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94.59KB ,
资源ID:185297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5297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正释四念处净界法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正释四念处净界法师Word文件下载.docx

1、譬如猪看猪,牠也觉得猪特别的美妙;蛇看蛇,牠也觉得蛇特别的美妙我们一直没办法突破这个业力,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思想的颠倒,一直主宰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一直在这惑业苦当中,不能解脱出来。只有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要从不净相下手,这是唯一的方法。我曾经问过天主教的神父,他们也是单身修梵行。我问他说:你们男女的欲望,是怎么调伏?他说他们会去游泳、打球,把体力消耗掉。这不是办法!只要你心中的颠倒还在,你的烦恼就还在!所以当我们如实地观察,色身组成的实相之后,就会知道:原来我们过去的想法,是那么的颠倒。目犍连尊者是一位大阿罗汉的圣者,他因为过去的业力,而被外道用乱棒打死,就像是一块碎肉,散落在地上

2、。阿难尊者用衣服把他包起来,带回精舍去。走到一半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皈依的徒弟阿阇世王,听了之后非常的愤怒,谁敢把我的师父打成这样子?就把那些外道全部抓起来,丢到火里,全部烧死,并且把他的国医找来说:我限你在今天之内,把我的师父救起来,否则我就把你全家给杀了。医生说:这怎么可能呢?已经被打成肉酱了,怎么救起来呢?我不管!医生没办法,只好跪在目犍连尊者前说:尊者!您老人家神通第一,请你帮帮忙,你这个色身打成肉酱,我没有办法救你。目犍连尊者,真不可思议!你看阿含经的记载:他马上就把色身组合起来。阿阇世王很高兴:哎呀,师父你活起来了,请你继续住世。目犍连讲一首偈颂说: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负众苦不休息,我

3、已灭除三界毒,安乐当去涅槃城。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阿罗汉对于色身是如何呢?他说:我今何用此色身,我留这个色身做什么呢?那是一个苦恼的资具。荷负众苦不休息,它总是给我出状况,不是老苦,就是病苦、死苦,我已经把这样的烦恼消灭了,我现在要安乐当去涅槃城。讲完之后,就走回精舍跟佛陀告假入涅槃透过不净观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这个色身,是烦恼和罪业的和合体,是一种不净相,就能够慢慢、慢慢厌离对色身的爱取。如果我们不对治色身的爱取,临命终将会有很大的障碍临命终时,我们身体的病痛全部会现前,色身也会败坏。这时候,你对色身的执取,将会破坏我们的正念,你会放不下这种生龟脱壳执着的痛苦。所以修不净观能够慢慢放下

4、我们对于色身的爱取。这样的观法,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是从根本下手,而不是用压抑的。前面的持戒,是思惟持戒的功德,以及思惟破戒的过患,所以不敢去犯戒。就是我很想犯戒,只是我不敢去做。而这个不净观是你不想犯戒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追求不清净的东西。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观法,跟持戒有所不同。二、观受是苦前面观身不净的身是色法,这里观受是苦的受是有明了性的心法。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时,它会出现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当然我们凡夫对于娑婆世界,还有很多的贪爱,这贪爱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在受用的时候生起贪爱。是受用谁呢?主要是受用正报的果报,当然依报也是

5、,但毕竟依报是一个比较疏远的因缘,所以色身的果报体就是所受用。前面我们以不净观,来对治对所受用的贪爱,现在要更深一层去找出能受用,这种受的贪爱,也应该要对治。所谓能受用这个受的贪爱,是怎么回事呢?好比喜欢睡觉的人,打板的时候,总是希望再多睡五分钟。其实,他不是想要多睡五分钟,他是喜欢多睡五分钟的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受。我在这个地方再多睡五分钟,在温暖的被窝里面,他是喜欢那个乐受,至于睡不睡那是其次。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睡得太多,当乐受消失的时候,我们就不想再睡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想睡,我们在乎的是:跟棉被接触的那一份乐受,我们希望能相续下去。所以前面是对治所受用的色身,这个地

