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 A【甲】 B【乙】 C【丙】 D【丁】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B西汉的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C三国志是陈寿的历史著作,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长篇小说。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二、填空(共8分)6默写(5分) (1)_,_,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_,_”。(2分) (3)一位退休老教师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六个字“_,_”作 个人网站的名字,以表达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
2、愿望。(1分)7名著阅读(3分) 水浒塑造人物注意共性和个性。比如醉打蒋门神的_、倒拔垂杨柳的_、号称“黑旋风”的_,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表现又各有不同。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为了倡导全民读书,学校组织“全民读书”演讲活动。8为在演讲中说明全民读书的迫切性,有同学收集了相关材料。请你帮助他从下面两则材 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使演讲的观点更有说服力。(4分) 【材料一】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提出“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的口号,要求医院护士教给 产妇如何读书给婴儿听;葡萄牙政府推出一项“国家阅读计划”;日本政府制定了关于 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明确了国家和地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美国政府开展 “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并制定了“阅读优先”方案。 【材料二】 (1)从材料一提取的信息:_ (2)从材料二提取的信息:9有同学设计了下面两段演讲词,但不够完整,请帮助他填写完整。(4分) 、 (1)一个爱读书的人,是一个 的人;一个爱读书的城市,是一个活力四射和充 满希望的城市;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创新进取和不可战胜的民族。 (2)书籍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生活 里没有书籍,就好像 _。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第1013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4、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秭、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0加点字意
5、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斟酌损益 相得益彰 B由是感激 各行其是 C临表涕零 居高临下 D进尽忠言 不言而喻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_13选文第二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答:_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故乡(节选),完成第14-17题。(共12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
6、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7、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
8、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14中年闰土对“我”还存有儿时的感情吗?从选文中找出两个依据。15概括说明以下两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内容? (
9、1)阿! (2)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6闰土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他那时不懂的是什么?从选文中哪里能看出人到 中年的闰土“懂事”了?请写出两处。17选文最后一段的两个“只是”突出了什么意思?(二)阅读疫苗的帮手,完成第1819题。(共7分)疫苗的帮手 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再次证明疫苗是人类抵抗病毒感染的有效武器。但是疫苗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它只是个模仿病菌入侵的“骗子”,诱骗人体自身的免疫大军投入战斗。如果某人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疫苗对他就没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在疫苗中加入佐剂。 佐剂是如何帮助疫苗的呢?免疫系统中,专门负责通风报信的是树突细胞,它们就好像是侦察兵,一遇到可疑
10、之人就立即将其抓住,并根据其特点决定是否拉警报。侦察兵往往不容易被骗。佐剂的作用就是帮助疫苗欺骗侦察兵,把疫苗弄得花花绿绿,故意让侦察兵看见。 佐剂如果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疫苗的效率。比如一种流感疫苗加入佐剂后,可以把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接种有效率提高到905。另一种H5N1禽流感疫苗加入佐剂后,只需要用13的疫苗用量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后一种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次大规模流感爆发时,最让政府卫生部门头疼的就是疫苗生产能力不足。 新的研究表明,树突细胞不但能够发出警告,甚至还能识别不同的敌人,告诉指挥官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派遣相应的免疫细胞前去杀敌。据此,科学家正在利用佐剂来模仿
11、不同的敌人,诱使免疫系统做出特定的反应来治疗疾病。比如,科学家用疫苗来对付肺癌时,就加入了一种从细菌中提取的佐剂。这种佐剂能够模仿细菌入侵,刺激树突细胞发出警报,促使指挥官派出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应战。临床试验表明,有大约l3的肺癌病人病情得到了控制。18阅读理解选文,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佐剂的什么作用? 【材料一】 据统计,在接受未加入佐剂疫苗注射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只有一半人产生 了足够多的抗体,也就是说,有一半老年人疫苗白打了。 一位纽约医生发现有些发高烧的病人体内肿瘤会自动消失。他据此研制出一种“科 里毒素”用于治疗癌症,居然有一定疗效。科里毒素其实就是从细菌中提取的一
12、种免疫 佐剂,能够诱发人体免疫系统做出相应反应,顺便杀死了癌细胞。 (1)材料一说明: (2)材料二说明:19本文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请举一例加以分析。(3分)(三)阅读不要抛弃学问。完成第2022题。不要抛弃学问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
13、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zun,节省)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可看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
14、。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20作者认为“不要抛弃学问”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21作者在第段中用两个“凡是”、两个“自然”强调了什么观点?22谈谈第段的论证过程。六、作文(60分)23题目:握手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字以上。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10020030040050060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