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54.15KB ,
资源ID:18598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598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

1、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2、书中体现的方法:剪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最根本)3、全书的系统的结构:作者非常重视考订作者生平,依据考订的结论,定其时代先后,在指出各家各派哲学与其对应时代的关系的同时,又指出前后递嬗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三1、名学方法2、名学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固有的内容,被看作是古代各家各派哲学的中心问题3、由于把名学方法视为各家哲学的中心,视为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书中往往将古代哲人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也都与其名学方法挂上钩,以其名学方法统贯起来4、胡适过于重视知识论和逻辑的内容,从此角度切入其他,这种方法会发生主客关系倒置四此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

2、响主要有三方面:1、它标志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2、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3、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此书的不足之处:1、认为以知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唯一的观察点”,忽略了中国古代哲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免失之偏宕狭隘2、对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来源,其思想的背景交代不够充分和不够正确3、以实验主义为基准来研究中国哲学,常有强人以就我的毛病实际上,此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真正突出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一篇 导言1、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门类:宇宙论: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名学及知识论:只是、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3、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教育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政治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宗教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2、哲学史 种类: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专史(1)专治一个时代的: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2)专治一个学派的: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3)专讲一人的学说的: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4)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目的:明变: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1)个人才性不同(3)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

4、,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1)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2)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3)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3、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中国哲学的三个时代: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1)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2)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至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经渐渐成为中

5、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成立(类似文艺复兴时代)4、哲学史的史料 述学:用正确的手段,科学的方法,精密的心思,从所有的史料里面,求出各位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和学说的真面目 史料即各哲学家的著作古人所作关于哲学家的传记、轶事、评论、学案、书目(1)各哲学家的年代、家世、事迹,未必在各家著作之中,往往须靠这种副料,方才可以考见(2)各家哲学的学派系统、传授源流,几乎全靠这种副料作根据(3)有许多学派的原著已失,全靠这种副料里面,论及这种散佚的学派,借此可以考见他们的学说大旨5、史料的审定 不审的后果:失了各家学说的真相乱了学说先后的次序乱了学派相承的系统 古书作伪的

6、理由:有一种人实有一种主张,却恐怕自己的人微言轻,不见信用,故往往借用古人的名字有一种人为了钱财,有意伪作古书6、审定史料之法(史学家第一步根本工夫)史事:书中的史事,是否与作书的人的年代相符文字: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字,不致乱用文体思想:凡能著书立说成一家言的人,他的思想学说,总有一个系统可寻,决不致有大相矛盾冲突指出旁证:以上四种皆为内证,因这四种都是从本书里寻出来的。还有一些证据,是从别书里寻出的,故名为旁证7、整理史料之法校勘:补救古书在传写中、遭受兵火虫鱼之劫而脱误、损坏的种种缺点根据:(1)旧刊精校的古本(2)是他书或类书所援引(3)是本书通用的义例训诂:古书年代久远,书中的字义古今

7、不同。宋儒解书,往往妄用己意,故常失古义(1)根据古义或用古代的字典(如尔雅、说文、广雅之类),或用古代笺注(如诗的毛、郑,如淮南子的许高)做根据,或用古书中相同的字句作印证(2)根据文字假借、声类通转的道理。古字通用,全由声音。但古今声韵有异,若不懂音韵变迁的道理,便不能领会古字的意义(3)根据文法的研究。古人讲书最不讲究文法上的构造,往往把助字、介字、连字、状字等都解作名字代字等等的实字贯通:把每一部书的内容要旨融会贯串,寻出一个脉络调理,演成一家有头绪有条理的学说“做历史的人,千万不可存一毫主观的成见。8、史料结论 方法:搜集史料 审定史料的真假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第一章 中国哲学

