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9.24KB ,
资源ID:1843832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38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

1、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一: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4)利用字形推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磨刀石“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见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

2、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河北、山东等地有一句翻译: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又如2001年上海卷的“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例句“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句“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贝”作偏

3、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例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例如一“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例如二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

4、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逃跑的人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腾的骏马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6、举类迩而见义远近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看8、“变姓名,诡踪迹”由“变”推出“诡”为动词,是“隐蔽”的意思9、“遂通五经,贯六艺。”由“通”可推出“贯”是贯通的意思(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

5、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根据语法知识和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来推断例二众莫不多光多:赞赏例三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柴火(7)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

6、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伐:夸耀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诛:

7、讨伐规律特点:文章中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因而联系上下文语境,也能找到一种互解关系,即“连文互解”。二、回归教材,合作探究实例应证2+3+5三、练习提升,完成练习,思考用了什么推断方法2+101、致仕:辞官视事:官吏到任用事:掌权2、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此项怎么错了?“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

8、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弄璋:生男弄瓦:生女5、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赵泰)6、(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7、(查晏子使楚)王曰:“何坐?

9、“坐盗。8、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9、下面句子中“意”如何理解?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的“意作主语,为名词,的“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10、不使内

10、有余帛,外有赢财。多余“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1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1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1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

11、为“极点”。困倦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用“糸”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15、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16、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17、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0、“变姓名,诡踪迹”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

12、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中“造”,拜访。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2、“刑天舞干戚”, “戚”:斧头。刑天挥舞着盾牌和锋利的斧头。 3、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n。觐,觐见,朝拜。如果稍微屈从金人一些,希望能够回去拜见一次。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

13、教战守策)中的“顿”字。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译: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百姓却每天以闲逸快乐为安。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不顺,因此翻译成:你太不聪明了。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通胸。项羽大怒,(命令)埋伏着的弓弩手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口 三、词性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

14、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3.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结构分析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以,用。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 被。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竭,尽。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拿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 5.北通上党,南迫洛阳。迫:靠近 五、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都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

16、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1、“范增数目项王” 2、“将军身披坚执锐” 3、“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4、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5、A,楚王贪而信张仪 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7、“因文定义”法) 1、石钟山记有两句话: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言”的含义: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表达”之义。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3、2011年湖北卷例子(开学初讲过) 六、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

18、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 2、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过 3、“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 “遐迩闻名”译: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4、“其文约,其辞微”中的“微” “微言大义” 。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 5、“齐人追亡逐北”,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学习几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一、借助字形推断1、引导练习:(1)方其系燕

19、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2)金就砺则利 (劝学)(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2、方法总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与丝麻关:

20、“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 ”与房舍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yn)与旌旗关;“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zhu)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 ”与环绕关;“攴(p)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3、巩固练习:(1)生而眇者不识日 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 (日喻)(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韩非子)(3)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韩非子)(4)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指南录后序)

21、4、评价二、借助词义引申推断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个实词的意义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义或常用义引申、比喻、或假借而来的。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词语词义的引申演化过程,在阅读时学会适当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够对词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板书1、例解释下列句中的“朝”字的含义。(1)朝服衣冠,窥镜(2)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臣子朝见君主在早晨,就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引申为“朝堂”“朝廷”,再引申为“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和“唐朝”“宋朝”中的“朝代”这两个意思。朝:早晨 朝见 朝堂、

22、朝廷 朝代 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2、这提醒我们:抓住实词的本义、常用义,适当的作相关的引申联想。三、借助成分分析推断(1)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4) 将军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5)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 方法总结: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

23、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定语 + 宾语 名、代词 副词 动词 副词 形容词 名、代词分析成分 推断词性 推测意义A、楚王贪而信张仪 (动词,相信)B、信义著于四海 (名词,信用)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24、渡过)四、借助对称结构推断1、 引导练习:(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离骚)(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横斜 端正 景致(病梅馆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1)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小雅)(2) 通五经,贯六艺。 (汉书张衡传)(3)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五、借助成语推断1、方法指导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

25、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迫近、接近)(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 3、巩固练习(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竭尽)(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践,踏)六、借助教材推断 板书1、 李(超)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05湖北卷“罔”是否定副词,“无、没有”的意思。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2、 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担心天下人认为我偏爱窦广国。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多想想教材课本上的词句,往往能够七、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1、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总结:一个实词可能有几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七、高考演练1、 (汪应辰)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