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41.80KB ,
资源ID:1976679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766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变态心理学备考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变态心理学备考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1.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 早期的解释 埃及、早期的希伯莱人和希腊人的观点 H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的观点 Galen(盖伦)的观点 中世纪的情况 巫术(witchcraft) 对于“女巫”的迫害 医学、生物学的解释 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n(克雷丕林,18551926)的工作 其他人的观点和工作 心理学的解释 催眠术(hypnotism)的发展与争论 心理分析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 治疗 “驱魔” (exorism) 冒险式治疗 (heroic medicine ) 其他治疗 医学的治疗 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 囚禁 收容 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

2、 心理卫生运动2.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 超自然的解释 中医的解释与医学的治疗 中医中的心理治疗思想诊断和评估方法 观察法 会谈法 心理测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调查性研究第二章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一.生物学模型 二. 心理学模型一.生物学模型: 遗传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1.遗传的影响:基因遗传不仅影响人的身体特点,也影响行为。 由许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的,同时也受躯体化学因素以及经验的影响。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

3、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 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为、人格的巨大改变 神经递质:传递冲动 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GABA(r-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3.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一组神经纤维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到躯体其它部位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4.内分泌系统: 指挥中心:下丘脑。 产物:激素,通过内分泌腺释放入血液 影响: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育、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 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5.对于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对于病因

4、的解释 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诊断系统 治疗方法 医学治疗方法、药物二.心理学模型:(一)心理动力学模型(二)认知行为模型(三)人本主义模型(四)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模型 : S.Freud的观点: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1.病因 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 症状是内心两种势力斗争达到妥协的结果 无意识中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2.治疗 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3.新弗洛伊德流派 强调自我 强调客体关系 修正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4.对心理动力学的评价 首次运用心理学原

5、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二).认知行为模型: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1.行为治疗理论观点: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等习得的.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方法 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对行为治疗理论的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2.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

6、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病因: 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错误认知图式 治疗方法: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矫正等 对认知治疗理论的评价:目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认知治疗理论的局限(三)人本主义模型: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治疗: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四)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病因: 生活变动、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响或问题 改变:

7、 预防上述有害因素或对其进行干预 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观点的评价: 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与心理或生物影响一样的重视,但研究已开始证明社会影响是强大和深远的第三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一) 概述(二) 临床症状(三) 主要类型(四) 病因(五) 治疗(一). 概述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发病率与患病率 发病率:0.07-0.52,平均:0.24 患病率: 0.9-17.4,平均:5.8 (WHO报告) 我国:1993年在7个

8、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时点患病率:5.31 终生患病率:6.55 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 女性多于男性(1.6:1(二) 临床症状: 特征性症状 阳性症状:妄想、幻觉、言语紊乱等 阴性症状: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等 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病期: CCMD-3 :1个月 DSM - :6个月临床症状1.思维障碍2.感知觉障碍3.情感障碍4.紧张症5.自知力障碍1.思维障碍 妄想:关系(牵联观念)、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等 联想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 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 幻觉: 幻听(肯定的、否定的、命令性的) 幻视 幻嗅 幻触3.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 情感倒错

9、表情倒错4.紧张症 木僵 违拗症 刻板症(三) 主要类型 1.偏执型 (paranoid schizophrenia)2.紧张型 (catatonic schizophrenia) 3.青春型 (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4.其它1.偏执型(paranoid schizophrenia)又称妄想型 幻听、幻视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 其他思维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 自知力障碍等2.紧张型(catatonic schizophrenia) 紧张性木僵 情感淡漠 言语动作减少 严重时出现蜡样屈曲 紧张性兴奋 兴奋激动 行动暴烈 自知力障碍等 3.青春型(hebe

10、phrenic schizophrenia)又称紊乱型 幻觉、妄想 作态4.其他 CCMD3:单纯型(simple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病程不足1月(CCMD-3)或6月(DSM-IV) 其他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四) 病因 生物学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 遗传 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为48%,异卵双生子的共患率为17% 家庭研究:一般人群患病率(1%),精神分裂症的家属的患病率要高得多,其子女为13%,孙子女为6%(Sarason,1999) 多巴胺活动过量 多巴胺假说: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在某些突触部位的过量活动造成的,或是数量增多,或是

11、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过多,或是多巴胺受体变得过度敏感。 抗多巴胺药物只对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有效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早期创伤 家庭问题 严重的应激事件等社会学习理论的看法 学习与强化 心理动力学的看法 Frued 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人倒退至早期的(幼年的)自我状态:表现出受压抑的潜意识内容的泛滥退行至幼年阶段。表现为说话口齿不清,不讲卫生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混淆,由此引起概念、抽象及整合性思维障碍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干预药物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药物治疗目前均是对症治疗,而不是根治性的,但治疗有效 因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是反复发作的过程,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在头5

12、年波动约占75% 15年内波动约占15% 维持治疗时间应长于5年,甚至终身服有关的心理干预方法 1、心理教育程序:有关疾病的知识病因、病程、服药等 2、情感联络与交流训练:加强交流,减少冲突 3、社会及特殊技能训练:提高社交技能,教授生存技能 4、行为管理训练:强化技术、问题解决训练 5、家庭干预:降低情绪表达减少面对面的时间、减少批评性评价和敌意、给病人一定的自我决定权利等 我国制定的精神分裂症家庭教育讲座方案 199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上海、杭州、沈阳、济南和苏州等五城市联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对精神分裂症家属的集体教育研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集体式的家庭教育方案。此方案主要包括次讲座

