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90KB ,
资源ID:183772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3772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的诗词人生 七量移汝州先到常州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的诗词人生 七量移汝州先到常州Word文档格式.docx

1、1营妓比海棠绝句东坡五载黄州住,何时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赏析】宋代酒场不缺“陪酒小姐”,那时叫“营妓”。文人狎妓宴饮,饮酒赋诗,时兴而风雅。苏轼是大文学家,能书善画,歌舞宴会,则“醉墨淋漓,不惜与人”。“至于营妓供侍,扇书带画,亦时有之”。宋 何薳春渚纪闻有一篇“营妓比海棠绝句”,据说是苏轼在黄州时给营妓题诗。营妓李琪年少聪慧,经常给苏轼服务,却一直没好意思索要墨宝,直到苏轼即将离开黄州,在一个送行宴会上,向苏大人提出了心中久藏。苏轼乘兴命其磨墨,挥毫于李琪领巾之上题诗文两句:“东坡五载黄州住,何时无言及李琪?”写了这两句之后,“即掷笔袖手,与客笑谈,”像是把底下的两

2、句忘了,又像是完成了任务似的。当然,苏轼写两句诗时也有,但是这次大家怎么品味也觉得这两句诗太过平淡,于是相互疑问:“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酒场临散了,李琪小姐实在忍不住了,跪拜在地,求苏大人再给续上两句,苏轼大笑:“哎呀,差点忘了出场了。”随即提笔又续写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杜甫),海棠虽好不留诗。”此句一出,大家立刻觉出不凡来了先平后奇,起得低但落得高,真乃好诗呀!于是“一座击节,尽醉而散”。【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即将离开黄州,在一个送行宴会上写下了这首诗,赠送营妓李琪。2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原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3、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这首七律,中间两句云:“怀盘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潘推官李氏挽词)前一句用西晋名将陶侃少年孤贫,经常受到潘氏老母的慈善关怀来说明自己对潘母的感激之情。后一句又用了孟母严于教子三择临处的故事,歌颂潘母向贤知礼,培养儿子择友从善的高风亮操。这样就把自己对潘母的感激和尊敬、自己闻讣后的悲伤和潘母的风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73),苏轼贬为杭州通判,他修复钱塘六井,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但他内心很苦闷。该诗连用六个典故,委婉曲折,惊心动魂。宦途失意他有归去之心,用西汉淮南王刘安或其门客淮南小山楚辞 招隐士和陶

4、潜“鸟倦飞而知还”来说明自己非有“凌云之志”,愿意归去。可是,无论归去还是留官都是一样险恶,归隐吧,杨恽丢官后,亲自耕作,结果还被深文周纳(深文,即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史记 酷吏列传:“(张汤)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宋 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既起大狱,不关执政,使狡吏穷鞫,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周纳,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汉书 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死于腰斩;留宦吧,自己即使有西汉刘章这样的勇心,也未必有人赏识。进退逡巡就象陶渊明为了一点微薄的俸禄而

5、降志辱身一样。岂不知举家挂念,牵肠挂肚,人人都劳瘁(cu,疾病,劳累)得象楚王宫里的细腰之臣一样。这一系列典故把作者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也正是封建官场的普遍心理。 苏轼诗作中大量用典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也有关系,宋代文化比较发达,一些大型类书相继出现,为文人诗歌用典提供了条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接受的基础,我们今天感到隔阂的地方在当时并不生疏,而且恰恰在更深的层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也是我们感到宋诗深奥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东坡在贬居黄州时与一个姓潘的推官是近邻,经常来往其家,受到潘母的酒馔招待,使苏轼很受感动,他调离黄州时,表示他日归来一定登门拜望,不料老人病逝,苏轼很悲痛,于神宗

6、赵顼元丰七年(1084)三月写下了这首七律。3满庭芳 归去来兮1084 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君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释】1.会:时逢,正好。2.遗:赠送。3.“百年”句:韩愈除官司赴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此用其句。4.百年强半:一生的一半以上,此乃虚称。5.再闰:神宗赵

7、顼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神宗赵顼元丰三年闰九月,神宗赵顼元丰六年闰六月,故称“再闰”。6.楚语吴歌:黄州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三国时期属吴地,故称。7.社酒:祭祀神祗时所用的酒。8.莫剪柔柯:此处谓要珍惜彼此的友情。9.“仍传”三句:意为我现在虽然离开这里,但将来还是要回来的。 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抒发了作者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

8、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两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 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

9、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两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片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感情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词的下片,深沉蕴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将惜别、依恋之情表现得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结尾的临别告语,奇峰突起,收束全篇,与上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神宗赵

