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33.45KB ,
资源ID:194810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4810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生态学重点详细资料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生态学重点详细资料Word下载.docx

1、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7.休眠(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有效积温: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规律就是有效积温。 8.土壤(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9.浮水植物:漂浮于水中生长或根固定在水底、叶浮在水面的水生高等植物沉水植物:由根、根须或叶状体固着在水下基质上其叶片也在水面下生长的大

2、型植物挺水植物:根长在底泥中而茎叶伸出水面并在大气中开花的植物。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生物种生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2.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分析种群密度)单体生物(概念,名词解释):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它们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统计的基本参数: 出生:出生率

3、的高低决定于下列几个特点:1)成熟期的速度;2)每次繁殖子代的数目;3)每年繁殖的次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的。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指在有限制因子的特定条件下, 种群的。(遗传瓶颈: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 死亡:死亡率(Mortality)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生物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各个个体的平均实际寿命。 年龄分布: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

4、、稳定型、衰退型 性比:孤雌生殖;同一种群中性比有可能随环境变化;一些动物有性转变的特点。5.生命表的编制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或生活态级出生率、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6.存活曲线(斜率表 死亡率)I型(曲线凸型:人) 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型(曲线呈对角线型:麻雀)表示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型(曲线凹型:海龟)表示幼年期死亡率很高7.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密度无关,资源无条件下,“无限”环境) Malthus方程(世代重叠)S型(与密度有关,资源有限条件下;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方程种群的动态增长

5、模型8.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 种群在环境容纳量周围波动的原因:1)环境的随机变化2)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3)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9种群爆发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蝗灾、赤潮;如害虫、害鼠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的爆发。1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11.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匀性型(最罕见):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距离。当有机体能够占有的空间比其所需要的为大时,则在其分布上所受到的阻碍较小,这样就使种群中的个体常呈均匀分布。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最为罕见。均匀分

6、布产生的主要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 随机型:随机分布(Random dispersion)指个体分布完全和机率相符合。每个个体的出现都有同等的机会。这种分布在自然界中不常见。成群型(最常见):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在自然情况下,大多数植物种群常呈成群分布。12.种群调节气候学派:中区参数受天气影响生物学派:种间关系的影响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1.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也称为生

7、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类型:1)能量分配与权衡 2)体型效应:物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3)生殖对策:不同植物种的个体寿命()和生境中有利于该种一个世代生存繁殖的时间长度(H)之比,可表示生境持续稳定性。r-选择与k-选择记住热带雨林与多灾害地区的例子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有利于发展壮大)老鼠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有利于增加竞争力)大象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稳定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较规律、密度制约存活数量幼

8、体存活率低时间上变动大(凹型)幼体存活率高时间上稳定(凸型)种内、种间竞争低于环境承载力多变,通常不紧张临近K值紧张选择倾向发育快、增长力高、提前生育、一次繁殖、体型小发育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多次繁殖、体型大寿命短,最终结果高繁殖能力高存活力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1.密度效应(种内竞争)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Y= d = Ki(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量;Ki是一常数)自然稀疏的原因密度因素(种内竞争的结果) 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

9、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 ,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2.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书: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位与种群结构有密切联系,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位多样性越高。(第六章)3.种间关系种间竞争:1) 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2) 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他感作用:1) 概念: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生存竞争

10、的一种特殊形式)2) 生态学意义: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成为歇地现象。(例:早稻,红三叶草)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黑核桃树)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测定演替的指标,是以种群依次更替的方向、速度和种群的特征变化为标度。捕食作用: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直接对抗关系。1) 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2) 捕食者具有利用其猎物的适应性;3) 猎物具有逃避其捕食者的适应性。草食作用:草食作用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

11、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当今世界大部分的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1) 草食动物在进化中反战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其食物的植物被毁灭掉;2)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寄生与共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寄主养分)获取营养而生存。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主无利)。1) 寄生者

12、和寄主常常是协同进化的。2) 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力,另一方无害,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例:地衣、苔藓等)3) 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或者存在营养方面相互依存,或者存在防卫性的相互照应。(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生物群落的定义在相同的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与群落的区别: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态群落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表现面积越大。群落的形成条件:迁移、定居、竞争(第七章)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结构 4)形成