6、方是对治能受用那个受,这叫做观受是苦,用苦谛的智慧,来对治受的爱取,是这个意思。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此文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总标,总标六根的缘起。这个受一定要有根,藉由根、境的和合,才会产生受。根是怎么来的呢?妄想驱驰是我们这一念的妄想,也就是楞严经说的攀缘心,向六尘的境界去奔驰流动。然后把前尘(指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给执持住,吸揽就是把它抓住执持,然后变成所谓的所依。这个所依就是六根。唯识学上说:识要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功能,所以六根是识所依止。因此,我们这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受

7、,是由于一念妄想活动,去跟境界接触之后才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出蕅益大师,毕竟是个有大智慧的高僧:这观受是苦,就讲苦的相貌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六根的缘起呢?这就是圆教的修行方式。圆教的修行一开始就强调自性空,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为什么你的修行,一定要依止清净心呢?就是:你要知道你所观察的色身,或者这个受,都是如梦如幻的,它不是你过去所想的,那么坚固不可动摇,不是的。你先知道受的相貌,是因缘生、无自性,那你就有信心了,原来要改变这个受是可能的。因为受本身也是无自性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它是假借因缘而生,没有真实的体性,是虚幻的东西。有这样的一个前方便,我们知道受的生起,是因缘生,就容易去调整。以下

8、正式讲苦谛来调整它,苦谛有三种:行苦、苦苦、坏苦。一、行苦: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所谓因缘果报,当然业感有快乐的果报,也有痛苦的果报,这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都是随我们的业力剎那、剎那地变化,完全是生灭迁流的。行苦很微细,刚开始可能也不容易观察出来,总之我们知道受的本身是剎那、剎那变化,不是恒常不变异的,这叫行苦。为什么生灭变异,安立为苦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希望稳定的,没有人愿意活在动荡中,它这样的变化性,违背涅槃寂静,违背我们凡夫追求安定的本性,所以也是一种苦。不要说感受到的痛苦,这种变化的特性就是一种苦,这叫行苦。二、苦苦: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这是非常粗猛的苦。苦苦我们讲过,就是观

9、察三界的苦:先观察现生的苦,现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可以观察来生的苦,有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各式各样的苦,这些都是心酸难比,都是一种非常苦恼的境界。三、坏苦: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这是最重要的,叫坏苦。就是说:我们可能过去的善业成熟,拥有各式各样的荣耀、果报体长得庄严健康、又拥有财富,以及种种美好的眷属。但是,你可别忘了:享尽愁还至,这种快乐的境界是会败坏的,随时都会遭破坏。以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苦。对未来来说,因为给你不安稳性,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坏,这个就是坏苦。结论是:对于五欲的安乐,这当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去认识:第一个是尘,第二个是劳。瑜伽师地论讲到

10、菩萨地,修菩萨心,它很强调菩提心。你为什么要修行呢?为了要成就佛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欲乐呢?这地方的关键点,就是你要:思惟五欲的过患,思惟圣道的功德。也就是你要把五欲乐跟圣道乐做一个明确的思惟。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厌恶痛苦,追求安乐,这是众生的本性。一只狗,也知道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也知道天气冷了,必须找一个温暖地方躲起来;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众生,追求离苦得乐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安乐,那我们应该要选择一种真正的安乐。这当中,就应该把五欲乐跟圣道乐做一个拣别:第一、五欲乐它有劳的过失:就是它必须假藉众多因缘,才能够出现。因此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你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有种种的扰动、不寂静的现象出现。

11、龙树菩萨也说: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你在追求五欲时,那也不是简单的,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努力加班,得到之后得时多怖畏,心中也是非常的劳动,也是安定不下来,因为你害怕失坏。五欲的境界,本身就是扰动、变化的,你根本没办法去掌控它、捉摸它,总有一天它会破坏掉,这个时候: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所以五欲的快乐,它的相貌是扰动、不寂静的。圣道的快乐,那就不同了。比如说:我们在佛堂拜佛、念佛,拜佛能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念佛能让我们的心感到寂静。我们也有快乐的感受内心的逼迫性消灭之后,轻安乐生起。这种与圣道相应的安乐,跟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不同,绝对不同。因为五欲乐的本身,你去观察你

