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4.18KB ,
资源ID:19340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340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文档格式.docx

1、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武昌已系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九伯不敢出认。县官亲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九伯始往见总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经历。文秉烈皇小识卷八:三桂复以清兵掠陕西,逆成尽出锐卒迎战,大败,刘宗敏、田见秀等皆死,逆城(成)乃弃西安,由商雒入郧、襄,渡江趋武昌,逆成屡败,之后每行军,大队在前,己率数十骑在后。一夕,大风飞沙,对面不相睹,逆成同行二十八骑趋通山,登九宫山,乡兵遇之,乱刃交加,遂剁逆成于马下(编者按:烈皇小识说李自“

2、城(成)乃弃西安”前“刘宗敏、田见秀等皆死 ”,显然与史实不符。刘宗敏是顺治二年四月与清军在武昌之战中负伤被俘后被杀的。田见秀等是顺治二年五、六月份,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殉难后,由通城入湖南,被南明总督何腾蛟招抚。八月,田见秀等又接受湖广总督佟岱的招抚,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田见秀、吴汝义八月十二日给佟岱(即佟养和)的禀帖。十二月,田见秀、吴汝义与李过合营反清。顺治三年二月初四日,田见秀等被清军打败后率所部五千人投降。四月初三日,清庭以田见秀、张鼐、吴汝义等系“穷而来归,降叛反复者”,命勒克德浑悉杀之。所以说烈皇小识记载也不太可信。)。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一李自成传:自成于(顺治二年正月)

3、十三日出(西安)东门至兰田,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以入襄阳,妇女细弱冻死于七盘岭者甚众,宋企郊等道亡去。时左帅良玉已率众南下,思俛依献忠,而献忠已入蜀。武昌虚无人,自成偕其妻高氏、李锦、李过、妻之弟高必正,皆肺腑戚,诸将田见秀、袁宗第、刘体仁、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奄有荆州、襄阳、德安、承天四府守之。北师南下,移居武昌,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初意夺舟取宣歙,临发而暴雨烈风,阴霾四塞,乃于四月二十有四日改从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过通城,命所部先行。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居民赛庙,合盟捍御勿后。自成时以二十骑为诸军殿,骑休山

4、麓,自成单鞭直蹑庙伏谒,有所祷,不即起。诸赛疑非其乡之人,或为盗,夺荷插,碎破其首。见腰下有悬玺,且重袭非凡,大骇疾走去。二十骑迹之知状,兄子一只虎过以衮冕葬山麓,众遂奉李过为首。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自成至武昌,左良玉时已率兵南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偕其妻高氏、李锦、李过、高必正、皆肺腑戚,诸将田见秀、袁宗弟、刘体纯、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犹从之,其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谋夺舟南下,取宣歙,曰: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将发,而阴霾四塞,暴雨烈风,旗枪尽折。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沿道恣杀掠,过通城,

5、命其下四十八部先发。自成令严,兵行无敢返顾者,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山民赛会,以盟谋捍卫闾井。自成止以二十骑殿,又诃其二十骑止于山下。而自以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为劫盗,取所荷锸碎其首,既毙而腰下见金印,且有非常衣服,大骇,从山后逃去。二十骑讶久不出,迹而求之,则已血肉脔分矣。 冯苏见闻随笔卷上:自成至武昌,左良玉时已率众南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偕其高氏,侄李锦即李过,妻之弟高必正,及诸将田见秀、袁宗弟、刘体纯、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犹从之。其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谋夺舟南下,取宣

6、歙,曰:将发,而阴霾塞,暴雨烈风,旗枪尽折,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沿道恣杀掠,过通城,命其下四十八部先发。而自以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为劫盗,取所荷锸碎其首,既毙而腰下见金印,且非常衣服,大骇,从山后逃去。 同书卷下:左兵东下甫浃旬,闯贼十万众,自陕溃入楚,掠武汉而东,衔左兵之尾,大兵追闯者又数万,水陆踵至,计自荆河至皖城,数千里间,接阵格斗,纷拿散走。四月,良玉与黄得功战,大败,师溃芜湖之荻港,后数日,良玉死,其子梦庚以父降。闯贼被追,会大雨四十日,百川涨溢,贼败,所在积尸成邱,李自成仅引数骑驰入九宫山,居民白捧击杀之。五月,大兵略定

