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23KB ,
资源ID:183951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3951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概念教学流程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概念教学流程Word文件下载.docx

1、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到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举例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听懂教师的讲解,无法学好

2、新知识。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提高。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清楚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清楚;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述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

3、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由一年级开始接触直到六年级毕业前夕仍有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二、教学中怎样讲清楚数学概念(一)引进概念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教师忽视小学生这个特点,而单纯抽象地进行概念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

4、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在教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既避免把体积与表面积弄混,又看到面与体的联系,我不仅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教具,还给长方体做了一个外套包在外面,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件事。防止了概念的混淆。我在外套的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涂上三种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启发了学生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两个红面:长宽2两个白面:高两个蓝面: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在形象直观的启迪下,在步步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简便,加深理解。在长方体外套的背面,沿着长、宽、高的数据,我还画出了正方形方格,算出表面积后,再用背面的方格

5、印证他们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这节课由于使用了直观教具,学生观察得清楚、明白,对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得清晰,掌握得牢固,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拿12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一个给5支,一个给7支,分后问学生:“这样叫平均分吗?”答“不叫”。于是我把5支和7支合起来重新分,每人1支、2支、3支直到分完。结果每人分得同样多6支。这样学生再次亲眼看到平均分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然后我又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

6、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先分一块,再每堆分一块,这样分完,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是一个折中数,又有个学生说:“从6块里拿出三块,其中的2块,放到原来的1块那一堆

7、上,另外一块,放在原来2块那一堆上,就都是3块了。”我肯定了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总数不变”。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学习新知识之时

8、。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我讲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就从整数乘以整数引进,边扳书、边提问:以下这些算式是什么意思?12415021001.50.8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不过相同的加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罢了。这样从已知到未知,把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以整数乘法的意义上的同时,巩固发展,深化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又如:我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一上课我扳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随后指着板书

9、和学生谈话。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答:用除法解答。为什么用除法解答?另一个数是一倍数,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有几个1倍数,所以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所以用除法解答。如果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不到一整倍时怎么说呢?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师把原扳书“几倍”擦掉,改写为几分之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如果用百分数表示,怎样说呢?那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师又把扳书“几分之几”擦掉,用红粉笔改为“百分之几”。教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指扳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其实还是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10、。说法变了、本质没变,是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发展来的,仍用除法解答。必须看准哪个数和哪个数比较,问题的顺序就是除法算式的次序,再指扳书课题,第一个数是被除数,“是”字相当除号,第二个数是除数。只不过求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这样很快很自然就引进了新概念。以旧带新,也就是由已知到未知,这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上面所举的由旧概念引出新概念以外,有时也用计算引出新概念。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

11、联系。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般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也往往是由学生独立操作学

12、具,或集体研究演示学具得到许多认识,形成概念的。我讲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事先我让他们准备许多一平方厘米的小方片,装在塑料袋里,用白纸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复习了什么叫作面积,什么叫作一平方米、一平方厘米等,以及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后,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书上长方形面积,然后用目测比较长、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交头接耳,课堂一阵活跃,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沉默在渴望知道谁大谁小的情绪中。我要求同学先用一平方厘米方片测量,再小组讨论,讨论好选代表到幻灯机前演示。学生立即投入到求“面积”这一新知识的探讨中。我行间巡视,各组讨论得

13、非常热烈积极,在测量长方形面积时有的顺长摆5个一平方厘米,继而摆3排,也有的竖着每排摆3个一平方厘米,一共摆5排,算出面积是15个1平方厘米,又讨论怎么算出来,最后让一位同学代表演示,列式为(平方厘米)。不少的小组表示意见一致,这时我提出质疑,长和宽是两个长度,怎么一乘就是面积多少的数呢?学生默默地想,仔细地分析,最后老师点拨了一下说:“计算面积前,已知道用面积单位,这个长方形长、宽都是厘米,所以就得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计算,并用红粉笔板书出“1平方厘米”,然后重复学生的讲解,因为长5厘米,所以第一排就是1平方厘米5,又因宽3厘米,所以就是3排,是3个5平方厘米,接续扳书成:1平方厘米53=15

14、平方厘米,宽是多少就再乘几。所以求长方形面积就是同学所讨论的结论:用长的数乘以宽的数,就是面积多少的数。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概念的引出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理解深刻、印象牢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也不易混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观察、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1.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5、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我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上课时,我让每个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甲圆:直径1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乙圆:直径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倍。丙圆:直径1分米,周长3.1分米,

16、周长是直径的3.1倍。丁圆:直径2厘米,周长6.3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5倍。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2.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

17、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如我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认识后,再揭示图27,问它是不是梯形?当学生回答后,我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28,要求和前一样。最后出示图29,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无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出a是梯形,有的认出b是梯形,还有的认出a+b是个大梯形。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

