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KB ,
资源ID:186291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6291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贷配给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贷配给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Word下载.docx

1、体制缺陷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源性障碍。在二元经济格局中,资金缺乏将导致信贷配给的出现。信贷配给是指这样一种现象:贷款申请被拒绝的借款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不能获得贷款;有一组群体在贷款供给已定的情况下,不管利率怎样变化,都无法获得贷款,而只有在贷款供给增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贷款。信贷配给阻碍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长期形成农村金融抑制。如何解决信贷配给问题,降低金融二元化的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2 信贷配给的成因信贷配给现象不仅在我国出现,还存在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信贷配给理论,目的在于解释信贷配给形成

2、的原因、存在的环境条件等。2.1 政府干预论早期的研究认为,信贷市场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需要对信贷市场的干预(如利率控制、信贷控制)是导致信贷配给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具代表性的是Mckinnon&Sho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他们认为,利率限制导致实际利率偏离市场均衡水平,甚至可能为负数,致使信贷市场的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通过信贷配给来达到信贷供求的平衡。2.2 违约风险论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霍奇曼(Hodgman,1960),他开创性的将违约风险作为信贷配给的原因。他认为,由于信贷市场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信贷活动是包括合约订立、贷款发放、贷款归还

3、等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借款人可能最终无法归还贷款,或者借款人偿还的数额有可能低于贷款合约规定的本金和利率。因此必须把期望偿还额看作违约概率的函数,而违约概率随着贷款规模和利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贷款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利率提高不能弥补由于贷款规模扩大带来的违约风险的增加。也就是说借款者面临着一个贷款额上限,达到这一限额后,无论借款人愿意支付的利率多高,都无法获得贷款。霍奇曼开创性的提出了“向后背弯”的贷款供给曲线,即随着利率的升高,银行的贷款供给增加,但增加到某一限额后,贷款供给反而会减少。Marshall Freimer & Myron J. Gordon4(1965)进一步证明,由于贷款资金投资

4、回报的不确定性,严格的信贷配给是银行的理性行为。2.3 信息不对称论最早将信息经济学应用于信贷配给理论的经济学家是Jaffee & Russell(1976),用不完全信息来解释信贷配给。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及信贷配给一文成为信贷配给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为成熟的信贷配给理论指明了方向。Stilglitz & Weiss(1981)在Jaffee & Russell的模型的基础上,对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其著名论文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中,他们区分了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了一种包括道德风险和逆

5、向选择在内的信贷配给模型。模型指出,在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单个借款人将选择经营风险较大的项目,从而产生道德风险;而在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下,一些借款人的相对安全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使得风险较高的贷款申请人相对增多,从而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因此,较高的贷款利率不仅增加了贷款人的特定项目的预期收入,同时也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最终减少了贷款人的预期效用。即在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情况下,利率存在双重效应。由于借款人及项目的风险特征无法在事前得以确认,贷款人的最佳选择就是使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斯均衡利率。Williamson还从监督成本的视角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原因,他认为,即使不考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6、银行的监督成本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在威廉姆森的模型中,使得银行支付高监督成本的借款人将受到信贷配给。2.4 隐性信贷合约理论隐性合约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新凯恩斯主义者解释经济现象的微观机理(如非自愿失业、工资的刚性)的工具。一些学者发现信贷配给问题非常类似于上述的问题,尝试用隐性信贷合约理论来解释利率不能出清市场的现象。隐性合约是指交易双方默契达成的某种非正式协议。它与显性合约的主要区别在于:显性合约的实施受到第三方(如法院)的强制性约束,而隐性合约不存在这种约束,它是由订约双方博弈制定实施和惩罚结果。与显性合约相比,隐性合约不涉及第三方,签约和履约的

7、成本都较低。但是由于隐性合约的履行仅凭当事人的自我约束,因此存在不可靠性和不可约束性。Fried & Howitt(1980)将隐性合同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于解释银行的信贷配给。他们认为客户关系是信贷市场中很重要的部分。假设贷款利率随着存款利率波动,风险中性的银行为保证顾客免受利率波动之害,可能同意签订固定利率的隐含合同,使贷款利率独立于存款利率而存在。这种固定利率的隐性合同相当于一种隐性的利率保险,在市场利率较高期间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形式提供保险,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会获得补偿。这些安排减弱了利率的波动,所以增加了使用非价格信贷配给的可能性。他们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和顾客之间的一种风险共享安排

8、的均衡状态。借贷双方不仅从信贷合约中获利,还可以通过这种隐形合同安排分享未来的不确定风险。2.5 农户信贷配给理论新进展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解释目前信贷配给现象的主流理论,而前述的理论大多从信贷供给的角度考察信贷配给的成因,Boucher(2005)提出,信贷配给不仅包括供给方实际提供的贷款少于其愿意贷放的数额,而且还应包括需求方有效需求少于名义需求的数额。从需求方角度出发的信贷配给有两种形式:交易成本配给和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是指由于农户申请贷款的程序繁琐、时间太长导致申请的成本太高而最终选择放弃贷款的现象。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户不了解贷款程序、金融机构分支距离太远、申请程序繁琐等是造成