13、和三次会谈 第四章:心境障碍与自杀心境障碍:概述诊断及症状表现病因以往称为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DSM-III-R(1987)称心境障碍 ICD-10(1992)称心境障碍 CCMD-3(2001)称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流行病学情况 心境障碍 我国1993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 情感性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0.52 终生患病率:0.83 抑郁症 月患病率:美国5.2%,英国5.9-7%(世界精神科联合会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抑郁症时点患病率3% 据此推算,我国的

14、现患人数约3600万诊断及症状表现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的特殊类型 抑郁的不同类型 其他心境障碍 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 -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 双相(bipolar)障碍(DSM-IV) -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 -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 表现下列项以上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意念飘忽随境转移有目的的活动增多过分地参与某些享乐活动 症状至少持续一周 按照病情,可分为: 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伴精神病性 躁狂与轻躁狂 首次发病年龄:16-35岁 病程有长有短,平均3个月抑郁发作 典型症状 心境

15、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附加症状 集中注意和注意能力降低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发作至少持续周 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抑郁发作可以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发作: 重度: 中度:或 轻度: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季节性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抑郁的不同类型: 精神病性 vs. 神经症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 vs. 反应性抑郁其他心境障碍 :(1)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a) 轻度的抑郁 过去CCMD系统

16、称为抑郁性神经症(2)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 在数年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发作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病因:1 生物医学的解释遗传、生物化学研究2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针对抑郁症,很少见到对躁狂的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行为理论的解释 认知理论的解释 心理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 认知治疗自杀(suicide)自杀的心理表现原因预防与治疗 国外自杀率:1025/10万 我国自杀率: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费立鹏,2003)自杀的心理表现 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阶段 1、当事人遇到问题

17、,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2、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 3、自杀者作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静 非冲动性自杀与冲动性自杀 非冲动性自杀:有预谋,被救仍可能再尝试 冲动性自杀:无预谋,被救通常后悔原因 1、生物学的解释2、心理分析的解释3 、行为学派的解释4 、社会与文化的解释预防与干预 1、预防生命线及危机干预对于自杀危险的评估4P模式(4P model)2、干预中的交流技术积极倾听、共情、真诚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承诺3、治疗 药物(控制抑郁)及心理治疗第五章:焦虑障碍 一. 概述 二. 恐怖症 三. 惊恐障碍 四. 广泛性焦虑障碍 五. 强迫障碍 六. 创伤

18、后应激障碍1、历史2、诊断分类3、患病率 18世纪:神经症指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 19世纪: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都被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历史: 20世纪50年代:神经症被认为没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神经功能疾病,曾译为神经官能症 1980: DSMIII 提出焦虑障碍的概念 将有焦虑症状的障碍归入其中 中国的CCMD系统目前仍沿用神经症的名称、诊断分类 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惊恐障碍(伴有或不伴广场恐怖) 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 特殊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强迫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恐惧症(恐怖症) 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焦虑症 惊恐

19、障碍、广泛性焦虑 强迫症除惊恐障碍之外,病程要求:DSM- 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CCMD-3 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国外:焦虑障碍与抑郁性障碍510 国内:神经症:北京(1991)35.18 全国12地区(1986)22.21 二、恐怖症(phobia,恐惧症) 1、概述 2、临床表现 3、病因 4、治疗1、概述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患病率美国: 社交恐怖症终生患病率:11.1%(男)和15.5% (女)(Magee,1996) 特殊恐怖症的终身患病率大约为11%(其中男性7%,女性16%) (

20、Keller,1994) 广场恐怖症终身患病率为5.3%(其中女性约占75%)( Keller,1994)中国: 全国12地区调查时点患病率为0.059 (1986,1978以前无此诊断)2、临床表现(1)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又译场所恐怖症(2)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3)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广场恐怖症 (agoraphobia) 又译场所恐怖症 病人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 病人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 三个特点: 1、焦虑症状 担心昏倒,或失去自控;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惊恐发作 2、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人

21、群拥挤的场合、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的地方等情境 3、回避行为 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社交恐怖症 (social phobias) 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如恐惧被别人注视 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s) 又译特定恐惧症 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焦虑 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3、病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的解释 行为治疗的解释 认知治疗的解释 人格和父母

22、的教养方式4、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系统脱敏法或暴露疗法 社交技能训练 放松训练 认知重建 森田疗法 三、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惊恐障碍: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患病率: 惊恐障碍终生患病率约:2%一4% 惊恐发作终生患病率:3.6% (美国,80年代) 终生患病率:3.5%:男女比率: 25 (90年代) 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心悸或心跳加速 出汗 颤抖或发抖 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 胸部疼痛或不适 恶心或腹部难受 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 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害怕即将死去 感

23、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寒颤或潮热 惊恐发作 发作常突然产生 l0分钟左右到达高峰 通常持续20一30分钟 极少超过1小时 通常每周1一2次 病程: 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 或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CCMD-3) 预后: 约50%患者完全缓解,20%基本无变化 病前功能状况良好,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者,大多预后较好。 共病: 抑郁症、其它焦虑障碍 (如广场恐怖症、其他恐怖症等) 心理分析的观点 行为学派的观点 认知学派的观点 心理动力学治疗 行为治疗: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认知重建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对多种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一种提心吊胆地等待和期待),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心。一般:2%-5%我国:1.48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