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5 ,大小:287.50KB ,
资源ID:19980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980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献学讲义.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献学讲义.doc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和任务一、文献的含义: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书上,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论语为政:“道(d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制度约束人民,人民就有廉耻之心,就会自觉前来归顺。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意思与前句相同。格,来归。遁,逃离。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法来统一,

2、人民就会有逃离之心。杞,国名,夏禹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后屡次被迫迁移,以依附大国,延长国命。宋,国名,商汤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征,征验、证明之义。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唐孔颖达疏:“征者,征验之义。”孔子说,赴杞,不能征验夏礼,仅得夏时而已。赴宋,不能征验殷礼,唯得坤乾而已。于是坤乾、夏时可得而观,而夏、殷之礼仍不足以验证,原因是文献不足。文献,东汉郑

3、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佂,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不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汉、宋学者加注释时,把“文”解为“文章”,“献”解为“贤人”,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人。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

4、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序) 古人研究历史,强调“征文考献”,即取证于书本记载,同时要探求耆旧之言论。 比如司马迁写史记,一方面要“ 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另一方面,又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工作,所谓“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为撰写史记作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工作。 在史记中,可随时看到司马迁“探访耆旧”的痕迹。比如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郦生陆贾列传:“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等等

5、。 因此研究历史要注意从两方面充实自己,一方面是“破万卷书”,再一方面是“行万里路”。 古代由于书写工具及印刷条件的限制,使相当多的知识,不能通过文字而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于世的。比如远古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大部分是靠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到了文字发明后得以记载下来。因此人们为了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查阅典籍,还要注意访问学者,重视口碑史料。到了后来,随着印刷技术的出现,贤者的言谈和创见,逐渐被文字记载下来,于是人们偏重于书本知识而轻视传闻。“文献”就变成专指“典籍”的偏义复合词了。明代编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可见从元明时期已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

6、代称。 现代“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见1985年1月31日国家标准局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至家庭私人所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我们认为,即使“文献”的原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人界定“文”与

7、“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献者,贤也,指的是言议的载体。而作为言议载体的硕学膏儒本身并不是图书,但他们的言谈议论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转化成图书。例如论语这部图书,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它既是“文”,亦是“献”。进一步说,图书本身也只不过是文字记录的知识载体。同理可证,地下出土的骨骼化石或没有文字的各类文化遗存,本身并不是文字资料,但它蕴藏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古生物学家、文物考古学家的鉴定、诠释转化成文字资料的文献。说得确切一些,文物是考古学家的文献;文物考古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是历史学家的文献。把文物排除在文献之外,是没有道理的。有文字记录的文物如甲骨、金石,本身就是文献,

8、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遗物,通过文物考古转化成文字资料的文献。而图书典籍本身也是文物,即图籍文化遗物。当然这都是广义上的二者相通。就狭义而言,“文献”一词古老,是单音联合词组,“文”指典籍,“献”指贤者;“物”是近晚的编正双音词,文化遗物为基本义。综上所述,全面的“文献”定义,“文”是指知识纪录的符号,包括文字、图画、符号、音像等,“献”是指知识纪录依托的载体,包括图书、文物、胶片、录音带、影片、磁带、电脑装置等。二、何谓文献学文献学,以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文献学。“文献学”一词,是近代出现的。梁启超将广义历史学解释为“文献学”,见于1942年成书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说:“广义的

9、史学,即文献学。”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并对“文献学”以此作定义界说的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文献通考关于“文献”的释义后说: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1982年中州书画社出版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出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的中国文献学被称为奠基性的著作。该书对“文献学”的界说具体的作了如下表述:

10、 “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假若没有历代校雠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尽管文献资料堆积如山,学者们也是无法去阅读、去探索的。我们今天,自然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甑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做出有益贡献,

11、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袁翰青(19051994江苏南通人,化学家、化学史家、科技文献学家。)给现代文献工作归纳了如下的一个定义,即:文献工作是组织知识的工作。更明确一点可以说,文献工作时将分散记录起来的指示,特别是文献中新发现的知识单元,经过学术分析与抽取之后,用一定的方法组织起来,对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能随时被检索到并参考利用。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实际上就是所含的情报。通常所谓文献工作有两个方面:只是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的一方面。只有经过科学的组织起来,见所工作才有基础。组织工作是体,检索工作是用。这体和用两方面,构成文献工作的基本内容。(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载图书馆1964

12、年第2期) 综合上述半个多世纪以来文献学者的成果及其论述,以及包容古今文献工作的特点,本书对文献学试作如下的界说:以一切文献为对象,主要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谓之文献学。三、何谓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题。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历史知识的记录。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

13、包括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职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本书考察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史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取中用宏。“中

14、国历史文献学”是一个模糊的名称,它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科型的。也就是说,“中国历史文献学”之名,可以解释为以广义历史文献为对象,亦可指专科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本书论述的历史文献范围,从历史史料学角度以广义历史文献为对象,而重点突出史部文献。四、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在我国将“文献学”题作书名,首见于郑鹤声1928年所编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82年张舜徽教授出版中国文献学一书,就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任务、和古文献的流传与类别,分别加以深入地论述。这是两本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奠基性的著作。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从时代上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从

15、科学上则又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族群看,则又可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但是,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各个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我们文献学不可能代替它们,文献学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文献学以文献自身为研究的本体,这是这门学科与文学、史学各学科的根本区别。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

16、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一句话,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清人张之洞曾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古今中外文献之富,昔人有“书山”、“书海”之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读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来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作出超越前人的成绩,是每位学者必须解决的课题。学习文献学,对解决这一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