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832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Word格式.docx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如一:

吾说晏子之义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4)利用字形推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见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

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河北、山东等地有一句翻译:

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

又如2001年上海卷的“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例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例句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句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5)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例如一“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

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

再例如二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腾的骏马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6、举类迩而见义远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

8、“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

9、“遂通五经,贯六艺。

” 

由“通”可推出“贯”是贯通的意思

(6)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在“微行入古寺” 

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根据语法知识和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来推断

例二 

众莫不多光 

多:

赞赏

例三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柴火

(7)语境推断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 

而疏屈平。

伐:

夸耀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诛:

讨伐

规律特点:

文章中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因而联系上下文语境,也能找到一种互解关系,即“连文互解”。

二、回归教材,合作探究实例应证 

2+3+5

三、练习提升,完成练习,思考用了什么推断方法 

2+10

1、致仕:

辞官 

视事:

官吏到任 

用事:

掌权

2、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

不吉利

联想:

《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 

2005年湖北 

)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

粗俗

此项怎么错了?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4、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

“汝何业?

”曰:

“卖卜。

”岑曰:

“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

”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

生男 

弄瓦 

生女 

5、 

临别,主者曰:

“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

(《赵泰》)

6、(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

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 

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7、 

(查《晏子使楚》) 

王曰:

“何坐?

“坐盗。

8、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愿闻其说。

对曰: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9、下面句子中“意”如何理解?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② 

的 

“ 

意 

作主语,为名词,④的“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10、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1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1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 

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 

显然不相对应。

1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 

”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困倦

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5、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16、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17、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0、“变姓名,诡踪迹”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中“造”,拜访。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2、“刑天舞干戚”,“戚”:

斧头。

——刑天挥舞着盾牌和锋利的斧头。

3、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

n。

觐,觐见,朝拜。

——如果稍微屈从金人一些,希望能够回去拜见一次。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译:

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百姓却每天以闲逸快乐为安。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不顺,因此翻译成:

你太不聪明了。

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通胸。

项羽大怒,(命令)埋伏着的弓弩手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口……

三、词性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3.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结构分析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用。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

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竭,尽。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拿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

5.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迫:

靠近

五、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都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1、“范增数目项王”

2、“将军身披坚执锐”

3、“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4、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5、A,楚王贪而信张仪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因文定义”法)

1、《石钟山记》有两句话: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言”的含义: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表达”之义。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3、2011年湖北卷例子(开学初讲过)

六、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

2、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过

3、“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遐迩闻名”译:

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4、“其文约,其辞微”中的“微”“微言大义”。

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

5、“齐人追亡逐北”,《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学习几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借助字形推断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2)金就砺则利(《劝学》)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2、方法总结: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与丝麻关:

“贝”与金钱关;

“皿”与器具关;

“”与房舍关;

“阝”与地名关;

“求”与毛皮关;

“”(yà

n)与旌旗关;

“旨”与美味关;

“辛”与刑具关;

“隹(zhuī)”与鸟雀关;

“能”与熊罴关;

“尸”与身体关;

“女”、与妇人关;

“冖”与笼罩关;

“系”与捆绑关;

“”与环绕关;

“攴(pū)”与敲击关;

“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3、巩固练习:

(1)生而眇者不识日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日喻》)

(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3)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韩非子》)

(4)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指南录后序》)

4、评价

二、借助词义引申推断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个实词的意义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义或常用义引申、比喻、或假借而来的。

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词语词义的引申演化过程,在阅读时学会适当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够对词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板书

1、[例]解释下列句中的“朝”字的含义。

(1)朝服衣冠,窥镜

(2)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4)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臣子朝见君主在早晨,就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引申为“朝堂”“朝廷”,再引申为“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和“唐朝”“宋朝”中的“朝代”这两个意思。

朝:

早晨朝见朝堂、朝廷朝代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2、这提醒我们:

抓住实词的本义、常用义,适当的作相关的引申联想。

三、借助成分分析推断

(1)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4)将军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方法总结: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一般的句子结构: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名、代词副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代词

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意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

B、信义著于四海(名词,信用)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以为妙绝(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四、借助对称结构推断

1、引导练习: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横斜端正景致(《病梅馆记》)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

小雅》)

(2)通五经,贯六艺。

(《汉书·

张衡传》)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五、借助成语推断

1、方法指导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迫近、接近)

(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

(3)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

3、巩固练习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竭尽)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践,踏)

六、借助教材推断

板书

1、李(超)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05湖北卷

“罔”是否定副词,“无、没有”的意思。

《核舟记》: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担心天下人认为我偏爱窦广国。

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多想想教材课本上的词句,往往能够

七、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

1、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总结:

一个实词可能有几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

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七、高考演练

1、(汪应辰)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