12、的内心相貌,当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那是扰动性的,而且扰动当中,带有不安的心情。我们在佛堂用功,跟法相应的时候,那种寂静乐是非常安定、非常充实、寂静,这就是劳跟不劳的差别。第二、更严重的就是尘:尘就是染污义。我们在受用五欲快乐的时候,这当中夹带着烦恼和罪业。也就是:当你这一念心跟财色名食睡接触时,你一定会生起烦恼,而烦恼的活动会带动造业,所以夹带了罪业。说: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好比我们今天尝试这个甜美的食物,虽然这个食物,能够给我们带来暂时甜美的快乐,但是我们同时也把这个毒药,吃下去了。对未来来说,总有一天毒药发作了,我们就要受大苦恼了。换句话说:世间的欲乐,我们在受用时,会

13、造作烦恼、造作罪业,等这些欲乐享完之后,我们就要去三恶道受刀山油锅的苦,所以它有这个尘染污的过失。那么,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中,得到了轻安乐、寂静乐,那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的。这种甜美的食物,没有夹带毒药,只有甘露。我们观察五欲乐跟圣道乐,可以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指导,从这两个方向来拣别:五欲乐有劳的过失,你在追求、受用、失坏的过程当中,让你不寂静,令心扰动。而且在受用的过程当中,也有尘的过失,会引生你很多的罪业和烦恼,让你来生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蕅益大师劝勉我们修行人:应该要理智去观察,五欲有尘劳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当然身为有情,都是想要追求安乐,只是你应该把你那种受,它的方向调整一

14、下。你过去这个受的方向,是在五欲里面受用,把这个受调整在佛法上,去受用大乘法乐广大的大安乐境界;也就是在法义当中,受用那种寂静的、没有杂染的安乐。前面对于色身的观察是不净相,但这个受我们就不一定要完全消灭。看维摩诘经的含意:佛陀是赞叹大乘的法乐,而且也鼓励所有的佛弟子,应该安住在大乘的法乐,佛陀允许我们去受用大乘的法乐。重点是在受的调整: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受的方向应该要调整一下。那你为什么愿意调整呢?就是去思惟五欲的过患。前面两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从受用的角度,观察所受用的色身,和观察能受用的心,来对治我们对五欲的受用,调整我们这个受,使令它趋向于三宝、趋向于大乘法乐的受用,主要是

15、对治贪爱的烦恼。以下第三、第四的两种观察,那就更微细了。是谁在受用,那个背后是谁?就是要破自性执。是那个我,我在受用。好,把那个我找出来,所以第三个是一种我见的颠倒。观心无常就是观察这个能受用,能受用是指我们心中有一个我真实的存在。佛法就以无常来观察这一念心剎那、剎那生灭,这当中真常的我不可得。这是一种见烦恼的对治。三、观心无常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第一段文,先总标分别心的缘起。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迷却真常。起信论上说:一念不觉,真如不守自性。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真、本来是

16、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间不觉念起,动了一个妄想,迷却真常。它不安份的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动,一动,就失去了真、常的功德,就在那个地方扰动。缘气纷纭集一腔,这种攀缘的气势,在那个地方纷纭,就是杂乱扰动的样子,集一腔就是形成一个坚固的妄想。这是说明: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那么的坚固,也不是不能调整的。观心无常事实上,也就是观心无我的意思。此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说明:一、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个观法,是蕅祖根据楞严经我空观的一种观法。楞严经中,佛陀指导阿难尊者时,阿难尊者问说:怎么知道我现在跟境界接触,我这一念心是真心,还是妄心呢?佛陀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出来:真心是离尘有

17、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的自体还在,离尘有体就是真心。妄心是离尘无体,你把境界拿掉,分别心就随即消失,这是妄心。举一个例子:我现在想到我过去的恩人、亲人哎呀!起欢喜心。这欢喜心是妄心,还是真心呢?你把你所缘的这些恩人境界拿掉,你的欢喜心也消失了。喔,这是妄心。我去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很恨,这个恨是真心,还是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断一下,你把你所攀缘的那些冤家境界拿掉,啊!瞋心,觅之了不可得,这也是妄心。如果是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还在,这才是真心。真心不随妄转,境界不能够影响它的存在。这里,蕅益大师根据楞严经的善巧方法: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把你所攀缘的境界拿掉之后,你再看看你这分