8、结胎的时代1、某种学说产生的前因:那时代政治社会的状态那时代的思想潮流2、中国哲学的怀胎时代: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即周宣王二十八年到周敬王二十年)3、时代背景:战争北方戎狄的扰乱南方楚吴诸国的勃兴中原战争频繁4、时代时势长期的战争,闹得国中的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级都渐渐消灭。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1)王(天子)(2)诸侯(公、侯、伯、子、男)(3)大夫(4)士(5)庶人(皂、舆、隶、僚、仆、台)封建时代的阶级虽然渐渐消灭了,却新添了一种生计上的阶级。社会贫富不均那时的政治除了几国之外,大概都是很黑

9、暗、很腐败的王朝的政治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1、忧时派2、厌世派:忧时爱国,却又无可如何,便有些人变成了厌世派3、乐天安命派:有些人到了没法想的时候,只好自推自解,以为天命如此,无可如何,只好知足安命罢4、纵欲自恣派:有些人抱了厌世主义,看看时事不可为了,不如“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罢5、愤世派(激烈派):有些人对着黑暗的时局,腐败的社会,却不肯低头下心的忍受。他们受了冤屈,定要作不平之鸣的第三篇 老子一、老子略传1、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楚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2、“老子”之称的两种解说“老”或是字。古人名字同举,先说字而后说名,故战国时的书皆称老聃

10、“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区别,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二、老子考今所传老子的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这书原本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本所分篇章,绝非原本所有三、革命家之老子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有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因为当时的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老子对于那种时势,发生激烈的反响,创为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对于国家政治,主张极端的放任四、老子论天道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

11、、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家婆、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仁字有两种说法:一是慈爱的意思,二是“人”的意思。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帝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说天帝无有恩意。老子这一个观念,是天道观念的小计一方面,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而老子积极的天道论,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道的作用,只是万

12、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五、论无抽象的“道”具体的“无” 无即是虚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六、名与无名1、法象物知识问题人所以能知物,只为每物有一些精纯的物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2、“名”“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众甫即是万物“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此字即指“名”名是知识的利器,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因此主张废名3、“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先于有名“无名之朴”:“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最高的道4、反对知识:“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原因: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

13、恶的根原,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5、老子以为一切善恶、美丑、贤不肖,都是对待的名词。根本的救济方法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须要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无欲没有一切罪恶 , 以无名之朴镇压化而欲作6、至治之国:小国寡民。要使人类依旧回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七、无为1、老子对于社会政治的两种学说毁坏一切文物制度主张极端放任无为的政策2、天道“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西洋哲学的自然法容易走极端的放任主义3、“司杀者”:天,即天道。违背了天道,扰乱了自然的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

14、用社会和政府的干涉八、人生哲学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要人无知无欲2、“虚其心,实其腹”,做一个无思无虑的愚人3、“不争主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深知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工夫,可以抵抗强暴深信“自然法”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听其自然。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都是天道之自然第四篇 孔子第一章 孔子略传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周灵王21年(西历纪元前551),死于周敬王41年(西历纪元前479)2、为官:做过鲁国的司空,又做过司寇。鲁定公十年做定公的傧相,后周游列国13年,68岁回鲁国3、著述把古代的官书删成尚书把古今诗

15、歌删存三百多篇订定礼书、乐书将周易的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做成64条卦象传,384条爻象传4、有志于政治改良时势不合没有机会专心教育,从教育上收效“有教无类”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1、“邪说暴行”的时代“暴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孟子“邪说”:(1)老子最激烈的破坏派的理想(2)少正卯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3)邓析“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列子2、当时的反动派极端的破坏派:老子、邓析极端的厌世派:见时势腐败,便灰心绝望,隐世埋名,宁愿做极下等的生活,不肯干预世事积极的救世派第三章 易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经1、易:变易的“易”。天地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在

16、那里变化的天地万物的变化,都起于一个“动”字。因天地之间本有两种原力:刚性的阳乾“易”柔性的阴坤“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以知阻”易系辞传因此能“彰往而察来”,所以能“温故而知新”2、象“易也者象也”系辞传。一切变迁都只是一个“象”的作用法象:“象生而后有物”。“象”是原本的模型,“物”是仿效这模型而成的天然界的种种“现象”物象所引起的“意象”,又名“观念”(人类种种的器物制度都起于种种的意象)“现象”到人们心目中“意象”有形体的仿本“器”制而用之“法”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事业”3、辞:要表示“象”的吉凶动静,须要用“辞”作用: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凶(

