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70.35KB ,
资源ID:198626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862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专业级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复习资料上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专业级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复习资料上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苏子:他,苏轼本人) 尊称对方,一般译为“您”“先生”“大王”,有时也可译为“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子:学子)/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 子:你)/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你) 春秋时期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如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之亡 楚子:楚王) 鉴于“子”在古代表尊称或美称,古代有些文人还喜欢在表字中加“子”,实际上与本名联系不大。如司马迁字子长,杜甫字子美,苏轼

2、字子瞻,唐寅字子畏。(3)“执事”/ “用事”/ “从事”/ “视事”区别:“执事”本义为“做事情,主持其事”(动词),后借指为“有职守之人,办事官吏”和对对方的敬称(此时译为“您,先生”)(名词)。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书张安世传 执事:主持其事,供职)/ 朝之执事,亡非同类(汉书王莽传下 执事:办事官吏)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您,先生)/ 仆素谓执事知我,今自审终不能副执事之望(明史徐一夔传) 执事:您,先生); “用事”常作“掌权,执政”(动词)解。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史记蒙恬列传)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

3、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名词),可译为“属吏,下属”。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汉书丙吉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就职治事(动词),可译为“到任,上任”。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传)/ 禹(邓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汉书王丹传)(4)先秦时期官员等级: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士大夫”成为官吏之统称。另外,“卿”在古代也可表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所涉考点】(1)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4、可得哉( )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 【考点延伸】(1)“足下”、“阁下”用于对一般人的敬称,“陛下”“殿下”用于对帝王的敬称,“麾下”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可用于对将帅的敬称,译为“将军”。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梁书 韦放传 麾下:部下)/ 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麾下:将军)(2)“单音时间词 之(者、焉)”形式。 如:顷之、今者(昔者、曩者)、少

5、焉(赤壁赋)(3)古代表贱称(蔑称/鄙称)的术语有:称一般人为“竖子”/ “小竖子”(译为“小子”或“没用的人”)、“鲰生”(译为“浅陋无知的小人”)、“小子”、“贼”(译为“窃国贼”),称宦官为“阉竖”(译为“宦党”),称暴君为“独夫”。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独夫:失尽人心的秦始皇)(4)文言当中表自谦之词:文言当中表自谦之词有四种情况,第一种用于王侯自谦,第二种用于臣子自谦,第三种

6、专用于女子的自谦,第四种则用于一般人自谦。一般译为“我”。用于王侯的自谦,前面已经专项突破,下面强化后三者:“窃”(表私自、私下)、“愚”(表愚拙)、“猥”(等于说“辱”)、“鄙”/“鄙人”/“鄙夫”、“敝/敝处(所)”、 “仆”(本义是奴隶的一个等级)、“臣”(本义是男性奴隶。秦汉以前在一般人面前表示谦卑也可自称为“臣”,其可不表做官的人)、“拙作”/“拙见”/“拙荆”(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贱(内)”、“小(儿、子、生)”、“家叔(尊、严、慈)”、“舍弟”、“寒舍”、“老身”(女性用)/“老朽(衲、夫、臣)”、“犬子”、“不才”/“不佞”、“妾”(女性用)等。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

7、人相如止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鄙夫寡识(张衡东京赋)/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靖郭君将城薛)/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殽之战)/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5)“祖”是会意字,本义是用作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古人在临行前要为路神摆酒供奉,祈求一路平安,译为“临

8、行祭路神”;又由此引申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译为“饯行和送别”或“设宴送行”。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既已上车,轴折车废(汉书临江闵王荣传)/ 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于东门外(宋史 胡瑗传)(6)古代七声(七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对应今天的七音阶是1、2 、3、4、5、6、7。其中“变徵”和“变宫”是两个变调,其中“变徵”比徵音低半音,声调悲凉;“变宫”比宫音低半音。另外,“羽”声声调激愤(慷慨)。(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沛公之参乘樊哙这也(