18、别心还在吗?不在,表示它是因缘所生法,不应该说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因为它会随因缘变化,有这个因缘,它就存在;没有这个因缘,它就不存在。这也是一种方法,从能观的心直接去观察。二、再看所观境: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这个妄想所观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终归罔象。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时,随顺个人的爱憎取舍,安立了很多的名言。如果你跟这个人因缘好,你看他怎么都对,他的缺点都会变成优点,安立很多好的名言:这个人啊,他又谦卑、又厚道反之,如果你跟这个人是恶因缘,你就会用种种不好的名言,来安立它。换句话说,我们这种虚妄分别心,让我们无法契入诸法的真实相,你心中所缘的境界跟真实的境界,那是不一样的。分别心当

19、中,因为有虚妄分别的名言,所以看不清诸法的实相。前面是讲能缘的心,这是讲所缘境,两个都是虚妄相。这是从空间来观察。三、从时间观察: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当我们把这一念分别心分成过去、现在、未来来观察,蕅益大师说这一念心: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好比我现在打一个妄想,起了一个烦恼,当然我们一开始一定会把烦恼当做有真实的体性,然后就随顺它转。怎么办呢?我们先等一等在随顺妄想烦恼之前,看它是不是有体性。就是反观:你刚刚还没有起烦恼之前,烦恼躲在哪里?它隐藏在哪里?如果它有体性,应该有个处所。躲在你的身体里面?还是在外面、中间呢?未生无潜处,你找不到它潜伏的处所。好,它生起了,正生无住处,

20、那生起的时候,它又住在哪里?它是剎那、剎那的变化,住在哪里,你也找不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烦恼就消失了,生已无去处,它跑到哪里去了呢?这个有自体的烦恼去哪里了呢?最后结论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剎那生、剎那灭,这个流动的心识,当做你的本来面目,当作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不应该随顺于剎那剎那变化无常的妄想,而去流转,不应该的,这不是你的依止处所。如果我们没有听闻佛法,会使我们感到烦躁、扰动,我们可能就修习止的禅修,内心当中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因为内心这样无分别,慢慢的专注,也可以得到禅定。在禅定当中明镜不动,犹如止水。这时候,你就会认为这寂静明了的心,是不生不灭

21、的,就会生起自性执真神不灭的思想就出现了。事实上,你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就在寂静的心中,一点都没有消失,等到你从禅定出来,完全原地不动。就像如石压草,草虽暂时不生,而根不断。这时候,就开始毁谤佛法,这世间解脱生死原来是不可能的谤佛、谤法,就会有问题。大智慧的佛陀,要你观心无常,不是让你内心无分别住就可以,还必须把内心自性执的那个我,把它找出来,找到最后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你才真正的安定下来,原来生命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存在。这时候,我们就容易看到空性,看到空性就容易看到因果。正因为一切法空,所以我们如实的造作,就有如实的果报出现。一个人,不修无我观,想要改

22、变自己,非常困难!我们看有些人学佛很久,他的个性就是不容易改变,自我意识很强,总是觉得: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是不能改变的,我天性如此。如果能够透过观心无常,观察这一念心随外境的因缘,剎那、剎那生灭变化,所以是一种假相。这时候要超越烦恼,那就是师子奋迅三昧,一下子就通过了。般若经上说:我空观,这个空观是一种善巧,菩萨遇到障碍的时候,他有善巧。什么善巧呢?就是修我空观始易突破困境。有些人遇到障碍,他就是没办法突破,这一件事他一定要去做,他的情绪不发泄不行。因为还有自我存在,但是有我罪即生一个菩萨是我、法都不可得,谁去做什么事?这一反观,内心自然静下来。这种自我调伏的功夫,也是很殊胜的!而且修无我观也能

23、够彻底的灭罪。在家备览说到这个理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在说我空观,对于调伏烦恼、灭除罪障,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一定要真正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那个我,实在性终不可得。你真的有这样的感觉出现,依止这样的思考来修行,那就有力量了,那你要改变你自己,就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这句话你就更能够肯定,因此成佛是可能的。其实观心无常,也就是观心无我的意思。四、观法无我前面的心是一个能执着的我;这个法是我所,我所执取的。我以外的,都是我所一切的法,一切的生死果报,都是我们所执取的。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chuan音同喘),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