17、1)积极方面:“鼓天下之动”(2)消极方面:“禁民为非”“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象“天下之赜”的形容物宜静表所“像”辞“天下之动”的会通吉凶动表何之动:动而得,便是吉;动而失,便是凶;动而有“小疵”,便是悔吝动有这样重要,所以须有那些“辞”来表示各种“意象”动作时的种种趋向,使人可以趋吉避凶,趋善去恶。故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小结:万物的变动不穷,都是由简易的变作繁赜的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简易的原起,即“象”。人类的文明史,只有这些“法象”实现为制度文物的历史种种意象变动作用时,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都可用“辞”表达出来,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

18、知利害,不敢为非第四章 正名主义1、孔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一切变迁都是由微变显,由简易变繁赜孔子哲学的根本观念,只是要“知几”,要“见几”,要“防微杜渐” 人生哲学约分两大派:(1)注重“居心”,注重“动机”孔子(2)注重行为的效果影响人类的一切器物制度礼法,都起于种种“意象”。换言之,“象”便是一切制度文物的“几” “象”的应用:(1)心理和人生哲学方面:即“意”,即“居心”,“念头”(2)实际方面:即“名”,一切“名字” 三层效果(1)因为象是事物的动机,故孔子的人生哲学,极注重行为的“居心”和“动机”(2)因为象在实际上,即是名号名字,故孔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一种“正名”主义(3)因为象有仿效模

19、范的意思,故孔子的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又注重标志的榜样行为2、正名主义名不正,可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百姓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是“名”组成的。名字的意义若是没有正当的标准,便连话都说不通了“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学识思想界昏乱“无政府”的怪现象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方法就是“正名”实行“正名”的方法:春秋(1)正名字:订正一切名字的意义。这是言语学文法学的事业 (别同异)(2)定名分:保存纸上的封建阶级 (辨上下)(3)寓褒贬:把褒贬判断寄托在记事之中。若能始终一致,本也很有价值3、正名主义的评判语言文字上的影响:无形之中,含有提倡训诂书的影响名学上的影响:自

20、孔子提出“正名”的问题之后,古代哲学家都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简直可以说孔子的正名主义,实是中国名学的始祖历史上对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学几千年来,很受了春秋的影响。春秋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不可当做一部模范的史书看第五章 一以贯之1、“一以贯之”“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学而一知之。” 何晏孔子认定宇宙间天地万物,虽然头绪纷繁,却又系统条理可寻。所以“天下之至赜”和“天下之至动”,都有一个“会通”条理,可用“象”与“辞”表示出来。2、“一以贯之”的意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只是“知之次也”。可见真只是,在于能寻出事物的条理系统,

21、即在于能“一以贯之”3、“一以贯之”与“忠恕”(误解曾子)“忠恕”两字,与“恕”字同意,分知识为“亲知”(即经验)与“说知”(即推论),乃是后来墨家的学说4、孔子的知识论,因为注重推论,故注重思虑学与思:学是思的预备,故更为重要。墨家分知识为三种:(1)亲身的经验;(2)推论的知识;(3)传授的知识5、“忠恕”虽不完全属于人生哲学,却也可算得是孔门人生哲学的根本方法“恕”字只是要认得我与人的“共相”,即“名”所表示6、仁仁即是做人的道理,克己复礼。能尽人道,即是仁7、君子人生的模范“君子”本义为“君之子”,乃是阶级社会中贵族一部分的通称孔子所说君子,乃是人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尽一部分

22、人道的人孔子的根本方法,在于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8、正名主义的应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使家庭社会国家的种种阶级,宗中关系,都能“顾名思义”,做到理想的标准地步,即“止于至善”(大学)9、“止于至善”伦常的人生哲学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天然的,或认为的交互关系。每种关系便是一“伦”。第一伦有一种标准的情谊行为10、孔子的人生哲学,不但注重模范的伦理,又还注重行为的动机11、“以”“以”字总作因为解。孔子说观察人的行为,须从三方面下手:(1)看他因为什么要如此做(行为的动机)(2)看他怎么样做,用的什么方法(行为的方法)(3)看这种行为,在做的人身心上发生何种习惯,何种品行(行

