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7.39KB ,
资源ID:19003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03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曾世荣儿科学术思想阐释.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曾世荣儿科学术思想阐释.doc

1、【摘要】 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著有活幼心书活幼口议。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知之甚详,如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关键词】 曾世荣; 中医学家; 中医儿 科学 ; 中医各家学说; 医经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著有活幼心书1、活幼口议。曾世荣习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知之甚详,如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

2、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2,3。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由此可见,夫妻二人身心俱健,品德高尚,这是优生优育的先决条件。同时夫妻生活要与天地四时相适应,不要违背 自然 规律 ,家

3、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做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夫妻必须恩爱和睦,彼此互相尊重,讲究文明礼貌,不可多饮多欲,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否则,“致胎中受病”。如:胎病作热、胎气蕴热、胎病风热、胎病惊热、胎病结热、胎病卫热、胎病潮热。曾世荣这些对于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与产生婴儿发热的关系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2. 望诊要精观形气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

4、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同时在望诊中,认为“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并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分别从“五脏五色本立”、“分定五位所属”、“五脏伏敌喜伤”、“面中气色忽现”、“五脏分部定位”等方面论述。其中“五脏五色本立”,叙述了五脏所主五色及五行生克、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等内容。“五脏伏敌喜伤”,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述了五

5、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此外,形体之外重视气色,曾世荣认为,“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而系乎气色。”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而应重视气色。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可以看出,曾世荣认为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在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3. 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4。对小儿脉诊很有研究,提出了“三部五脉”说,即“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寸口一指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曾世荣认为,小儿一息六至是平

6、脉,如活幼心书1:“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及观张氏脉诀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余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脉,主发热作惊。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可见曾世荣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小儿一息六至是平脉,八至为数脉,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从而纠正了自晋王叔和的脉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讹误, 发展 了儿科脉诊,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时,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其在前人指纹诊法的基础上,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将其归纳

7、为13种脉形,如“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里形”、“弓反外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面”、“透关射甲”等,进一步扩大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4. 重视小儿疾病的保健和预防曾世荣非常重视小儿疾病预防,直言“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对孩童保健有精辟的论述5。而在具体的保健、预防上,认为小儿吃得过饱或穿得过暖,非徒无益,反而有害,适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有些父母只要听到孩子啼哭,便误以为是饥渴所致,“遂遽哺之以乳食,强之以杂味,不亦多乎!有数岁者,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时果,听其贪食,岂能知足!爱之实以害之,遂伤脾胃,

8、不吐则泻,或成疳积浮肿,传作异证,此则得于太饱之故。”另有一些父母,唯恐孩子受寒,“有遇清朝薄暮,偶见阴晦,便加以厚衣重衾,或近于红炉烈焰,又且拘之怀抱,惟恐受冷。及长成者,所爱亦复如是,遂致积温成热,热极生风,面赤唇红,惊掣烦躁,变证多出,此乃失于太暖之故。”这种饱食厚衣的方法,名曰爱之,其实害之。因此,“大凡幼禾犀,要其常安,在乎谨寒暄,节饱食,夫复何虑!”认为最好的保健方法是让孩子经常保持一种微饥微寒的状态。又谓:“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余故曰:孩提之童,食不可过份,衣不可太厚,此安乐法也。为父母者,切宜深省。”曾世荣用格言的形式明确提出:“四时欲得小儿安

9、,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是幼儿卫生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颇得民众的欢迎,至今仍被广泛流唱。5. 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软”的名称,并具体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其病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又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生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药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

10、比如诸阴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足,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治疗 上强调健脾补肾复元,并以调元散治疗。后世医家对“五迟”、“五软”的研究无不是从曾世荣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并发挥光大。曾世荣对小儿颅囟及脑很重视2。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阐发1,“颅囟者,乃精神之门户也,关窍之橐龠也,上下贯通,百会相通,七孔应透,五脏所籍,泥丸之宫,魂魄之穴”,将头、脑、神三者的关系阐述清楚。解释“泥丸”即脑,曾世荣的认识要早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近三百

11、年。并清楚地认识到肾与脑髓的关系,正如其解释解颅的原因时所谓:“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满,故不全也”,而发为解颅。6. 论治惊风详述“四证八候”惊风证始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至钱乙将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并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对惊风的证治,金元医家有其独到之处。如张子和善用攻邪之法治疗惊风,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小儿门中专列“治惊论”,提出“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心气动致惊,宜寒水石安神丸”的治疗方法。南宋杨士瀛的仁斋小儿方论(1260年)已载有惊风“四证八候”,惜较简略。曾世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惊风的临床表现做出了概括

12、,详述“四证八候”的概念,即“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四证已备,八候生焉,四证既无,八候安有。”这对临床惊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可,沿用至今。辨证上,曾世荣认为急惊风病变重在心肝6。急惊风之病由外感风热、暴受惊恐等致“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而发病,把病变主要归于心、肝脏。盖心有热,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肝风心火为阳物,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魄,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则发惊,热极生风则能成搐。曾世荣将惊风分为三证,即“惊生于心,风生于肝,搐生于气,是为三证。”因其由外感风热、暴受惊恐等导致,临证可见“气促痰喘,忽而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搐,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