7、武汉诸城邑。 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顺治二年三月)命李过守营,自以轻骑抄掠。至武昌,左良玉兵已去,唯存空城,住五十日,清兵日近,势不能留。夏四月癸丑朔,乙丑扬州破,督师阁部史可法死之。闯贼欲东下,发兵,阴霾四塞,暴雨烈风,旗枪为折。庚辰,至蒲圻,沿道杀掠。闯贼令严,军行不敢反顾。通城有九宫山,又名罗公山,上有真武庙。闯贼自以二十骑殿,过山下止从骑,独身登山,见像下拜,若有物所击,久不能起,村民方赛神,疑为盗,击以锸,首碎,搜之,见里衣非常,又有金印,大骇,散走。从骑待久,登山求之,已死,杀近山居民。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曰:我大清兵既定三秦,下河南,入楚取荆、襄。李

8、自成南奔辰州,将合张献忠。献忠已入蜀,遂留屯黔阳。部贼亡大半,然尚拥众十余万。乏食,遣贼将四出抄掠,黔阳四境鸡犬皆尽。川湖何腾蛟进攻之。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计。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合围伐鼓共击之。自成麾左右格斗,皆陷于淖。众击之,人马俱毙,村民不知为自成也。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颅伤镞,始知为自成。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贼诸将奉李过为首,改名李绣,渡湖入险山中,后改名李赤心。群盗俱散亡。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六十三盗贼列传:满洲兵既定三奏,

9、下河南,入楚取荆、襄。自成奔辰州,将合张献忠。部贼亡去大半,然尚拥众十余万。乏食,贼将四出抄掠,黔阳数百里鸡犬皆尽。川湖总督何腾蛟进攻之。自成营于罗公山,食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固守,合围伐鼓共击之。众击之,人马俱 ,村民不知为自成也。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颅伤镞,始知为自成。李过闻自成死,勒兵至,夺其尸,灭一村而去,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未几,贼皆散去。 彭孙贻平寇志(即流寇志)卷十二:自成入山村,坐野庙(九公山),衣沾濡,人马饥困。从骑大呼父老子弟,李万岁父避兵至此,急来救驾,不失封侯。乡人奋庙,杀贼骑十余。自成力斗脱身走,行收散亡,稍稍集,间道渡汉阳,走荆州与

10、李过合营。将奔献忠,献忠已返川中,遂留屯黔阳。时田见秀亦死,诸伪官俱亡去。贼帅惟刘宗尧、李过、牛佺、任继宗、刘体仁、杨彦昌、辛思忠等相从,众尚十余万,军中乏食,遣刘宗尧以骑兵二千渡江,掠江南、湖北以给军;遣杨彦昌以步兵抄近境,黔阳四境鸡犬皆绝。川湖总督何腾蛟屯辰州,大集兵攻自成。自成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自成命李过守山赛,自将轻骑抄略,何腾蛟伏兵邀之,贼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与众相失,以数十骑突走村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见零骑入,合围共击之。自成驰射挥左右格斗,时积雨,骑陷淖不得驰,村民锄梃奋击,人马俱毙,不知为闯贼也,截首献腾蛟,验之,左颅伤于镞,始知为自成,飞书奏捷。李过闻自成败,勒兵驰

11、救,夺其尸,结草为首,加衮冕,葬罗公山下。诸贼奉李过为主,改名曰绣,即一只虎也。奉高氏渡洞庭,踞验山中,后改名曰赤心,群盗多散亡。 又:拜鹃山人见闻实录卷十二,所记与平寇志卷十二内容相同。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三李自成死罗公山:自成与李守及骁将数人,率兵十余万,自河南至湖广,欲合张献忠。渡江抵辰州,知献忠已入川,遂驻黔阳二十里外,宏光元年正月下旬也。居二十日,百姓苦之。自成闻何腾蛟兵将至,入山阅视要害,见罗公山险峻而广大,遂分结三大营于其下,为久驻黔阳之计。但兵饷无两月支,命刘宗尧等率兵二千,渡江往豫楚界郡县劫粮;命辛思忠、杨彦昌率兵二千,于湖广沿江府县劫粮。一夕,自成方寝,大呼曰:杀、杀、杀