13、群落环境: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边界特征(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9)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3.优势种和建群种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大的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为“共优种群落”或“共建

14、种群落”。4.群落的结构要素:层片,生态位(见第五章) 层片划分为三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植物群落)。 层片的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

15、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交错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例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分布的林缘草甸)6.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如果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的排除干扰,因为中度干扰能增加多样性。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1.群落的演替与波

16、动演替: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演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代替。2.旱生演替系列(地衣-苔藓-草本-低矮灌木-乔木)3.群落演替的类型1) 按延续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2) 按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地(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

17、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3) 按基质的性质分: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岩石表面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4) 按主导因素分:内因性演替(竞争结果,是群落演替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外因性演替(环境变化结果)5) 按代谢特征分: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促进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如:裸岩草本灌木乔木 的演替过程。异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特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

18、少的。鱼的洄游,导致另一群落变化)4.原生裸地、次生裸地原生裸地:火山爆发后)完全无植被且无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次生裸地:伐后、弃耕、火烧后)残留有许多植物器官如根茎、叶、种子5.演替顶极学说单元顶极论:与气候条件协同,顶极后群落特种稳定多元顶极论:除气候外,土壤、地形,动物等也可以决定顶极形成6.顶极群落的特征1) 群落中种群稳定2) 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3) 与环境的协同性高4) 不同干扰形式和不同干扰时间所导致的不同演替类型系列都向类似的顶级群落汇聚5) 在同一区域内具最大的中生性6) 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7) 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7.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1) 植物繁殖体的迁

19、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 人类的活动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大小没有严格的限制;生态系统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情况下都是认为界定的;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有输入,有输出(开放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的输入)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生产者:能以简单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消费者:不能用无机物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的异养生物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3.生态系统

20、的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动结构亦发生变化营养结构4.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概念: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2)食物链的长度一般由4到5个环节构成,同一物种可以占几个营养级。3)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大的波动甚至崩溃。4)类型:捕食食物链(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以活的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碎屑食物链(以死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

21、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如:动植物残体蚯蚓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5.营养级:1)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的总和成为营养级2)一般3到5级,很少超过六级的3)越靠近第一营养级的,受到捕食的压力越大,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殖能力越强越远离第一营养级,越有可能捕食更多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少,能量越少4)能量单向递减,因为: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6.营养级位内的生态效率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日光能=被动物吸收的

22、能量/动物的摄食量组织生长效率= n 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量7.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正反馈与负反馈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危机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平衡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初级生产: 又称第一性生产,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2)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

23、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初级生产量只是一小部分转化为次级生产量原因是:不可食;不得食;可利用而未被利用;可食但未吃下;不能消化;呼吸消耗。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作用:将残株、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的逐步降解过程。分解过程:降解、碎化和溶解。4.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 P231输入:日光能输入,有机物输入输出:没有被固定的日光能、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呼吸,现在有机物质的流失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 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各圈层,沿

24、着特定的途径,在环境和生物体间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2.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变,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3.有毒有害物质循环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用或被分解的过程营养级越高,富集能力越强,积累量越大4.生物富集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6.水循环的过程意义:热量的传送;物质的运输与再分布如何提高雨水渗透:1) 增加土壤

25、渗透性(室外铺渗透转);2)增加地表径流时间。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经度、纬度水平、海拔垂直)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2.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经度、纬度、海拔 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摄氏度第十三章 水域生态系统1.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湿地(地球的肾)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保持

26、生物多样性等3.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即自养生物,主要指具有叶绿素等光和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初级生产力的各种生物植物,以及一些能利用光能和化学能的光合细菌和自养细菌 消费者:即异养生物,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碎屑为食的生物(洋流应该也要看一下)第十五章 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论述题)重点1.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格局,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2.全球变化及生态问题1)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a)气候变化b)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c)大气组成的变化d)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主要原因:以森林为

27、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人类住区等都是森林的直接使用价值。a)驱动力:人口激增、科技进步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和评价的目的,安全评价分为三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b)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自然发展的进程,并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不利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影响3)选择价值。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并不希望它的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未来该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3.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1) 原因:同上2) 内容:a) b)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内容全球变暖,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c) 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大,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的降水量下降,而南半球的降水量增大;d) e) C.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全球云量分布的变化,自20世纪以来,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