9、交易成本配给存在的主要原因。风险配给是指农户由于害怕失去抵押物或者缺乏抵押物而放弃申请贷款的现象。在农村保险市场缺乏的情况下,抵押物的缺乏使得贷款合同难以缔结,而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户将无法归还贷款,导致银行必然扣押农户抵押物,而抵押物一般为土地、生产工具等农户赖以生存的资产,因此,农户因害怕风险而拒绝贷款。3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现状从国内关于农村信贷的大量研究中,可以了解信贷配给的发展过程、现状。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宏观角度入手,即整个农村金融供给的角度探讨信贷问题;另一类是从微观农户入手,采用入户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数据,运用模型分析数据。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不完善有大量的

10、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2006年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5个县域资金外流的调查发现,农村资金的外流仍然有增加的趋势。温涛(2005)还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反而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成为城市居民收入的重要因变量。乔海曙(2001)认为,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抑制,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农户的贷款非常有限。沈杰、马九杰(2010)认为,农村金融新政总体上能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但是仍然存在服务对象“高端化”、资金规模约束、风险监管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后果就是农户贷款困难,信贷配给现象严重。李锐、朱喜(2007)运用biprobit模型和ma

11、tch模型,采用3000个农户的微观数据,分析发现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为70.92%;由于金融抑制,所有样本农户平均损失的纯收入、净经营收入、消费性支出和非土地性资产分别为9.43%、15.43%、15.57%和14.58%。程郁、罗丹(2010)的研究发现,有借贷需求的农户比重超过70%,平均信贷缺口达到4420元。褚保金、卢亚娟和张龙耀(2009)采用江苏欠发达的北部地区372个农户调查样本分析发现,28.49%的样本农户受到了信贷配给。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证明了我国农村地区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并认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二元化的现状加剧。但是,信贷配给理论并没有给出不

12、同经济体信贷配给的差异,也没有给出缓解信贷配给的路径,本文剩余部分试图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探讨。4 我国信贷配给形成的金融环境从根源分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产生主要源于信贷供需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农村金融环境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1 金融机构覆盖面不足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四大国有银行陆续撤并了县域营业网点,农业银行几经变迁,最终缩减农村分支机构,大规模撤出农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直到2007年才陆续开展小额贷款的试点工作,之前一直扮演农村资金“抽水机”的角色;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主要依照政策指导进行贷款,基本不与小农户直接接触;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移向城市,从而

13、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空白的现象。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国已有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有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除农村资金互助社之外,部分村镇银行和信贷公司出现支农意愿不强、服务对象非农业化的倾向。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更为严

14、重的隐性金融缺失。4.2 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需求方面,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提上日程,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在供给方面,尽管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存量”和“增量”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2010年全部农户储蓄余额为4.93万亿元,同期全部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余额为2.01万亿元,农户储蓄与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差额仍为2,92万亿元;更贴近农户需求、具有内生性的资金互助社由于监管的不便设立数量较少,仅为50家;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将目标放在了盈利性和风险性更小的乡镇企业,真正支持农户的资金比例较小。4.3 金融

15、产品种类单一,风险控制能力差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求金融服务趋于多样化,并结合农业保险等风险控制手段。但是目前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落后,中间业务几乎空白;农户自身缺乏必要的担保品或抵押品,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保险尚未发展,难以分担和控制风险。5 政策建议根据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尽快缓解农村金融的信贷配给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结论和信贷配给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环境,本文试图对缓解信贷配给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调动农村主体积极参与金融改革,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培育自适

16、性强的农村内生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持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入改革;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第二,构建农村金融合理分工与适度竞争秩序。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合理边界;加强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协作;推进新型金融机构培育试点的发展,促进适度、良性竞争的形成。第三,制定扶持和激励政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育和创新。构建具有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组织的发育;综合使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对金融机构参与支农服务给予鼓励。第四,引导农村信贷投入的增加。运用法律手段硬性约束农村资金的投入;运用道德手段增强金融机构

17、的社会责任感等。第五,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户的信用意识,构建农村金融的诚信体系和文化。参考文献:1Ronald IMcKinnon,(1973),Money and Capitalin Economic Deveiopment,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mstitution.2Edward S. Shaw,(1973), Financial Deep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Hodgmgn, D.(1960

18、), Credit Risk and Credit Ratio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4258-278.4Marshall Freimer and Mybon J. Gordon(1965), Why Bankers Ration Credi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9397-416.5Dwight M. Jaffee and Thomas Russell(1976), Imperfect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Credit Rationing, The

19、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4) 651-666.6Stiglitz, J. E. and A. Weiss(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393-410.7Williamson, S. D.(1986), Costly Monitoring, Fina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Journal of Monetary

20、 Economics 18, 159-1798Joel Fried and Peter Howitt(1980), Credit Rationing and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2(3) 471-487.9Boucher S. C. Guirkinger and C. Trivelli, Direct Elicitation of Credit Constraint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

21、on to Peruv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2005.10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农村信贷资金回流问题研究基于对冀、晋、内蒙105个县域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06(2):14-19.11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2.12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19-23.13沈杰、马九杰,农村金融新政对增加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作用,现代经济探讨.2010(07):42-46.14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2):146-155.15程郁、罗丹,信贷约束下中国农户信贷缺口的估计J.世界经济文汇,2010(2):69-80.16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6):51-61.作者简介:胡基红(1988),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