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mitationofTranslationC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从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Skopos是希腊语,其意思为目的,意图,目标,功能.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所有翻译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
2、的.而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由翻译过程的发动者决定.连贯法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诚STUDIES0FEr-NtC11EFArtRE125原则是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家Nord提出来的,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性,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忠实于原文致.翻译的目的论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开始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解决了一些其他翻译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沦的框架中,给世界翻译理论界包括中国译学界另辟了条探索道路.三,近代中国文学
3、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1近代中国翻译文学概况较之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翻译.近代的文学翻译萌芽于19世纪7O年代,起步较晚.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人自己翻译的独立成册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少.据郭延礼介绍,只有小说昕夕闲谈和长诗天方涛经两种.在19世纪7O年代之前,也有少量由外国人翻译的翻译文学作品问世,如1840年在广州出版的意拾喻言(英国人Robert.Tom翻译),1853年在厦门出版的JohnBunyan的小说天路历程(传教译)以及1868年翻译的美国诗人HenryLongfellow的人生颂(有英国人威托玛翻译)等,但都是外国人翻译的,不能视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但是,从19世纪7O年代到五
4、四运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在短短的五十年问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据郭延礼统计,这段时间涌现的翻译家约250人,共翻译小说2569种,翻译诗歌近百篇,戏剧2O多部,还有散文,寓言和童话若干.在这些翻译文学中,数量庞大,门类齐全.翻译小说成就最大,出现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小说,爱情小说和历史小说,也出现了中国传统小说所没有的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等,这四种是首次从西方和日本引进的小说类型.呵以这样说,从19世纪7O年代到运动,其问外国主要的着名作家的作品几乎都有翻译,从Shakespeare,A.Tennyson,Shelley,Byron,W.Wordswo,W.$ccott,Dicken
5、s,D.DefoeJ.Swift,O.Wilde,A.Conan.doyle,A.D.Fils,A.D.Pre,V.Hugo,GdeMaupassant,Goethe,Schiller,Heine,H.B.Stowe,M.Twain,W.Irlng,H.C.Anderson,R.Fagore到日本的德富芦花.中近代文学翻译家们翻译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主要作家的作品,为中国人民手J开了个新的艺术天地,开拓_r人们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中国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义学作品】许多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而且在思想上受到启示和教育.2近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根据目的论的观点
6、,作为一条总的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泽文语篇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因此,目的论解决了其他翻译理沧不能解决的问题,用德国功能翮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来研究分析中国近代文学翻泽,尤其是近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1)中国古文学的自我优越感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家们在进行翻译创作时,大多能根据作者自己的意图对翻译文本进行选择,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语的优势,在其翻译作品中体现出中国古典
7、文学的自我优越感,这也是他们选择的硎译目的之一.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西人所强在政事,文学则不行.郭嵩焘曾出任驻英公使,他到英围不久就说:此间富强之基与其政教严密,斐然可观;而文章礼乐不逮中华远甚,此处文章礼乐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但显然也包括文学在内.王韬(18281897)是一位对Lfl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贞献的维新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翻泽家.他与诸多外国人交往甚厚,又早在19世纪后期赴西欧扶目的论看中国近代乡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游历I3年,纵横十万里,历经十数国,后又在英国住了两年,就是这样一位追求西学底蕴之士也说:英国以天文,地理,电学,火学(热学),气学,光学
8、,化学,重学(力学)为实学,弗尚诗赋词章.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他充分体现了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中国旧知识分子妄自尊大的浅陋和传统的自我优越感的保守心理.因此,梁启超在翻译佳人奇遇时,有意无意地用中国古诗词描写人物和自然景色,这本是l|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同时,这部小说在语言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完全的汉文化倾向.不仅小说的语言文雅典丽,骈散相间,而且又大量使用中国典故,引用中国经典(如引用论语,老子,孟子中的话和引用涛经中的诗歌等),作品中的诗词也完全中国化了,魏晋的五言古诗体随处可见.尽情用文言译西洋小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西方近代文化的新内容与中国传统语言形式之问确有难以凋和