23、为所发生的品行)孔子有时把第一步的动机看得很重12、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道德:(1)“外表”的道德:为了结果的利益、名誉、或惧怕刑罚笑骂、而做的事(2)“内容”的道德:觉得应该去做,不得不去做A、偏重动机,认定“天理”或“道德的律令”,有绝对无限的尊严,善的理该去做,恶的理该不去做B、注重道德的习惯品行,习惯已成,即是品行。有了道德习惯的人,见了善自然去做,见了恶自然不去做注重道德习惯不是用强迫手段可以造成的,须是用种种教育涵养的工夫方能造得成。“正名”是极大的德育利器13、重礼乐诗与礼乐都是陶融身心,养成道德习惯的利器。故孔子论政治,也主张用“礼让为国”。又主张使弦歌之声,遍于国中14、注重模

24、范人格的感化,反对用刑治国第五篇 孔门弟子1、孔子死后的八大派儒家(韩非显学篇记) 子张 漆雕氏 曾子 子思孟子孔子 乐正子春 (?)荀卿)颜氏)仲良氏2、孔门正传的一派,大概可用子夏、子游、曾子一般人做代表3、两个大观念“孝”(1)孝的哲学“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曾子礼记祭义A、尊亲:增高自己的人格;增高父母的人格B、弗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敢玷辱父母传与我的人格C、能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孔门论仁,最重“亲亲之杀”,最重“推恩”,故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后来更进一步,便把一切伦理都包括在“孝”字之内将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

25、2)孝的宗教用孝作为人生道德的裁制力因为儒家把亲丧的时节看得如此重要,故要利用这个时节的心理,使人永久纪念着父母。而祭祀则是补助丧礼的方法儒家虽不深信鬼神,却情愿自己造出鬼神来崇拜一切丧葬祭祀的礼节,千头万绪,只是“慎终追远”四个字,只是要“民德归厚”,只是要“民兴于仁”“礼”(1)礼字的意义“五礼”、“六礼”、“九礼”都是处世接人慎终追远的仪文,不限于宗教一部分,包括一切社会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行为的规矩范围扩大:礼是“君之大柄”,“所以治政安君”,“所以为民坊”,这都含有政治法律的性质 礼与法的区别A、礼偏重积极的规矩,法偏重消极的禁制;礼教人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法教人什么事是不许做的,

26、做了是要受罚的B、违法的有刑罚的处分,为礼的至多不过受“君子”的讥评,社会的笑骂,却不受刑罚的处分C、礼与法施行的区域不同。礼是为上级社会设的,法是为下等社会设的虽有区别,但根本上同为个人社会一切行为的裁制力,因此可说礼是人民的一种“坊”(亦作防)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的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故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裁制力 “礼”的观念经过三个时期:A、最初的本义是宗教的仪节B、礼是一切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规矩C、礼是合于义理可以做行为模范的规矩,可以随时改良变换,不限于旧俗古礼(2)礼的作用A、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是家庭社会国家的组织法礼的重要作用B、礼是节制人情的C、礼是涵养性情,

27、养成道德习惯的第六篇 墨子第一章 墨子略传1、墨子名翟,依孙诒让说,定他为鲁国人。大概生于周敬王20年与30年之间(西历纪元前500至前490年),死在周威烈王元年与十年之间(西历纪元前425至416年)。墨子生时,孔子约在50岁60岁之间。因此墨子的学说,处处和儒家有关系2、反对儒家:大约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不能传孔子学说的大端,都去讲究丧葬小节3、攻击儒家的四点:“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 “明鬼”“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后起,杖然后行,耳无闻,目无见” “节葬”“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非乐”“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 “非命”4、“非攻”:不忍见当时各国征战的惨祸“兼爱”:使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