是执着。那么说来正当的行为,只是你所做的努力,并不是结果?不是结果。如果你的行为是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是好的。我们没有能力去选择结果,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要尽你的能力去做就对了。(五戒-正语、正业、正命) (执着-失败沮丧忧伤,成功得意忘形) 第六章定的训练如果我们能停止不当的意念行为,那么要远离外在不当的言行举止,就变得轻而易举了。问题出在我们的心。为了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采取修的方式“修”指的是心的开发培养,就是禅修。禅修包含“修定”和“修慧”二部分的训练。“修定”又被称为“修止”;而“修慧”则被称为“修观

15、”(修习内观)。禅修之道始于修定,它是八圣道的第二阶段。八圣道中有三个部分是修定的训练: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正精进正精进是禅修的基础。心很容易为贪、嗔、痴所征服或动摇。我们必须使心力增强,才能让心变得坚定不移,成为最有用的工具,来揭开并除去我们的习性。 最适于探索内在实相的方法,也是佛陀自己修持的方法,就是对呼吸的觉知。呼吸是一个人人皆拥有的可供专注的对象。开始练习观察呼吸时,禅修者要坐下来,闭上眼睛,身体保持舒适端直。最好能在安静的房间内坐着,注意力才不会分散。一旦安静下来,将注意力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禅修者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最显著的活动就是呼吸,就将注意力导向呼吸:入息和出息。不过

16、,这可不是在联系呼吸,而是在训练我们的觉知。不要刻意控制呼吸,而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呼吸的如实面目:长或短,重或轻,深和浅。尽可能地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分心而中断了觉知。一旦开始练习,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是何其困难。我们才开始把心定在呼吸上,腿上的疼痛就令我们转移了注意力。我们努力压抑心里的杂念,总有某件事会勾起我们的念头,而过了一会,我们才发觉自己已经完全忘记呼吸这回事了。我们再接再厉、从新开始,但是一眨眼功夫却发现,在不知不觉之间,心又溜走了。到底是谁左右了我们的注意力?一旦开始练习观息,我们就会发现,心是如此的千变万化无法掌握,就像一个受宠的孩子,拿了一个玩具,玩腻了,就一个换一个;心是

17、如此不安定,不断地转变注意的对象,跑离所要观察的实相。这就是心的习性,生生世世,心就是如此妄念不断。我们必须改变心念瞬息万变的模式,从觉知呼吸开始,学着去活在当下。当我们发现注意力分散了,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地再将注意力转回呼吸上。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同时要耐心和宁静。这就是培养如何觉知实相的方法,也就是正精进。籍着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我们心无杂念地坐着,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此一来,就进入觉察自己的状态中。我们避免自己分心或心不在焉,不让自己远离实相。如果有念头生起,不要去管它,应该再次将注意力放回入出息上。这样我们就培养出系心一处,以及不分心的能力这就是正定的两项特质。(正精进-强心力-除习性

18、)(心定呼吸-觉知呼吸-觉察自己-训练觉知-觉知当下)正念观入出息也同时是修正念的方法。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无明。我们对于眼前发生的事视若无睹,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然而,当下这一刻对我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如果我们对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不仅注定要重复过去的错误,同时也绝不可能完成未来的理想。相反地,如果我们能培养出觉知当下的能力,就能以过去为殷鉴,来指引未来的方向,如此才能够达成所愿。正法就是活在当下的大道。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觉知当下的能力。我们需要一个方法,能让我们觉知当下的实相,而“觉知呼吸”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修习这个方法,能够让我们觉知当下的自己:现在是入息,现在

19、是出息。籍着对呼吸的觉知,我们开始觉知当下。 将注意力置于呼吸上,让潜意识成为意识。呼吸就像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因为它的运作方式,既属于潜意识,也属于意识。我们可以刻意以某种方式去呼吸,然而,当我们不去控制呼吸时,它不须提醒也会继续运作。举例来说,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用力地刻意呼吸,这样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我们对入出息的觉知变得清晰稳定时,就可以任它自然地呼吸,不论是重或轻、深或浅、长或短、快或慢,都任由它去,不需调整,只要去觉知。经由这种对自然呼吸的觉知,我们开始观察到属于潜在活动的身体自主功能。从观察刻意呼吸的明显实相,渐渐发展到观察自然呼吸的细微实相。也就是我们已开始将

20、觉知,从表面的层次转移到较细微的层次。当完全专注于呼吸时,心就远离了贪嗔痴。这纯净的一刻虽然短暂,却非常强而有力,因为它挑战了一个人过去的所有习气。长久累积的所有习性反应都被搅动,而呈现出各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难过,阻碍了觉知的开展。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难过的生起,正意味着我们修习观息的成功。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它们就会渐渐消失无踪。因为在这个练习的初期,某些习气已经从心灵的表层根除了。因此,在练习观息的同时,我们已经开始清静内心,朝解脱之道前进了。(觉知呼吸-对入出息的觉知变得清晰稳定-培养出觉知当下的能力)正定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培养对当下的觉知。而尽可能地时时刻刻维持这种觉知,就

21、是正定。在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时,我们会发现,要维持不中断的觉知,是极其困难的事。尽管有坚定的决心,努力将注意力定在呼吸上,觉知却总是不知不觉地溜走。身为内观者,应该了解,要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习气,是需用时间的。我们只要觉察到注意力分散时,再将它放回呼吸上就够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开始改善内心胡思乱想的习惯。籍着不断地练习,就能愈来愈快地将注意力带回来。渐渐地,胡思乱想的时间愈来愈短,而持续觉知的时间愈来愈长。定力增强,我们会开始感到轻松、喜悦、充满活力。渐渐地呼吸会变得柔顺、规律且轻浅。事实上,当心变得宁静时,身体也会静下来。到了这个境界,某些修行者会与特别的经历:例如闭目坐着时看到

