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200.62KB ,
资源ID:188461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846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始终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把区域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臵。(2)突出针对性。应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等不同功能指向和承载对象,遴选差异化评价指标,设臵能够凸显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禀赋等差异化指标,因地制宜地确定指标算法和分级阈值。(3)把握整体性。应系统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构成要素,统筹把握自然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反映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客观全面的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开发利用方式。(4)注重可操作性。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可在遵循本指南框架结构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探索更

2、适合工作区域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合理确定弹性空间,与相关部门工作基础充分衔接,确保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评价结果可检验。5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5.1工作目的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提出空间布局和相关指标数据建议,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5.2工作内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开展资源环境承

3、载能力单要素本底评价。从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四个要素方面开展单要素本底评价, 评价内容为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自然灾害危险性。(2)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根据单要素评价结果,集成评价生态、农业、建设功能指向下的资源环境承载等级, 综合反映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支撑能力,评价内容为生态保护等级、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3)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国土空间对农业开发和建设开发的适宜性程度。(4)综合分析。刻画区域资源环境禀赋,识别资源环境优

4、势和短板因素;分析区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的空间格局特征;提出“三区”划定、空间结构等相关建议(参见附录 A)。(5)撰写报告、绘制图件(要求参见附录 B)。5.3工作流程工作流程见图 1,需收集的主要基础数据参见附录 E。建议以地级市为整体开展“双评价”工作。完成初步评价后,要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要开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调整,特别是国土空间利用现状与承载能力、适宜性等级不符的地区,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科学合理。6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建议优先采用矢量数据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或以20 m20 m50 m50 m 的网格作为评价单元。汇总单元按空间分析

5、(参见附录 C)的结果确定。各指标数据叠加赋值时,将评价单元(面状数据)与待传递属性的面状数据空间叠加,每个评价单元按面积权重获取属性(图 2)。图 1 工作流程图 2 评价单元属性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分为单要素评价、集成评价。一、单要素评价单要素评价包括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7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7.1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要性评价包括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生物多样性维护功

6、能重要性评价。7.1.1技术方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的评价优先按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环办生态201748 号)中的相关要求开展。对基础数据不全,不能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中的技术方法进行评价的地区,可参照表 1、表 2 进行评价。表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级重要程度水系流域范围及植被类型极度重要水源保护地;干流两侧 2 km 范围内,一级支流两侧 1 km 范围内,或二级河流两侧 200m 范围内(中心城区除外);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高度重要干流两侧 2 km

7、4 km 范围内,一级支流两侧 1 km2 km 范围内,或二级支流两侧 200 m400 m 范围内(中心城区除外);竹林,或常绿针叶林。中等重要干流两侧 4 km6 km 范围内,一级支流两侧 2 km3 km 范围内,或二级支流两侧 400 m600 m 范围内(中心城区除外);灌丛,或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一般重要经济林木。不重要其它地区。注: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按DB43/ 0232005 附录B-1“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脉络表(河流)”中的规定。各重要性程度分级中,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两侧保护范围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表 2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级分

8、级标准国家、省级保护物种分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 年)优先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省级生态公益林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县级生态公益林其它森林、湿地、水域其它地区7.1.2生态重要性分级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中的技术方法进行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的, 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中的技术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 5 级,即极重要、高度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不重

9、要。采用表 1、表 2 方法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的,生态重要性等级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中重要程度较高的相同。7.2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7.2.1技术方法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按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中的相关要求开展。对基础数据不全,不能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中的技术方法进行评价的地区,可参照表 3、表 4 开展评价。 水土流失敏感性4R K LS C式中,R 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 为

10、地形起伏度因子,C 为植被覆盖因子,各因子的赋值方法见表 3。 石漠化敏感性3D P 式中,D 为碳酸盐出露面积比例,P 为地形坡度,C 为植被覆盖,各因子的赋值见表 4。表 3 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水土流失敏感性因素分级赋值降雨侵蚀力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m)植被覆盖度不敏感25砾质土、砾石土0,200.89一般敏感(25,100壤质砂土、粘土(20,500.6,0.8)7中度敏感(100,400砂质壤土、壤土(50,1000.4,0.6)5高度敏感(400,600粉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粘壤土(100,3000.2,0.4)3极敏感600粉砂质粘壤土、砂质粘土、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3000.2

11、1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的计算方法参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月版);土壤质地的分级标准见附录 D。表 4 石漠化敏感性分级石漠化敏感性碳酸岩出露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105(10,30(5,8(30,50(8,15(50,70(15,257025植被覆盖度的计算方法参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 年 5 月版)。7.2.2生态敏感性分级生态敏感性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中敏感性程度最高的相同。8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分别开展农业功能指向、建设功能指向情况下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得出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的可利用程度。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高、较

12、高、中、较低、低 5 个级别。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考虑的指标有土壤环境、水环境、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微观地貌、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表 5 各项指标中可利用程度最低的相同。表 5 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级指标指标分类可利用程度土壤环境劣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a低水环境 b劣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 c土层厚度30 cm坡度较低中(2较高0,2高土壤质地 d砾质土砂质粘土、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粘土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微观地

