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诗坛上有两颗璀璨明星,并称为“双子星座”,一个是被称赞为诗仙的李白,一个则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评价李白文章“惊天地泣鬼神”,他自己的文章又何尝不是让历史铭记。今天我们就走进杜甫,了解这颗璀璨明星。 二、杜甫生平(检查前置作业) 三、解题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首律诗秋兴八首。有人说,读诗先读题,因为诗题是诗歌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我们能否从这扇“窗”中窥探出诗的“心灵”来呢?教师提问:何谓“秋兴”?明确: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课文注释)。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秋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为何能引发人们诸多的感怀呢?结合所学秋天诗句谈谈对
2、秋天的感受。(解决前置作业4)例如曹丕在燕歌行中对秋天有这样一番描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所以“悲秋”似乎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表达忧思愁绪的一个最佳题材。“自古逢秋悲寂寥“,下面咱们来看看杜甫是如何以秋起兴抒发感慨的?四、吟咏诗歌,体会节奏。1.听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示: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dio w s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
3、接地/阴。 j x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 zh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生自由读,感受诗韵。听读过程中划出诗歌意象。5、小组合作探究,赏析诗歌。1.本诗描绘了哪些秋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玉露”凄冷 “枫树林”红艳“巫山巫峡”萧索阴森 “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变换 “丛菊”开了又开“孤舟”孤独飘零 “寒衣”寒冷 “刀尺声”、“捣衣声”急切意境: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过度】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
4、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2.请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联诗句?并结合该诗句分析所表达出的情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不知道故园是否安好?悲凉由此产生。【补充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作者年迈多病,孤苦无依,关心动荡时局却壮志难酬,
5、悲伤之情更显深沉。 由是我们看出诗人主要抒发的是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其中最能体现情感或诗歌主旨的诗句就称之为诗眼。3.这首诗不光是悲个人身世,还悲国运衰落,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请结合相关意象和诗句及其背景分析。) 悲个人身世:玉露指的朝露,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由是可看出作者悲人生暮年。他乡丛菊两开而自己却不能回家,可见身世飘零,思念家乡。被国运衰落: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火红的,却被玉露凋伤,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巫山巫峡,是
6、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可见作者漂泊中的社稷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六、小结 文章以秋起兴,情景交融。它不是字面上的仅仅悲秋,还悲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的苦,最终,作者要“兴”
7、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可见作者笔触之严肃,内容之博大,感情之真挚。由是相比李白诗歌的雄奇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则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人们概括其为沉郁顿挫。“春女善怀,秋士易感”,自古以来伤春悲秋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像杜甫这样心怀天下,感时伤事的崇高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热爱自然、心系社会、胸怀天下的热血青年。登高1导入 登高,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而此时的杜甫,一介枯朽老者,“右臂偏枯耳半聋”步履蹒跚地登到高处后写了怎样一篇诗文呢?抒发什么情感呢?下我们学习秋兴八首同一时期
8、之作,被誉“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2吟诵诗文,感受情感基调。1.听录音朗读,正音,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集体朗读【过度】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登高的感情基调?(悲)常言道触景生情,诗人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出发了他的“悲情”?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3小组合作探究1.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什么感受?请对画面进行描述,并说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高天”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哀猿”让人听了十分悲伤“清渚”“白沙”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飞鸟”鸟儿回旋无依,自己无家可归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
9、飞盘旋的水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意境。【小结画面意境型答题方法】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其深刻含义(是否有象征意义)分析效果(四字词概括其渲染的意境及情感、结构上的作用)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想象并分析诗人看到这些景物得感受。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落木),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长江),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10、,也会有一种洞察规律的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前两联从哪些角度写景?绘声绘色:风声猿啼声,沙白渚清动静结合:鸟飞叶落流水动景,白沙清渚静静俯仰结合:仰观云天秋风,俯看江水洲渚远近结合:远观天边落叶,近看江水滔滔 俯仰远近声色渲染,使意象共同构成开阔雄浑的意境。4请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登台”这些字眼中,说说诗人的多种悲情?这14个字含有八种悲情。一悲他乡作客;二悲常作客,客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悲万里,离家之远;四悲时令,处在萧瑟的秋天,五悲百年,年已暮齿,一事无成;六悲亲朋亡
11、散;七悲孤苦无依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八悲身患疾病,此时诗人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5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才导致“繁霜鬓”。“苦恨”苦于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的遗憾。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杜甫爱喝酒,而且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
12、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6、小结: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从内容到章法结构不愧为“古今七律第一”。 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13、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二、解题及其背景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作者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三、初步感知文意。1吟诵诗文,体会感情基调。 听录音朗读,正音,划分节奏。 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集体朗读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悲怨)写了谁的故事?(王昭君)4、小组合作探究1、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
14、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上最幸福的女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独留青冢向黄昏(远葬他乡)环佩空归月夜魂。(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补充: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
15、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补充: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作者明写昭君之怨,表达对昭君的同情,实写自己,昭君之怨即是诗人之怨,只因千古同感,所以有同时天涯沦落人之感。3、昭
16、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画工毛延寿的小人行径造成的: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只能通过琵琶演奏胡乐诉说着她千百年的怨恨!元帝的昏庸糊涂。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皇上一人受用,他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联系诗人自己即是讽刺当朝统治者不赏识人才,重用小人的昏聩无能。 4、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17、但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赏析首联,说说其内容及效果?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起兴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诗人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表达对其的赞扬之情。5小结: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六目标检测 西施滩(作者:崔道融)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浣纱
18、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作者: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七拓展阅读 眸 致昭君 (特七 杨娅玲) 道不明她的美/就像你说不清银河的璀璨/看不穿她的幽深/就像你看不尽天穹的浩瀚/有时她像星星一样灿烂/那是她对美好的期盼/有时会有一闪而过的厌烦/那是她对丑恶的批判/有时那纤长羽扇上满缀晶莹/许是喜悦/亦是悲伤/那坠落的一滴两滴/承载的是出嫁的无奈/还是思乡的怨绪/她是一曲怨歌/在送嫁的途中飘荡/她是一轮孤月/凄清的洒在塞外的无垠旷野/她是一汪翦水/在我的心头荡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