24、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前面是我空观,这地方是修法空观观我所,我所有的境界。这一切法,是怎么生起呢?藏性周圆。我们这一念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如佛性,是周遍的、圆满的。周遍圆满它是受熏,受了我们业力的熏习,受了我们分别心的作用,显现了十法界的差别,而这十法界的差别,随着业力、分别心,每一个法都得到真如的全体大用。好比说:牠现在这个法,是一只小蚂蚁的法界,但是牠全体是真如;牠是一只大象,牠全体也是真如,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这叫法法全就是把一切境界相状,它生起的因缘讲出来,它的本质是真如,随着业力和分别心的因缘,而显现千差万别的相状。怎么说是无我呢?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说是和

25、合相也不对,说是因缘观也不对。(舛就是乖违。)为什么因缘观也不对呢?佛法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阿含经里经常有这样的话。小乘的因缘观是不彻底的,它主要是在发明我空、法有的道理,在这因缘变化当中,那常一主宰的我不可得,但生死的法、涅槃的法,却是真实的。所以小乘的因缘观,只看到事造的法界,没看到性具理具的法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有一盆水,这个水是一个色法,四大地水火风都是色法。这个水,你说它有真实性吗?人看到它是水,饿鬼道看它是火,鱼儿看水是房子换句话说每一个法,会随每一个众生业力的不同,而现不同的景象。你说它是一颗沙,但是佛陀可以从这颗沙当中于一微尘,现宝王剎。好比佛陀现在在我们旁边

26、,同样一颗沙,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一颗沙,佛陀看到这颗沙里,有无量无边的宫殿宝藏在里面,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说:这颗沙本身也具足宫殿的功德,只是我们没有开显出来,如果它没有具足宫殿的功德,那佛陀为什么能从沙里面变现宫殿呢?每一个法,会随顺因缘而显现各种境界,但是它的德能都还在,它还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因此,同样是一滴水,在水的因缘当中:人就看出水的湿性,饿鬼道就把水的火性显现出来,菩萨看水如同是珍宝、琉璃地、实报庄严土。所以这个水,它不但具足火的功能,也具足了湿性的功能,同时也具足琉璃地的功能是这个意思。小乘的因缘观,它只是看到缘生缘灭这常一的我不可得;但是法的本性,那种变化性、具足性一

27、为无量,无量为一,多元化的功能,不能看出来。所以这个因缘观,也是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因此说是:戏论须排遣。那么外道是: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外道那就更离谱了,不是常见就是断见。他对法的生起生常见,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人死为人、鬼死为鬼;或者是断见,人死如灯灭。这就是盲无慧眼。佛法的意思是: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因缘所生法,是不可思议的循业发现佛陀看到佛的法界,菩萨发现他的法界,众生看到人的法界、三恶道的法界、各式各样的法界。这无量无边的妙有,它的本性即是我空、法空;这样一个假有自体的我,是犹如阳焰就好像在沙漠当中,由于阳光的折射,出现了一个水气,太阳消失了,这个阳焰也就消失了。换句话说,这个法

28、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业力,因此才表现出来;当我们业力改变了,这个法界也就改变了。所以真实的法是不可得的。不应该把十法界依他起的这些现象,当做是法界的本来面目。前面的观心无常是对治一个能执的我;观法无我是对治我所,属于我所拥有的东西。这法空观也很重要!过去明朝有一位金碧峰禅师,这个禅师很喜欢打坐,他打坐不完全是修止,他是入空三昧观一切法空,进入三昧当中。有一天他的寿命到了,阎罗王派了两个小鬼要抓他回去报到。但是到了寮房,竟然找不到金碧峰禅师,无功而返。找不到人,没办法!阎罗王说:不行,再去找。第二次再找,也找不到。阎罗王这次生气了,说:再找不到,我就处罚你们两个。小鬼没办法,第三次就找土地公,说:我们按地址找金碧峰禅师,都找不到人,是不是他出远门去呢?土地公说:不是啊!金碧峰禅师他在禅堂打坐,他入空三昧,你找不到他的。这怎么办呢?这样他们没办法交差。这有办法,你让他出定。他爱着佛前的供杯,他特别喜爱,你拿这木棒去敲这个杯子,杯子一出声音,肯定让他出定(他对那个法有爱着。一切法因缘生,你对它有爱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