12、,我不惧汝。窦氏惊问,自成曰:适梦坐北京殿上,忽见崇祯皇帝与范景文、倪元璐、汪伟、吴襄、周遇吉等数十人欲执予,予相振而醒。窦氏曰:勿异也,疑心暗鬼耳。自成甫睡,复梦如前,见文武叱声如雷,乃寤。次日,得疾。李过日过候,由是与窦氏通。自成病益笃,夜半连呼云:皇帝幸释我,遂死。李过以帝礼葬之。其时,大清朝有贺表,谓病故也。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七何堵章列传:会左良玉死,南都继陷,梦庚降。李自成渡江,入无人之境,由蒲圻走死九宫山。同书卷十三高李列传:自成东渡,南望大江沧茫,山川缪错,卒不知所向。唯见口骑西来,则益东走,遂由巴陵北境奔入江楚界,南渐浏阳,北迄通山,东抵宁州,鸟惊兽逸,掠食千里。岳、武间居民惊

13、贼猝至,亦不知所由来。五月,自成至九宫山食绝,自率野掠,为土人所杀,过等追及,良久乃知之,益恇惧不知所为。 郑达野史无文卷七西南死事诸臣传.何腾蛟传:(顺治二年三月)左兵东下甫浃旬,闯贼十万众,自秦溃入楚,掠武汉而东,衔左兵之尾,大兵追闯者又数万,水陆踵至,计自荆河至皖城,数千里间,日接阵格斗,纷拿散走。四月,良玉与黄得功战,大败,师滞芜胡之荻港,后数日,良玉死,其子梦庚以父兵降。闯贼被追,会大雨四十日,百川涨溢,贼败,所在积尸成丘。李自成仅引数骑,驰入九宫山,居民用白棒击杀之。 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跋:闯逆授首,死于九宫山村民之手,率士痛愤,于兹稍快。佚名思文大纪卷四:(隆武二年正月)时闯贼李

14、自成为清所迫,走居鄂地;风霾警之,又遁入九宫山,余党十万悉为伏兵所诛,自成自刎。湖广总督何腾蛟疏闻,以摇旗有指示之功,故特以“永忠”之名赐之,俾知犯上者必正天诛云。瞿共美粤游见闻:自成破京后,清兵追逼,遁至黄州,弃众先奔,为乡兵所杀。锦代领其众,同其妻高氏、弟必正流洞庭湖,窜据山寨。(二)透过以上史料记载,有几个问题什得注意和进一步探讨:第一,史书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上列各种史书的作者均为当时的官僚文人,他们立场鲜明,都是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仇视起义军,仇视李自成,恨不得李自成早受“天刑”,(就连说李自成当了和尚的何璘也不例外,而他却认为李自成未死,到石门夹山寺当了和尚,这是很有趣的事),“

15、彼杀君后,毒生灵,上天震怒之日久矣”(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九);“俾知犯上者必正天诛”(佚名思文大纪卷四)。这种明显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报复心态,在他们的著作中必然会有所流露、反映。这是我们在分析、研究李自成归宿问题时必须注意的。第二,清初很少有人说李自成死于通山。上述所引用的史料,均出于清初人之手。在这些史料中,通山九宫山说并没有为多数人所认可。按照发展提出的选用史料的客观标准,在其第一节选用的近二十种史学著作中,称得上“当地人记当地事,当事人述亲历事”者,充其量只有二种,即:王夫之的永历实录和蒙正发的三湘从事录。其中,三湘从事录一书,发展引用的是跋文。此跋为无名氏所撰,不知其为何时、何地、何人。

16、其他各书只能说是“当时人记当时事”。 根据这些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死地,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通山九宫山。有烈皇小识和荒书两种。 第二类,通城九宫山。有罪惟录、绥寇纪略、见闻随笔、怀陵流寇始终录四种。 第三类,黔阳罗公山。有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集、平寇志与见闻实录、明季北略五种。第四类,九宫山。有思文大纪、野史无文、三湘从事录、永历实录四种。第五类,黄州。有粤游见闻一种。发展说:对李自成死事,各书“记载歧异,正好说明并非同出一源;如果众多记载出现惊人的雷同,那至是应该怀疑一下,是否出自同一祖本,互相传抄,这样的记载,歧异虽然是少了,但可信的内容却不多”(第12页)。我们通过比较发现: 第

