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9.27KB ,
资源ID:184263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263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常课堂如何培养归纳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常课堂如何培养归纳思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生:(数)一共5根小木棍。(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数字2和5。) 老师紧接着再摆几根小木棍,构成了3个三角形,这时用了几根小木棍呢?(学生纷纷嘟嘟囔囔地小声数)7根。(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数字3和7。老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连续摆,一下子摆出了10个三角形,这时,用了多少根小木棍呢?请你用自己学具中的牙签(或木棍)亲自摆一摆,看看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木棍7 , (学生分组活动,每6人一组,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一共用了21根。用了21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将数字1、2、3、10与3、5、7、21分成两层,对应着写出来。学生思考。我发现,小木棍的数量都是奇数。我发现,3是1的两倍加1,5是2的两倍加1,7

2、是3的两倍加1 很好,这个规律是,摆n个三角形需要2n+1根小木棒。案例2 2011年3月28日,吉林省长春市某小学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课堂上,经过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必要性、如何计算的教学环节,再通过10分钟的当堂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几乎都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此时,任课教师又给出了系列习题,作为强化训练(即“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21118114511 同时,教师提出:“分析这几个式子及其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经过学生独立完成每一道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子的关系,发现了“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规律,学生纷纷称奇!二、改进案例

3、。上面的两个案例,都与归纳有关,案例2是典型的代数归纳,而案例1是以几何素材为背景的归纳,两种案例都试图体现归纳,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规律是老师“发现”的、给出的,学生采用实际操作进行验证,确认教师给出的规律的合理性、正确性。可惜的是,与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归纳发现数学真理的过程”的教学良机失之交臂!怎么办呢?经过课后研课、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我们与任课教师合作设计、修改了上面的两个案例,形成了新的案例,并于两天后在平行班进行了第二次授课。修改后的案例1 同学们,(教师用PPT演示摆的过程)老师用3根小木棍摆出了一个三角形。注意,老师又用了一些小木棍摆出了两个三角形(如图2所示),此时,老师添加

4、了几根小木棍呢?一共用了几根小木棍呢?添加了两根,一共五根小木棍。老师紧接着再摆几根小木棍,构成了3个三角形,这时,又添加了几根小木棍呢?又添加了两根,加上前面的两个,一共添加了4根,这时有7根小木棒。(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数字3和7) 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你猜一猜,摆4个三角形,一共需要几根小木棍呢?先想一想,猜一猜。谁说一说你的猜想?我猜,应该是9根,理由是,在3个三角形的基础上再摆两根小木棍,就可以构成4个三角形,刚才是7根,加两根就是9根。请大家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亲自摆一摆,验证刚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活动,每6人一小组,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确一共用了9根。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各

5、自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是9根。请大家注意,老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连续摆,一下子摆出了10个三角形,这时,用了多少根小木棍呢?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觉得应该是几根小木棍?说说你们的理由,再用小木棍亲自摆一摆,验证你们小组的发现。(学生分组讨论、验证。在一个小组内,有学生提出来,每添加2根小木棍,可以再搭出一个三角形,应该是3+2+2+2+2+2+2+2+2+2=3+29=21(根)。本组的大部分同学觉得有道理,但仍有几位同学坚持要验证一下,大家亲自摆一摆,发现的确是这样。而在另一个小组内,有学生提出,不用摆就能知道是2l根,理由是先放一根,每添加2根,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一共围成10个三角形,

6、所以,应该是1+2x10=21(根)。教师观察多个小组的讨论,不时指导。5分钟后,教师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将自己小组的摆法和思考,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我们小组的看法是,不用摆也能发现是21根。我们是这样想的:刚才老师先放了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以后每添加两根,可以围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如图5所示),所以,摆10个三角形,需要在3根的基础上添加9次,所以,应该是3+2我们小组也认为,不用摆也能发现是21根。不过,我们的想法更简单:先放了一根作为预备,每添加两根,可以添加一个三角形,所以,摆10个三角形,应该用了1+210=21(根)。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好吗?好!(鼓掌。(此时,有一个小组提出还有不同的方法

7、。我们也觉得摆10个这样的三角形应该用21根,我们的想法更新奇:我们觉得,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底,摆10个,需要10个底,其他的小木棍作为斜着放的边,一共放了10+1根,所以,应该是10+10+1=210+1=21(根)。(纷纷惊叹)好!我们展示了每个小组的发现,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自己的发现吗?如果我们用字母n表示摆的三角形的个数,即摆了n个三角形,那么,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木棍呢?(纷纷回答)2n+1根。这就是我们大家共同 的发现。(教师写出如下板书。1 2 310n 3 5 7212n+1 好,大家现在研究用小木棍摆正方形的问题 修改后的案例2 出示系列习题:(1)计算下列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

8、现?12x11131115(2)用你刚才的发现,先猜一猜45xll应该得多少?然后再用竖式实际算一算,看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需要修改你的发现吗?用11x63再验证一下你修改后的结论。(3)总结你的发现,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事实上,学生从1211=132,1311=143,1511=165中,似乎可以得出“乘积是三位数,百位都是1;十位数字似乎与其中的一个乘数有关”,当学生发现4511495后,往往会修改自己的猜测,部分同学会得出“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猜测,即“将乘数45的两位数字一拉,中间放上这两个数字之和4+5,即9,得到的数字就是乘积”;同时,学生还可以用11x63(或者自己编一些题目,如

9、1127)验证自己的“发现”,即先猜1163是多少,即693,再用列竖式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三、分析。上述两个案例,修改后仅仅是细节的微小变化,但其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在修改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达到同样的获知目的,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归纳的思维过程,获得归纳的实际经验和体验,进而感受一次“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数学真理的“发现”过程,这个普适性的规律就是:先分析个案1,再分析个案2,尝试着归纳其共性的规律,猜一猜结论;将猜得的结论用在新的个案上,分析理论上的结果,再利用实际的操作验证其实际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是否吻合,如果吻合,确认结论;如果有问题,修正猜想,做出一个更贴切的猜想。这个普适

10、性的规律正是数学家发现的奥秘之一!让学生经历归纳的过程,不仅可以体现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而且可以体现在数学课程的其他领域。例如,在实践与综合领域“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出示问题(用PPT出示实际情景):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一共15个,如果椅子腿与凳子腿加起来共有56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几个凳子呢?(注: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但是,椅子和凳子仅仅相差一条腿,而不是兔与鸡相差两条腿,因而,与“鸡兔同笼”的原始问题相比,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尝试”。(1)你计划用什么方法思考?能试着先用一些特殊情形尝试一下吗?(2)能列一个表格,表达你尝试的

11、过程吗?可以参考如下的表格:(3)当你尝试着先给椅子、凳子的数量一些特殊值以计算腿的总数时,计算23次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到一些规律吗?(4)按照你的规律猜想一下,如果增加凳子数、减少椅子数,大约多少次。腿的总数可以降到56个呢?(5)如果用字母a表示椅子数,那么,能将刚才的过程重新梳理一遍吗?在中小学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规律的归纳、提炼过程,让他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方法魅力,绝对会终生受益。正如一句话所言:如果一个人在18岁之前从来没有独立地思考过一个问题、发现一个新问题,并尝试着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人长大以后成为创新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注释:王瑾、史宁中、史亮、孔凡哲:中小学数学中的归纳推理:教育价值、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2期。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路径,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这个例子最早出现在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学科教育系列课程教材”首批招标项目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0JC02)研究成果之一。史亮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净月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史宁中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责任编辑余慧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