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85.85KB ,
资源ID:188893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8893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6明清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6明清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1、“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康熙帝强化君主专制 强调农商并重 推行文化专制 实行海禁政策A B C D91759年,有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发达

2、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1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11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3、”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丘浚指出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 B C D12明代张居正认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他的这一言论A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13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出现资

4、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14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这是因为A珠江流域棉纺织技术发展快速 B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C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官营织造作坊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15明代造纸业雇佣的刷蜡纸工,每日刷纸四刀为一工,如果一天多刷四刀,另加伙食工银五分。这说明这些劳动者的工资A由劳动的熟练程度来规定 B由劳动的工作时间来规定C每日工资计日受值 D不同工种有不同工价16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A无

5、意与西方竞争 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C禁止对外贸易 D以天朝上国自居1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8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

6、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19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20明朝官员丘浚说:”材料反映丘浚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1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

7、(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22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6741583陕西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976福建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8、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23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2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

9、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25比较以下两图,可以看出宋朝和明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2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2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

10、)也”。这体现了当时A重农抑商的要求 B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工商食官的要求 D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28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2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突出地说明了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手工业产值超过农业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地区性分

11、工扩大30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C D31清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年)所立的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如有不法棍徒 (指织工),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此碑 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时期经济史的重要材料 可以作为中国先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有力佐证 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反映了封建政府坚持奉

12、行重农抑商政策A B C D32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A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33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康熙后期雍正年间乾隆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786两08万-09万两10793两2万-3万两天津关税海税较少1万-2万两5万-6万两8万-l0万两山海关关税3万-4万两10万-11万两合

13、计数千-1万两3万-5万两9万-11万两20万-24万两 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3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 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 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 B C D35.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14、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情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6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B37下列四部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是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38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广州是当时官

15、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C39拍案惊奇总结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这反映在当时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抑商传统仍然盛行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40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极至,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

16、下降41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42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43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

17、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44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嘲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制瓷技术进步 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C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45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

18、代发达的造船业46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嘱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48读清

19、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C D49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反映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对外贸易发达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50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C

20、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51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52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

21、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53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棉纺织业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54明成祖朱棣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他A反对向夷人征税 B反对与外国人进行资易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重义轻利的心态 5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

22、%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D说明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56.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

23、地的扩展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57“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58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地

24、位日益提高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59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渝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 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 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60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二、非选择题(40分)6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常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引自丁长清中国对外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