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9.62KB ,
资源ID:184872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872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高考26题逐题特训 高考第2324题 Word版含答案docx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高考26题逐题特训 高考第2324题 Word版含答案docxWord格式.docx

1、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_”思想,被后人称为“_”。(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_和_。(2)根据王安石的

2、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选自荀子儒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选自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所谓

3、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选自礼记大学)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选自孟子离娄上)注好色:美丽的容貌。自谦:“谦”通“慊”,快慰,自足。揜(yn):同“掩”,掩盖。(1)根据以上材料,礼记的“诚意”强调的是_。(

4、2)简析上述礼记和孟子“诚信”思想的意义。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选自韩非子心度)(1)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韩非子主张_。(2)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材料2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

5、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选自庄子让王)(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学记)呻:诵读。占:同“苫”,竹简。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讯:告知。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及:急于,追求。数:同“速”。安:适应。悖:违背。佛:同“拂”,违背。

6、隐:厌烦。疾:怨恨。去:忘记,忘掉。刑:成,成功。(1)文段从_与_两个角度揭示了教育失败的原因。(2)试依据原文,任选一个角度,概括出三条教育不成功的原因。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富国)(1)请写出源自该文段的一个成语:_。(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荀子的治国思想的理解。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

7、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邵公出,周公入,王曰:”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1)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一个成语。(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精析高考第2324题文化经典阅读1(1)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很容易治理(2)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答“喻证”亦可)(示例一)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为长者折枝”比喻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两个比喻说明“

8、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示例二)用“天下可运于掌”比喻懂得推恩,天下就很容易治理。2(1)仁政亚圣(2)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教育英才之乐。3(1)“力”(能力、力量)“物”(外物)(2)(示例一)我认为,“志”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曾经对书法很感兴趣,便拜师学习,也小有收获,后来迷恋网络游戏,坚持了半年的书法练习便结束了。当同伴春节前夕在街头挥毫为市民写春联的时候,我只能看着。意志和恒心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没有坚定的意志,小有困难便见异思迁,轻易放弃,自己的能力再强,客观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9、(示例二)我认为,自己的能力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的数理化成绩不怎么好,但作文写得特别好,老师说我形象思维的能力强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后来文理分科,我进了文科班,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要是进了理科班,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优势。马拉松冠军是“跑”下来的,羽毛球冠军是“打”下来的,你有怎样的能力,就做怎样的选择,不顾自己的能力,单靠雄心壮志打天下,难免失败。(示例三)我认为,外物即客观条件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上了高一,遇到一位语文老师,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对语文和作文萌生了兴趣,去年参加全县作文大赛,还得了二等奖。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0、,没有外物相助,人往往是难以成功的。善于抓住机遇,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解析(1)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段,整体把握段意,抓住关键语句,如“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进行概括。(2)作答本题,首先要对原文中成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作出准确的理解。文中所说的“志”,可以理解为意志,即恒心和毅力,“力”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能力、特长,而“物”则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在对“志”“力”“物”有了准确的理解之后,确定一个观点,根据自己的求学和生活经历谈自己的看法即可。4(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

11、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解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

12、法。由此,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5(1)慎独(行动

13、)(2)礼记通过君子与小人的行为,认为不要“自欺”,而需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故将“诚”具体化为“慎独”,即在独处时需要谨慎,也不可违背“诚”。孟子则将“诚信”视为“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而“思诚”便是“人之道”,即做人的准则,丰富了“诚信”的意义,提升了“诚信”的价值。这些“诚信”思想,都很积极,也很务实,我们应当切实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6(1)仁政法治(2)仁政与法治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因为一味施行仁政就会纵容恶者,违法者得不到惩罚自然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会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解析(1)本题较为简单,分析材料不难看出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在“仁”上面,

14、韩非子的言论则主要体现在“法”上面。他们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仁政和法治。(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要注意围绕“仁”和“法”展开。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阐述。可以以仁政为主,也可以以法治为主,也可以二者结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7(1)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2)孟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材料1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材料2舜把天下让给子州

15、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疾病,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天下虽是最为贵重的东西,舜却不用它来替换生命,这就是有道的人对待天下跟世俗的人不一样的地方。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地位高财富多也不会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为追逐利禄而危害身体。8(1)教学(“老师学生”“老师的教学生的学”)(2)从老师的角度: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因材施教。(2)从学生的角度:厌学,怨师,畏难。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诵读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者也不能

16、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厌烦,并怨恨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知道能从学习中获得什么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但很快就忘了学到的东西。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9(1)开源节流(2)荀子的这种“节其流”“开其源”而使“上下俱富”的思想是十分积极的。在文段中可以看出,荀子是把“富民”摆在了“富国”之前,因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只有把劳动者作为“财之本”,以民为本,民富才会有国富,最后达到“上下俱富”的政治理想。而要想让“民富”,关键是要彻底地解放生产力,鼓励生产。百姓按照时令耕种,农业、手工业生产正常有秩序,是财物的源

17、泉。按等级征收赋税,收粮食入库,是财物的水流。所以,英明的国君一定要小心保护生产的正常秩序,节制那个水流,开阔那个源泉,时时刻刻斟酌这件事,令源泉又深又广,使天下有积余,君主就不会忧虑不足了。像这样做上下都能富裕,百姓上交也没有地方收藏,这是最懂得国计民生的方法。10(1)爱屋及乌(2)胸怀宽广,施行仁政。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着厌恶他的墙壁。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