17、二类四种,内容和情节完全相同,可以说“出现惊人的雷同”;第三类前四种,所记的内容和情节亦完全相同,只是文字上略有差别,也可以视为“同出一源”。尽管如此,我们并不以为他们是互相传抄,或是毫无新意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因为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史料记载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第四类中的“九宫山”应为何处“九宫山”?永历实录卷七说:李自成“由蒲圻走死九宫山”。将这句话和罪惟录、绥寇纪略、见闻随笔诸书说的李自成“从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过通城,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以及怀陵流寇给始终录说的(顺治二年四月庚辰)李自成“至蒲圻通城有九宫山,又名罗公山”,互相对照一下,我们以为王夫之所说的李自成“由蒲圻走

18、死九宫山”的“九宫山”,似应为通城九宫山,而非通山九宫山。野史无文说的“李自成仅引数骑,驰入九宫山”的“九宫山”,是指通山九宫山,还是通城九宫山?查此书所记:“四月,良玉与黄得功战,大败,李自成仅引数骑,驰入九宫山,居民用白棒击杀之”一段,与见闻随笔卷下所记一字不差。而见闻随笔记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 三湘从事录跋文所记之“九宫山”,如前所述,此跨非蒙正发所撰。蒙正发是崇阳县人。说“崇阳与通山又是邻县”(第5页),这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崇阳与通城也是邻县,通城也有九宫山。跋文中的“九宫山”,可能是通山九宫山,也可能是通城九宫山。(编者按:综合三湘从事录、崇阳县志、通城京兆堂黎氏宗谱记载:楚督

19、何腾蛟由崇阳走长沙、图恢复,督令赴援。隆武元年乙酉十月既望,崇邑诸生蒙正发与叔父上和诸同志,拥邑令李方曾起勇来就。清军从连河岭入崇,上和被擒不屈死,正发妻方氏死之。蒙正发同李方曾、孙嗣济夜走邑西摩旗峰,三日不得食,黑夜走通城,匿黎时生家(在通城大坪,距离九宫山约20公里),黎时生举家赀授何助军饷。蒙正发、李方曾、孙嗣济、黎时生等间道由通城达长沙投督师何腾蛟行营。没有史料说蒙正发到过通山,那么蒙正发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应是指通城九宫山。何腾蛟在逆闯伏诛疏中说“营内有臣晋豫旧治之子衿氓隶,亦无不众口同辞。”应是出自崇阳县令李方曾、举人蒙正发、通城黎时生等人之口。)至于思文大纪,虽然说“李自成遁入九

20、宫山”。但其所记与他书明显不同,令人怀疑;“余党十万悉为伏兵所诛”,自成自刎。“是否有过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何腾蛟的部队何有这样的战功?在上列清初十六种著作中,明确记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的,只有烈皇小识和荒书两种。我们对这种情况所持的态度是:一不以数量多少论是非;二对少数人的说法,必须进一步加以考证。其中,荒书所记问题尤多(将在后面加以说明)。第三,关于通城与通山。发展一文,在彻底排除各种说法的同时,自始至终守住两道关口:一是李自成死于顺治二年四五月间;地点在通山九宫山。“是谁把通山误成了通城的呢?傅燮鼎指出是清初吴伟业。吴伟业最早在绥寇纪略中记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以后诸书沿袭其说”。看来

21、吴伟业是“通城说”的创立者。但在第6页又说:“吴伟业的通城说,很可能来源于此”(指冯苏见闻随笔卷上)。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辑于顺治九年(1652年),刊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冯苏,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其见闻随笔一书,刻于清初。由于具体时间不祥,我们不敢妄断是谁最早提出“通城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傅氏所说的吴伟业把“通山误成了通城”,是没有根据的。究竟是吴伟业“把通山误成了通城”,还是有人以为“九宫山”就只能是“通山九宫山”,而没有同时想到“通城有九宫山,又名罗公山”?对于这个问题发展是这样说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问世的小腆纪年附考,是“一部著名的研究南明史的重要著作”。“

22、此书取材,博涉南明野史62家,并旁搜各省府县志及诗文集有关资料。凡有记事错出互异,随条考证,以证传闻讹谬”(第13页)。对于李自成到底是死于通山九宫山、还是通城九宫山,“从徐鼎的小腆纪年附考开始,才明确认为以二十骑趋通山之九宫山”(第13页)。对小腆纪年附考这部著作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其对李自成死事的记载这一点而论,新鲜的东西并不多。此书卷十是这样记载的: 自成至武昌,左良玉已率众东下,城虚无人。自成与其妻高氏、李锦、李过、高必正,偕诸将田见秀、袁宗第、刘体纯、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犹从之,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谋