9、的矛盾.但是,林纾,严复等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用的都是文言,用古文笔法,而反对用通俗文体,甚至多用中国古典小说中通行的章回体,并在译文中使用序跋,评论和按语等.用优雅的中国语言表达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进步思想,达到警醒国人,救国救民的效果,正是近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们要达到的目的.(2)弘扬民族文化,适度译介异域文化国内外近年来的翻译研究表明,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SusanBassnett和Andrbkefevere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策略.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一致.那么要
10、保留什么,改动什么,或者保留多少,改动多少,就要视翻译的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决定了译文的忠实程度,译文文本和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文化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忠实.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家们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考虑到当时的文化环境,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弘扬民族文化,适度译介异域文化.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于近代中国译者思想的陈旧和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制约,往往把西方正常的人类情感都附会成中国的忠,孝节义等,并和中国的封建伦理观念联系起来.近代译者莫不如此,林纾就是典型代表.他在翻译英国作家哈葛德的MontezumasDaughter时,将其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把狄更斯的
11、老古玩店译为孝女耐儿传,把雨果的九三年详为双雄义死录等等,这些译名都带有鲜明的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色彩.这一切都表明林纾文化意识中历史积淀的重负,使他在译西方小说时总是千方百汁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当时中国面临被瓜分亡国的阴影下,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家们借西方小说开启民智的同时,也不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现在看来,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当然,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家们,如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马君武和周桂笙等,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适度译介异域文化.他们大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所译小说体现了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人
12、格独立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反对种族歧视,欺凌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种异域文化的译介,是在与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斗争中获得发展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迦茵小传(JoanHaste),林纾译本一出,其中的一章节迦茵怀孕并生一私生子,引起了封建卫道者的攻击,在中国近代文坛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3)鲜明的政治目的,意识和策略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震动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历史事件.如果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奇耻大辱,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亡国之痛,就在眼前
13、.因此,在近代文学中,反抗外来殖民主义的侵略和争取L删醮ll,lC盯I-127民族独立,解放始终是其主旋律.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对于翻译主体的文化选择无疑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反映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关注民族命运,反抗外国侵略,讴歌民族独立和解放,就成为一时译介选择的风尚.这一文化选择,不论是在小说,戏剧,还是在诗歌,散文的翻译文本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以梁肩超,严复,林纾等人为代表,怀着吸彼欧美之灵魂,淬我国民之心志的民族文化心理唤醒同胞,大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意识和策略.梁启超是近代着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
14、不多,有日本政治小说(如佳人奇遇等),也有日文本转译的欧美国家的作品(如十五小豪杰和世界末FI记等).他翻译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他积极主张翻译西书,大力译介日本政治小说,都是为了开启民智,救亡图存,以服务于当时维新变法的宣传,晚年他从事佛经翻译研究,也并没有忘记其古为今用.他的文学翻译活动和学术研究鲜明地印记着一个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的面影.1897年,梁启超写的论译书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他的翻译,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选择,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这个政治目的里面交织着他个人的政治意识和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他对原着和对翻译策略
15、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他的目标读者群是当时的精英阶层,是掌握着封建社会权力话语的封建士大夫.在翻译的过程中严复充分发挥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他成功地通过翻译,利用异域的意识形态颠覆了中国当时的封建传统意识形态.唤醒了知识分子的革命和民主意识.戊戌变法时期,严复站在时代斗争前列,连续撰写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同时,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1288rlJ0f鹾8OFrHNi:LlTEIqAJE勒名学(上半部)和名学浅说等西方八大名着.严复译着天演论等JJ部着作约170万字,撰写政治讲义等着作约35万字.