18、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3.要避虚求实,透彻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虚”和“浮”的现象,所谓虚指的是虚假,不实实在在地理解,“浮”即浮于表面认识,不能自觉深入去探讨其本质因素。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学生常常说成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几,这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求一个比已知数多上几的新数,用加法求。后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相差多少,用减法求。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含混不清。又如小数基本性质是“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末尾,这显然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再比如一米多长,一平方分米多大,学生比划不出长短、大小,这都说明对

19、概念的理解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不肯定,不透彻,这都说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我教乘法分配定律时,当师生总结出“(a+b)c=ac+bc”这一规律后,我马下板书“c(a+b)”并问学生:“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定律计算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可以,因为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可以相互交换,积不变。”我又问:“ac,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可以把算式中的c提出来,就是ac=(a+b)c,这实际上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有的学生还能举例说明:10+530=5(10+30)就是说10个5,加上30个5,等于40个5。这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比较深刻了。4.对

20、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除法中等分概念与包含概念、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我教了整除这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整除”与“除尽”的异同。我先让同学看下面的算式:1)82=4 (2)488=6(3)307=42

21、 (4)85=1.6(5)60.2=30 (6)1.83=0.6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让除数“整除”或者“除尽”;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又如我教锥体体积时,为了课上实验时准确,给学生留有清楚的印象,事先我做了一个使学生看得见高的圆锥体教具,并把与圆锥等底等高的玻璃缸画上两条白漆线段,把玻璃缸容积分为三等份,实验时我用带色的水灌

22、满圆锥形的容器里,问圆锥里边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圆锥形状)马上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缸内,正好到圆柱形玻璃缸内的第一道横线。连续倒完三次,玻璃缸内水升到缸顶面。每次倒水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其后,还让学生动手实验,印证这一关系。随即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师问: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哪个大?生答:圆柱体体积大。因为三个圆锥体体积的水倒入圆柱体缸内才满。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哪个小?圆锥体体积小。因为我看到三个圆锥体体积才是一个圆柱体体积。以圆锥体体积为一倍,圆柱体体积相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几倍?三倍。以圆柱体体积为一倍,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我

23、们怎样求圆锥体体积呢?除以3和乘以1/3,哪种方法简便?乘以1/3简便,因为可以约分,计算简便。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5.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

24、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比如我教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我先板书九个数:1、2、4、5、6、8、9、11、12,让三个好同学在复习检查时分别写出每个数的约数来。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有意识地做如下的排列,学生写出下列答案:11 21、2 61、2、3、641、2、4 51、5 81、2、4、891、3、9 111、11 121、2、3、4、6、12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找自然数的约数规律。学生观察后发现了规律。有的说有三种规律,有的则认为四种情况。我

25、表扬同学观察分析得好。是三种规律。于是又启发他们看是哪三种?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约数;一个自然数有两个约数;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约数。在这个情况下,我再次启发提问:一个约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约数?学生则发现一个的只有1;两个的则有1还有本身;三个以上的则有1、自己本身、还有其它的约数。最后老师一一肯定,并由学生看书后总结出质数、合数概念,这时学生很受鼓舞,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极为深刻永不忘记。我又有意识地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类?学生沉默了,我说:“从书上找找是怎么说的?知道的就发言”。通过学生的口,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

26、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1”的约数只占一条,算1就没有本身,算本身又没有“1”,这样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或叮咛他们注意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记忆牢固。(三)运用概念巩固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1.启发学生多思,巩固概念,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从理解中求巩固。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以后,

27、教师要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既使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也会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想,这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概念的良好办法。如二年级小学生刚刚学过乘法概念,学完表内乘法(乘数最大是9)后,在复习乘法意义时,我问:乘数是10呢?20呢?36呢?100呢?虽然问题超出了当时的教学范围,但却起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了百分数概念,并吗?”启发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深入思考。经过议论之后,有的说不一样,有的说一样,有的表示沉默,但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很激烈,渴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表态说:“意义不一样。你们可以再想想怎么不一样呢?”学确切的数量。9不能加单位名称,

28、它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又如,推导出圆面积公式之后,我提问:“半径半径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再用幻灯映出一个圆,以及这个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加以印证(见图30)。我再问,“半径半径”再乘以2比圆面积大还是小?(比圆面积小)随即映出图31。“半径半径再乘以4比圆面积大还是小?”(比圆面积大)随即映出图32。这时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到圆的面积比r22大,比r24小。留一定思考时间再问:“那么乘以几才正好和圆面积相等?”(乘以3个多点)这样就使学生扩大了思考范围,加深了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2.通过计算及用规范化语言表述,巩固概念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

29、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如整除、约数、倍数这三个概念互相之间联系密切,不懂整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约数与倍数。当学生明确了整数概念后,我就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写出很多组除法算式:82 217 189 235105 306 246 5010123 488 358 6012154 509 407 7214我指着一个算式问学生:“8能不能被2整除?”,一般是先由教师示范回答问题,然后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一一回答。学生回答:“82,8和2都是自然数,8除以2,商是4,没有余数。我说8能被2整除。”我还指着509问学生:“50能不能被9整除?”学生回答“50和9都是自然数,50除以9,商是5、余数是5,所以50不能被9整除。”就这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