23、夺舟南下取宣歙,曰:又连为王师所蹙,自成益疑惧,一夕,拔营起,谋据湖南,命四十八部先发,而自以二十骑殿,趋通山之九宫山,乡兵遇之,乱刃交加死。 徐鼎在写这部著作时,已见过包括绥寇纪略在内的清初以来出版的各种有关李自成死事的书籍。我们把这段文字与其他著作,互相对照一下,发现从“自成至武昌旗枪尽折”一段,与前面提到的187年前刊行的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以及其他许多著作,完全相同。后面一段除改“通城”为“通山”外,也没有多大差异。在清初顺、康年间的史书中,多把李锦与李过误为两人,而冯苏在见闻随笔中已作了纠正,说“李锦即李过”。小腆纪年附考还是误为两人,可见并未做什么考证。 通山九宫山说认为:“徐鼎是

24、第一对李自成死地、终年作出精密考证的史学家”(第24页)。我们无意贬低他的学术地位。但不能为了证明李自成已死,就不顾事实,说他是“第一”加“精密”。其实,他说“自成之死在四五月间”,不过是综合前人的说法。他是不是第一个对李自成死地作出精密考证的呢?我们还是用发展自己说的话来回答:“说来也奇怪,最早就九宫山是在通城还是通山作出正确结论的,倒是夹山禅隐说的创始人何璘”(第35页)。事实的确是这样。何璘说:“李闯之死,野史载通城罗公山,明史载通城九宫山,其以为死于村民一也。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而九宫山在通山县,其言通城皆误也。” 何璘做出这个结论,显然是受到明史地理志等书的影响。 明史刊于乾隆四年

25、(1739年)。该书卷四十四地理志湖广载: 通城,在武昌府西南。“南有锡山,旧产银锡。北有陆水,自巴陵县流入”,没有提到锡山下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 通山,在武昌府兴国州西,少南。“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于富水”。 明史刊行十一年后,何璘依据明史,说“九宫山实在通山县”,他没有说“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 在何璘做出上述结论一百一十一年之后,徐鼎在考证李自成死地时,说:“广虞初新志引歙县江昱云:“闯贼之死,野史载通城罗公山,明史载通城九宫。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称通城误。明史之九宫山,又在通山,因通城而误。 徐鼎这段话,完全来自何璘的结论。 又过了二十一年,光绪八年(1882年

26、)傅燮鼎提出:“今合众说观之,九宫当以通山为确”。其根据,还是上面那段话:闯贼之死,野史载通城罗公山,明史载通城九宫山”。考罗公山实在黔阳,称通城误。明史之九宫山。又在通山,因通城而误。“ 李自成是推翻明王朝的大顺军最高统帅,并在山海关战役之后在北京即皇帝位。他是否死了,死在什么地方,无疑是当时国人所关注的一件大事。明史篡修诸公,明明知道通山有九宫山,为何仍要记为通城九宫山。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发展第31页说,通山说学者认为,明史李自成传第一稿出自毛奇龄之手,第二稿由王鸿绪撰写,最后又对王鸿绪稿做了删改。 毛奇龄后鉴录卷五说:何腾蛟屯兵辰州,攻自成。自成退营罗公山。大饥,令李过守营,而自引轻

27、骑掠食,为村民打死。想必毛奇龄写的第一稿不大可能明确记为通城九宫山,为什么经过多人改写,最后定在通城九宫山。可见,明史对这件大事的记载,不是某个人随意守夺的。 在徐鼎之后,仅据发展提供的资料,道光澧州志,光绪三十年(1904年)米脂县志,1944年米脂县志,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1917年出版的清史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以及萧一山的清代通史等史籍,还是认为通城九宫山。难道他们都没有研究,都是沿袭旧说? 发展又说:“虽然清代和民国的许多学者,都先后考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但由于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记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而清初的通城县志又因袭此说,明史李自成传也因袭此说。由于绥寇纪略成书于顺治初年,离李自成死时不远;而吴伟业又是清初文坛领袖,名气很大;明史为官修“正史”,通城县志又成书于顺治初年,影响大,流传广。由于种种原因,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的说法,为后世众多学者所沿用(第34页)这些理由说得可谓充分、全面。原来“后世众多学者”对李自成问题都缺乏研究,只认得绥寇纪略、明史和清初通城县志。和吴伟业同时代许多名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