10、顼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个年头的苏轼,三月接到移量(指的是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汝州团练副使的诏命,四月一日离黄州,奉命由黄州移汝州(今河南临汝),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示告别。对于苏轼来说,这次虽是从遥远的黄州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给他的罪名并未撤消,官职也仍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都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善。当他即将离开黄州赴汝州时,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复杂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难舍的别情,又有久惯世路、洞悉人生的旷达之怀。这种心情,十分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词中。4虞美人 波声

11、拍枕长淮晓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1.长淮:指淮河。2.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3.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从荥阳县北引黄河东南流,途径开封、安徽等地,后流入淮河。4.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房玄龄等房玄龄等晋书 谢安传谓安死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泛指西边的州郡。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

12、东坡此行的目的地。5.浦:河岸。6.风鉴:风度识见,指对人的观察、看相,或以风貌品评人物。这句意谓:谁使得秦观这样为我所赏识的优秀人才却被沦落、埋没。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予尝谓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译文】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 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 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此词的起两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

13、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属安徽,简称“蕲”,别称蕲城、宿城、云都,苏轼12次过往于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

14、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苏轼的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过片两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

15、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这首词写于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冬。当时苏轼至高邮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词中反映了苏

16、、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苏轼于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从黄州调任汝州,十一月到扬州与秦观相聚会面,一个多月之后又不得不离别,离别之际,秦观一路相送到淮畔,别后苏轼写下了这首醉墨超放,气压王子敬(献之)的情感真挚的离别之作。 在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词人曾与秦观一起畅游无锡、松江、吴兴等地。5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 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1.泗州:今安徽泗县。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3.南山:即都梁山,离泗州不远。4.细雨斜风:韦庄题貂

17、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5.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7.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8.漫漫:大水浩淼貌。9.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 茶词:“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10.午盏:午茶。11.蓼茸:lio,蓼菜的嫩芽。12.蒿笋:莴苣笋。13.春盘:唐后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

18、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此为一首记游词。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

19、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6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海棠: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此诗戏之。2.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3.东风袅袅:化用了屈原的楚辞 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4.泛:摇动。5.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6.香雾空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7.故:于是。8.红妆:用美女比海棠。9.夜深花睡去:暗引

20、唐玄宗赞杨贵妃“直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海棠盛开的时机。 海棠,迷蒙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拟人、暗喻的手法。将海棠比做自己爱花,惜花。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屈原楚辞 九歌 湘夫人: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

21、”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

22、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

23、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湖北黄冈),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时所作,此时苏轼任黄冈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四

24、年多时间)。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苏东坡一生至少游览过两次庐山,一次在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一次在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后一次游览,给苏东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他在东坡志林里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次游庐山、作诗的过程。 苏东坡一进入庐山,以为山谷之秀丽,是他平生所见之最,大有东晋名士行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慨。因此下决心专心观赏风景,不再分心做诗。可是,在山里游览的僧人、俗众一看到他,就纷纷叫了起来:“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情形如同今天追星族看到了自己的偶像。追星族(粉丝)们的叫喊,奔走相告,激起了苏东坡的做诗兴致.情不自禁间,他就做了一首绝句,如下:初入庐山三首

25、7其一芒鞋青竹杖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方才有点过于飘飘然,失态了。为了弥补一下,他又连着做了两首绝句,如下:8其二青山若无素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9其三自昔忆清赏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这两首诗显然要冷静得多,不再是热血沸腾、脚踩棉花的感觉。 这天有人送了苏东坡一本陈令举的庐山记,苏东坡就一边走一边读,读到书中说徐凝、李白诗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他“不觉失笑”。 不知不觉间,苏东坡就来到了开元寺。开元寺的方丈当然也是苏东坡的爱慕者,敬过香茶之后,就笑着向他求诗。苏东坡很爽快

26、,当场笔走龙蛇,就是一首绝句:10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身在开元寺,但是,脑子里还是想着刚才路上所读书中关于徐凝、李白诗的议论。 这一次游览庐山,苏东坡前后逗留十多天,山南山北,都游览了一遍。他觉得庐山的胜景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拣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有漱玉亭、三峡桥两处,各作一首诗。 最后,苏东坡在东林寺住持僧人的陪同下,游览西林时,作了他游览庐山的最后一首诗,便是题西林壁。 从上述叙述,可以看到,苏东坡这一次游览庐山,前后一共做了七首绝句(苏轼诗集中有所不同,收了五首,没有收写漱玉亭、三峡桥的两首,可能是散失了)。七首绝句中,除了题西林壁这一首,其他六首都不算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或者是过于激动,或者是拘于某事,没有体现出东坡居士的潇洒旷达。题西林壁这一首之所以成为名诗,是因为,十几天的游览,已经接近尾声,初入庐山的激动心情已经归于平静。平常、超然之心,使他有余暇作一点哲理的思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由此诞生。题西林壁或题西林寺壁11其一溪声便是广长舌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12其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