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10.02KB ,
资源ID:198163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8163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Word下载.docx

1、(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3影响(1)大

2、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轻巧识记“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3、”;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百家争鸣具体辩论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提示: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

4、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的是什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则因适应了时代要求而备受推崇。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

5、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2早期儒学的形成史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

6、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史料二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是故明君凶年免于死亡”“驱而之善”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作为浸润自发发生

7、作用”加强自我修养“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加强法治(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

8、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B儒家学派思想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

9、。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思想家基本主张?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A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

10、派是()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B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依赖“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考点2| 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11、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儒学内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12、史料二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史料三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思想统一的效果提出了“天

13、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君权神授“观天人相与之际”“天人感应”史料三:董仲舒在君、民关系上的认识“屈民以伸君”君贵民轻(1)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史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

14、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4)“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所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15、这种“转折”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5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16、这表明统治者()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 BCDB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问题,故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错误。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

17、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主要是因为其()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A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主题一“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思想主题立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都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

18、变革的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的治国济世主张,这些治国济世主张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知识交汇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

19、代表阶级学派代表主张代表阶级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处世的态度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孟子、荀子)“仁政”“仁义”“王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

20、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

21、统治。2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

22、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6全国乙卷24论语与“五经”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015全国卷古代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古代儒学者的政治诉求全国卷40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思想的演变201425对儒家伦理的理解儒学独尊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

23、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2.(2015全国卷)古代儒

24、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C将“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转换为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这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3.(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25、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通过法律规定的变化,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关系的养子,父亲可以处置儿子和养子的财物,体现了父权的强化,是儒家伦理道德日渐蔓延的结果D“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民本思想、德治、法治、和谐思想等诸子百家重要的治国理念学术前沿理论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这些理念无不蕴含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

26、,重视民本思想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运用点拨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2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见形式和内容。高考中常将该部分内容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近代民主思想联系起来,归纳共性,比较不同,考查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还常将“百家争鸣”与智者运动、孔子与苏格拉底等进行对比考查。针对训练1(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C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