16、天演论原书名EvolutionandEthics,即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译着此书,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号召国人团结互助与天争胜奋起抗争,成为当时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林纾是近代着名的翻译家,l899年出版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其译着多达170多部,为中国近代翻译界所仅见.在他译的许多小说中总是倾注着真挚的爱国热情,虽然他不懂外语,但他力图通过序,跋,按语向凄者灌输这种思想,他译的黑奴吁天录就是明显的一例.林纾将美国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泽成黑奴吁天录,泽名本身就寓有深意.他说他译此书系触黄种之将亡,而为前车之鉴.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
17、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他从黑奴吁天录中看到黑奴受虐,联想到当时我国旅美华工备受凌辱和折磨,更想到即将成为列强俎上肉的中国人民.林纾将小说改译为黑奴吁天录,也是希望引起即将成为奴的中国人的警觉,深思.即使某些作品的主题,本与国家民族无关,林纾也总是在译作序跋中赋予它民族主义的意蕴.比如一篇燕子哭诉蛇食其卵的寓言,林纾在篇末识语中云:不入公法之国,以强国之威凌之,何施不可?此眼前见象也.但以檀香山之事观之,华人之冤,黑无天日,美为文明之国,行之不以为忤,列强坐观,不以为虐,彼殆以处禽兽者处华人耳.故无国度之惨,虽贤不录,虽富不齿,名日贱种,践踏凌竞,公道不能稍仲,其哀甚于九幽之狱.吾同
18、胞犹梦梦焉,吾死不瞑目矣.林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尤不甘屈诸虎视眈眈诸强邻之下,他希望通过译书来抒发自己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可以这样说,反对异族侵略和欺凌的民族情结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林纾的全部译作.扶目的论看中国近代外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四,结束语在近代中国文学翻译中,漏译,误译,增删现象十分普遍,当代学人大都日诛笔伐,但是根据目的论观点,翻译目的决定其忠实程度,译文文本和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文化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忠实,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对于近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们带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翻译目的所创造出来的成绩,我们应
19、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理解它,因为他们谱写了中国翻译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注释:郭延札: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第1I页,第l5页,第12页,第l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SusanBasanett,AndrIfevere.Tranalion,HistoryandCultare.LoqldolaandNewYork:PinterPublisher,1990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叫,说戏剧研究卷.第197页,第201202页,第246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参考文献:1.Campos,H.TranslatiOnCreationandCriticism【CJ.SaoPaulo:Perspeetiv
20、a.1992.2.Gentzler.E,ContemporaryTranslationFheories【MJ.LondonandNewYork:Ronfledge,1993.3.Newmark,Peter.ATextofTranslationM】.sh:Shanghal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4.Noel.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v,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q,lainedM.Shanghai:ShannjForeignmguageEducationPress,20
21、01.5.SusanBassnett,AndrLefevere,Tmnslatlon.HistoryandCultam.LondonandNewYork:Pilltt3rPab】isher,19906.阿荚: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剧研究巷,中华书局1960年版.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8.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渝州大学学4.)2000年第2期.9.郭延札: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O.郭延礼:近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民族情结,文史哲)2OO2年第2期.11.李建平:严复的历史贡献与价值取向,福建师范丈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22、2期(总第125期).I2.林纾:魏易?块内余生述,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3.林纾:(海外轩渠录)译者序,施按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上海书店1990年版.14,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15.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l.上海书店1990年版.1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17.王金蹬:从Skopos理论解读中国近代翻译中的变体现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4.)2o0o年第6期.18.扬联芬:林纾与新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19.仲伟合.钟钰
23、: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责任编辑:刘大先】,),),),P)元代回族文学家出版张迎胜撰写的元代回族文学家,由人民出版社2_OO4年4月出版.这是第一部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元代会族文学家的学术着作.作者对学术界聚讼未修的回回民族的来源回回民族的形成的等问题.经过大胆的探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对高克恭,萨都刺,马祖常,马九皋,适贤,泰不华等六位知名的元代回族文学家作出了力求详尽的论述;对鲜为人知的丁野夫等l2位元代回族涛文作家和不忽木等11位元代回族散曲作家,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本书的论题实际上是作者为回族文学的发展史所做的一个学术建构,将元代视为回族的形成期,进而论述元代回族文学家的创作,自成一家之言.sTLJDl鞋sOFE1lG1.JfERdnjFE12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