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2.02KB ,
资源ID:1819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19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1、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力学(专业代码:080100)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力学方面的教学、科研或相关工程设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创建于1978年。1981年获得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校最早的硕士授权点之一;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2、,是原重庆大学八个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2003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力学一级学科被确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重庆大学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括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基础力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基础力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先进的MTS材料实验机和并行计算机系统等一批重要设备,为力学理论、试验和数值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大量重点横向合作项目,获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1.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1) 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2) 生物材料力

3、学与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3) 材料与结构的强度与破坏(4) 超常环境下材料及其微结构特性的理论与测试(5) 纳米材料特性及其微结构机理、多尺度及跨尺度分析(6) 结构动态特性及失效(7) 结构运动与变形耦合动力学及控制(8) 微重力下晶体生长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热张力流和浮力流理论、方法及其应用(9)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的关键力学问题(10) 多孔介质力学及其应用(11) 生物力学(12) 振动测试理论与技术(13) 智能与虚拟仪器的研制与开发(14) 可压缩流体动力学 (15) 超音速流和冲击波(16) 线性波和非线性波2. 主要研究方向:(1) 材料的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2) 智能材料及结

4、构力学(3) 材料特性的多尺度及跨尺度分析(4) 结构分析与优化(5) 结构振动及控制(6) 复合材料力学(7) 非线性动力学(8) 力学测试技术及仪器(9) 计算流体力学(10) 气体动力学(11) 线性波与非线性波(12) 浅水动力学(13) 多相流体力学(14) 环境流体力学(15) 生物力学(16) 振动、冲击的测试、模拟与控制(17) 冲击动力学(18) 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19) 岩石、混凝土强度(20) 复杂力学问题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21) 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22) 结构健康监测(23) 工程流体力学(24)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稳定性 三、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

5、一般为二年至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四、培养方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5学分,选修课

6、不低于10学分(鼓励跨一级学科选修适量的专业课程),必选开题报告、学术报告和专业实验环节各占1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件一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用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前沿性或

7、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饱满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七、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1、主要参考书目(1) 范镜泓,高芝晖著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2) W. 弗留盖,张量分析与连续介质力学(白铮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3) 冯元桢,连续介质力学导论(吴云鹏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4) Y. C. Fung, Foundations of Solid Mechanics, Prentice-Hall inc, 1980(5)

8、 黄筑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黄克智,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Zienkiewicz O C, Taylor R L,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Vol.1 The Basis, 5th Ed. 2000.(9) Zienkiewicz O C, Taylor R L,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Vol.2 Solid Mechanics, 5th Ed. 2000.(10) 李人宪,有限何体积法基础(第2版),国

9、防工业出版社(11) H. K. Versteeg and W. Malalase Kera,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Englamd: Longman Group Ltd., 1995(12) J. H. Ferzjger and M. Peric,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Fluid Dynamics, Springer 1999(13) 陶文铨,数值传热学(第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4) D. A. Andersen J. C. Tannehill R. H. Pret

10、cher,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and Heat Transfer,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4(15) C. Hirsch. 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ows, John Wiley & Sons, 1992(16) P.G. Drazin and W. H. Reid, Hydrodynamics Stability (17) Sauro Succi, The Lattice Boltzmann Equation for Flu

11、id Dynamics and Beyond,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18) 殷有泉,非线性有限元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9) 何蕴增,杨丽红,非线性固体力学及其有限元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20) 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1) 陈立群,非线性振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2) 陈树辉, 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量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年。(23) 闻邦椿,非线性振动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24) 王仁,黄文彬,黄筑平,塑性力学引论,北京大学出

12、版社,1992(25) 黄克智,黄永刚,固体材料本构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 卓家寿,黄丹,工程材料的本构演绎,科学出版社,2009.(27) 王振发,分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28) 叶敏,肖龙翔,分析力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29) 许庆余,分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0) Whittake,A Treatise on the Analyt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Rigid Bo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ree Bodies。(31) 周

13、星德, 姜冬菊著,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科学出版社发行部,2009年11月。(32) 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33) 普朗特, 流体力学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34) 吴望一, 流体力学(上,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5) 朱克勤,许春晓, 粘性流体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36) 章梓雄, 董曾南, 粘性流体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7) 陈传尧,疲劳与断裂,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38) 吴鸿遥,损伤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39) 伍颖,断裂与疲劳,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40) 林吉忠,刘淑华,

14、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41) 王忠光译,S. Suresh(美)著,材料的疲劳,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42) Thompson P. A.,Compressible Fluid Dynamics,McGraw Hill, 1972(43) Zucrow M.J.,Hoffman J.D., Gas Dynamics Vol.1&2,J. Wiley & Sons, 1977(44) Courant R.,Friedrichs K.O., Supersonic flow and Shock Waves, Springer-Verlag,197

15、6(45) Whitham G. B., Linear and nonlinear waves, J. Wiley & Sons, 1974(46) 周毓麟, 一维非定常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7) 陈景秋,王宗笠,多维双曲波问题的双特征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48) Lee Davison, Fundamentals of shock wave propagation in solids, Springer-Verlag, 2008 2、重要学术期刊 (1)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 Solids and Structures(3)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4) Mechanics of Materials(5)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6) Computational Mechanics(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9) Fracture Mech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