9、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鲰生说我曰(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 竖子不足与谋!( )(1)古代兄弟间的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姊妹间的排行顺序,常在“字”前加排行的次序。如果兄弟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如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旦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称呼父辈,父亲的哥哥叫伯父,父亲的大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弟弟除了最小的外都称作叔父,最小的叔叔则称为季父。注:兄弟姊妹间的排行“伯、仲、叔、季”要与区分每季三个月的“孟、仲、季”要

10、联系起来识记。“季”在古代有“末了”之意,由此引申指“一个朝代的末期”。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序 清季:清末)/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清顾彩髯樵传 明季:明末)(2)古代有关席位、官位、车位的说法席位/座位:古代宾主之间宴席的座礼,以东向为最尊(“东为大为首”),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为末位;帝王在朝堂聚会群臣,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南面”意味着称王称帝,“面北”意味着失败和臣服,“败北”“北面称臣”由此产生。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 将军降操,

11、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司马光赤壁之战)次位都是在主人位(最尊位)的左边(“左为尊为上”),末位就在最尊位的正对面。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林黛玉进贾府)官位:古代官位一般“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因此“右”就成为上、贵、高等的象征。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右:上)/ 既

12、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蒲松龄促织 右:上风)在先秦和秦汉(西汉)时期,官位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豪右”或“右族”。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豪右:豪族大户,世家大族,豪门大族)/ 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宋史刘综传)/ 王子直字孝正,京兆杜陵人也。世为郡右族(周书王子直列传) 从东汉至明清,除了元朝外,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的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古代“男左女右”习俗可能也与此有关。车位: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成语“虚左以待”的来源

13、就与此有关。()贵族出行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防备车辆倾侧,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一般兵车,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主帅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作“车右”。楚许伯御乐伯(许伯,御者;乐伯,车左),摄叔为右(车右),以致晋师(左传鲁宣公十二年)/ 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储君晋襄公)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左传殽之战)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择优骖服之分,中间的马叫“服”,“服

14、”之左脚“骖”,“服”之右叫“騑”。另外,四匹马拉的战车为“一乘”。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必修2(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古代婚俗: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古代人生每个阶段的术语:襁褓(零岁) 孩提(幼儿) 垂髫(不束发,头发下垂/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少年)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要将原先的总角解散,然后束发为髻,表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成童年龄、初成年)/ 结发(“结发”在古

15、代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束发”,表示成童的年龄或初成年。第二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成婚之夜,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束发插簪,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这时可以称字)/ 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束发而冠。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进行时,先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以示成年,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分别代表拥有参政、服兵役、参加祭祀的资格。之后主人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这前面三个步骤可以

16、简括为“加冠”“礼宾”“赐字”。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另外行加冠礼时,由于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立(指人30岁,立德、立言、立身,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 不惑(指人40岁,不再困惑,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知天命(指人50岁,明白了命运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耳顺/花甲(称人60岁,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故称“花甲”。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古稀(称人70岁,意指古来稀少,而今也

17、不多) 耄耋(称人八九十岁,意指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称人一百岁。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垂髫:小孩,儿童)/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少年时)/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从十五岁起,自成童年龄时)/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结发:从十五岁起,自成童年龄时)/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 结发:结为夫妻)/ 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元史王利传 弱冠:成年,成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8、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论语为政篇)/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篇) 注:“始龀chn”指女孩七岁或男孩八岁,泛指童年。“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幼学”指10岁,初入学的学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

19、,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志学”指男子15岁。“碧玉年华”指女子16岁。“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2)儒家十三部经书(“十三经”):诗(赋诗言志,用于社交场合)、书(史书)、易(卜筮)、礼(即仪礼/ 礼仪仪式)【四“经”】/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 礼记(解说仪礼)、孝经(孝道专著)、论语、孟子【四“记”】/ 尔雅【一“词典”】/ 周礼(官制和制度)【一“典章”】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姓”和“氏”:“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