22、光或影,或是听到特别的声音等。所有这些所谓的异常感官体验,只是一种指标,表示心已达到高度的专注。这些现象本身,没有任何重要性,无需重视。觉知的对象仍然是呼吸,若去注意任何其他东西,就走偏了。心中不该期待这些异象,若是出现,也只是一个路标,让我们知道自己正在进步之中。如果我们把路标当作是终点,而产生执取,我们就会完全停滞不前。实践正法的人不该追寻这些,而是要洞察自身的实相,才能远离一切痛苦。因此,我们继续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上,心变得更专注时,呼吸就会愈细微,也就愈不易观察,因此也就需要更努力才能维持专注。如此不断磨练自心,培养专注力,让心成为一个利器,可以透视实相的表层,观察到内心更细微的真理

23、。内观者培养定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去体验轻安喜悦,而是把心练成专注,用以体认自身的实相,并去除导致痛苦的习气。这就是正定。为何您教授观息法时要学员专注在鼻孔处而非腹部?因为对我们来说,观息法是修习内观的准备工作。在练习这个内观方法时,需要特别的专注,因此范围愈缩小,专注力愈强。要达到这个程度的专注,腹部的范围就太大了,最适合的就是鼻孔处,这就是当初佛陀教我们在鼻孔处用功的原因。为何经由修定不足以解脱?因为修定得到的心念纯净,主要是以压抑的方式而得,而非因习性的清除。这就像用沉淀剂。同样地,修定可使心的上层澄清,但是不净的沉淀物仍停留在潜意识中。如果要达到解脱,务必去除这些潜藏的污垢,而为了去除内

24、心深处的不净,我们必须练习内观。我发现当我练习内观时,会胡思乱想。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你察觉自己的心在胡思乱想时,就接受它:看!心又在胡思乱想了,这样,你的心会自动回到呼吸。不要让妄想带来紧张不安,如果那样,你会生出新的嗔恨。只要接受,接受就够了。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轻视别人,请问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解决的方法就是内观。如果自我很强,就会轻视别人,贬低别人的重要而看重自己,但內观修行会自然地消融自我。当自我消融了,你就不会再做伤害他人的事。有时侯,我会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事产生罪恶感?当你了解自己作为有偏差时,只须接受事实,不必刻意去辩解或掩饰它。你可以告诉一位您尊敬的人:我犯了这个错位

25、,不过以后我一定会避免再犯。然后练习内观,如此你会发现自己终于可脱离困境了。为什么我总是在强化自我意识,为什么;一直为着“我”?这是心被习性制约的情形,由于无明愚痴所致。但内观能让你由这种不良习性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使你不再总是只想到自己,你会学习为他人着想。那是如何发生的?第一步是体认人是多么自私和自我中心!除非明了这个真理,否则不可能会跳出那种对自我疯狂的爱执。随着修习的精进,你会了解,我爱某人是因为我对某人有所期待,我希望他能尽如我意,当他开始表现不一样时,我对他的爱就没了,那么到底我爱的是他还是我自己?要修习内观,而非知性的理解,答案会很清楚。一旦你有了这种直接的体悟,自私即会慢慢消融,

26、然后你会学习培养对他人的真爱,那是一种不自私,单向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 第七章 慧的训练修定会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效果只限于心的意识表层。佛陀发现,转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地在意识层面对付贪爱和嗔恨,但是并无法真正将其去除,反而将它们推进深层的潜意识中,在那儿它们虽属于冬眠状态,却是一样的危险。在心灵的表层,可能显得平静祥和,但是心底深处却有如一座潜在的火山,充满了被压抑的负面情绪,迟早回爆发开来。持戒虽然有所帮助,但不能只靠意志力去把关;培养定力确实有用,但也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不能解决内心深处烦恼的根本、污染的根本。只要这些根仍旧深埋在潜意识中,就不会有真正持久的快乐,也无法解脱。但是,如果能将

27、习性反应的根源从心中斩除,那就不用担心不良的行为会一再出现,也没有必要压抑自己。因为导致不良行为的冲动已经消失。当我们不再有寻寻觅觅或自我否定的压力时,就可以真正生活在安详之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深入内心,铲除贪、嗔、痴的病根。这方法就是佛陀发现的:智慧的训练,这引导他开悟,它称之为内观,是培养洞察力,以观察自身的本质。籍着这种洞察力,一个人可以辩识并止息痛苦。佛陀发现这个方法而获得解脱。它是佛陀教导中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最重要的一部分。佛陀曾一再地强调:“以戒而得定,则定力有成且殊;以定而得慧,则智慧有成且殊胜;以慧作根基,则远离烦恼与不净。“戒”和”定”本身虽然有价值,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慧”。只有开发智慧,才能让我们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压抑的两种极端之间,找到真正的中道。籍着持戒,我们可以避免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可以避免内心的强烈激动;籍着修定,我们进一步使心平静,同时使心成为一个有利的工具,以便检查自己;但是,唯有籍着培养智慧,我们才能透视内在的实相,远离所有的无明和执着。八圣道中有两个部分是属于智慧训练的范围,那就是正思维和正见。正思维在练习内观之前,并不要求自己在禅修时一念不生。即使念头不断,只要维持每一个当下有觉知,就可以开始修习内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