13、貌山肩、山顶背坡麓坡趾坡、岗地平原、台地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极重要或极敏感高度重要或高敏感中等重要或中等敏感一般重要或一般敏感不重要或不敏感a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按 GB 156182018 中的规定。b 水环境包括对农业开发有影响的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c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按 GB 5084 中的规定。d 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见附录 D。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考虑的指标有坡度、水域、耕地质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蓄滞洪区、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表 6 中各项指标对应可利用程度最低的相同。

14、表 6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级(0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耕地质量耕地质量劣于评价区域平均利用等耕地质量优于评价区域平均利用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a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其他蓄滞洪区蓄滞洪区范围内a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中的规定进行评价。9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分别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得出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以评价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的保障能力。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 5 个级别。地表水可利用程度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

15、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根据各流域水系的特点以及水资源条件,采用适宜的方法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如在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优先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要求,并扣除由于不能控制利用而下泄的水量;在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其上游及支流重点考虑技术经济条件确定的供水能力,下游及干流主要考虑满足最小生态环境要求的河道内用水。地下水可利用程度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

16、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主要考虑的指标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可采取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重复计算水量的方法估算。重复水量主要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渠系渗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的开采利用部分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采用下式估算:Q 总Q 地表Q 地下Q 重Q 重(Q 渠Q

17、田)式中:Q 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Q 地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Q 地下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Q 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之间重复计算量;Q 渠渠系渗漏补给量;Q 田田间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可开采系数,是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比值。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重分类工具(建议使用几何间隔分类法),将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 5 级,即高、较高、中、较低、低。10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别开展农业功能指向、建设功能指向情况下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评价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自然灾害危险性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 5 个级别。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农业功能指向的

18、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考虑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 5 个级别。评价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基于历史事件预测,二是基于自然情况预测。(1)基于历史事件预测统计评价区域历史上(至少为近 10 年)发生特别重大(I)、重大(II)、较大(III)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灾害等级、影响范围、经济损失、受灾人口等),根据灾害影响范围落实到空间上。采用基于历史事件的自然灾害发生概率预测模型(假设一年内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对评价单元发生特别重大(I)、重大(II)、较大(III)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的概率、损失情况进行

19、预测。(2)基于自然情况预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状况、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选取指标进行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预测,可参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姜彤、王艳君、翟建青主编, 气象出版社,2018 年 8 月出版)中的相关方法。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岩溶塌陷危险性、采空塌陷危险性。具体评价方法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Z/T0286-2015)的规定。二、集成评价集成评价是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评价生

20、态保护等级、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综合反映国土空间自然本底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支撑能力。评价单元的生态保护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越需要进行保护;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可以容纳较高的农业开发规模;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可以容纳较高的建设开发规模。11生态保护等级评价首先初步确定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等级以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中级别高的为准,不重要/不敏感、一般重要/一般敏感、中等重要/中等敏感、高度重要/高度敏感、极重要/极敏感对应的生态保护等级为级、级、级、级、级。1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首先,基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

21、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判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 7)。表 7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定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水资源可利用程度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级但自然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级。13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首先,基于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判定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 8)。表 8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定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级或级但自然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级,把承载等级为级但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调整为级。第三部分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

22、价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历史文化保护需求突出的区域,可增加文态空间评价。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生态保护重要性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高度重要、中度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14.2评价方法第一步,根据生态斑块集中度、生态保护等级初步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生态斑块集中度刻画的是生态重要和敏感区域的规模及空间分异特征。把邻近的、生态保护等级相同(级、级、级或级)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的地块(聚合距离建议为 20 m50 m),根据聚合后的面积判断生态斑块集中度等级(表 9),初步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表 10)。表

23、 9 生态斑块集中度等级分级参考斑块面积(km2)0.250.250.50.51.0122斑块集中度一般表 10 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判别生态保护等级生态斑块集中度级中度重要级级级级第二步,根据生态廊道重要性修正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生态廊道重要性表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完整与连贯性,主要包括植被廊道、山体廊道、湿地水域廊道。把重要生态廊道区域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调整为高度重要。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农业开发适宜性按适宜性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第一步,按下列方法计算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初步确定农业开发适宜性等

24、级。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计算方法见下式。m nL农 = J农i w农k X 农ki=1 k =1L农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 i 禁止性指标编号;m禁止性指标个数;J农i第i个禁止性指标的得分; k 限制性指标编号;n 限制性指标个数;w农k 限制性指标的权重;X 农 k 第 k 个限制性指标的得分。对符合禁止性指标的,赋值为 0;禁止性指标之外的,赋值为 1。限制性指标的分值越高表示越适宜进行农业开发。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等见表 11。表 11 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类型分值(J 农 i、X 农 k)权重(w 农 k)禁止性指标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区域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a劣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 c优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