20、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地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春秋时代同一个贵族可能会因换了封地而换了“氏”,在古书中会有不同的称呼。在夏商周三代(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此时,“姓”与“氏”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除了以封地为“氏”,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和自己祖先的字等为“氏”的。秦朝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二而为一(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和“氏”

21、逐渐合二为一。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以“姓氏”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姓氏多是从先秦时期的“氏”发展而来的,而先秦时期的“姓”则绝大多数消亡了。(主要结合必修二“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和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整理而成)下面以先秦时的楚国和齐国的王族为例,进一步显示“姓”和“氏”的区别:楚国王族的姓都是“芈”,楚王本身为“熊”氏,而没有立为太子的其他儿子以及他们的儿子,都会被重新分派出去,同时赐给他们一个单独的“氏”,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再用王族的“熊”氏了。一代又一

22、代的分封,导致“芈”姓的分支姓氏越来越多,遂演变成威名赫赫的“荆楚十八姓”。其中“三大姓”为屈氏、景氏、昭氏(“屈”是以封地为氏,“景”“昭”则是以谥号为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三户”就是指这三大氏族。另外,楚国还专设“三闾大夫”这个官职来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的教育,且屈原就曾做过三闾大夫。这也就是说,三大氏族的代表屈原、景差、昭阳都姓“芈”,屈、景、昭只是他们的“氏”,并不是他们的“姓”,而屈原所历经的三位楚王就只能“熊”氏来称呼了,即楚威王熊商、楚怀王熊槐、楚顷襄王熊横。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姓”姜,吕“氏”,名小白。称他“姜小白”是不对的,他

23、属于贵族,应该称“氏”,因此应称“吕小白”。而他的姐妹则要称“姓”,如“文姜”“宣姜”,因为她们要嫁人,而周代的礼制是“同姓不婚”的。同理,作为远嫁秦国、成为历史有名的秦宣太后的芈月,“芈”显然是这位楚国公主的“姓”,而不是“氏”。(2)“名”和“字”: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加冠仪式),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而插上簪子),并取“字”(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昏礼上也说:“

24、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人有“名”,为何还要加“字”呢?针对礼记檀弓上中“幼名,冠字”一说,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道:“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名”和“字”是关联的,可以是协同关系(同义互训关系),也可以实相反相成关系(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前者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后者如孔子学生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唐代诗人王集字无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而王维字

25、摩诘(“维摩诘”是佛家菩萨名)、李白字太白则不属于前两者情况。“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如苏轼、苏辙两兄弟共用同一偏旁,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是抱节守志的典范)两兄弟人名中表现长幼排行,三国孙氏四兄弟(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老三孙翊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则是表字中表现长幼排行,孔子字仲尼和他的哥哥字孟皮也是如此。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古人还喜欢在表字中加“子”,如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清代散文大家袁枚字子才。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孟)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

26、,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谋”“佐”“瞻”“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另外,称“名”与称“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但“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可表尊敬。古代直称其“名”有三种情况,要么用于自称,要么用于作介绍或作传,要么用于自己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主要结合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整理而成)(1)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2)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 (4)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 (5)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 (6)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奄奄黄昏后

27、,寂寂人定初( )( ) (7)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8)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9)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 ) (1)古代关于“六”字的文化知识:“六合”在古代有两种理解:一种表时间,指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另一种表空间,指天地四方,借指天下。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前三者指的是诗的分

28、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表现手法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六艺”有两种解释,请注意语境限制:一是指六经。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四字短语意味着“六艺”和“经传”词义相近,即其有“经”之意) 二是指六种技能和知识。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两个并列的句子意味“六艺”与“五经”词义有别,不可能作“经”解)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天气。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2)“十二时辰制”/“二十四

29、时辰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它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这十二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次日1点为子时,1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其分别对应的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亥。与之相配的是十二生肖,即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初”“正”两个时段,于是有了时初、时正,“十二时辰制”就变成“二十四时辰制”。时初即时辰牌初现,时正即时辰牌正位,中间的时间点被称作“正点”,如午时是11点到13点,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