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998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专业代码:

080100)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力学方面的教学、科研或相关工程设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创建于1978年。

1981年获得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校最早的硕士授权点之一;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原重庆大学八个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2003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力学一级学科被确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重庆大学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括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基础力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基础力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MTS材料实验机和并行计算机系统等一批重要设备,为力学理论、试验和数值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大量重点横向合作项目,获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1.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1)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

(2)生物材料力学与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

(3)材料与结构的强度与破坏

(4)超常环境下材料及其微结构特性的理论与测试

(5)纳米材料特性及其微结构机理、多尺度及跨尺度分析

(6)结构动态特性及失效

(7)结构运动与变形耦合动力学及控制

(8)微重力下晶体生长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热张力流和浮力流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9)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的关键力学问题

(10)多孔介质力学及其应用

(11)生物力学

(12)振动测试理论与技术

(13)智能与虚拟仪器的研制与开发

(14)可压缩流体动力学

(15)超音速流和冲击波

(16)线性波和非线性波

2.主要研究方向:

(1)材料的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

(2)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

(3)材料特性的多尺度及跨尺度分析

(4)结构分析与优化

(5)结构振动及控制

(6)复合材料力学

(7)非线性动力学

(8)力学测试技术及仪器

(9)计算流体力学

(10)气体动力学

(11)线性波与非线性波

(12)浅水动力学

(13)多相流体力学

(14)环境流体力学

(15)生物力学

(16)振动、冲击的测试、模拟与控制

(17)冲击动力学

(18)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19)岩石、混凝土强度

(20)复杂力学问题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

(21)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2)结构健康监测

(23)工程流体力学

(24)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稳定性

三、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至三年。

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导师(组)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

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5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鼓励跨一级学科选修适量的专业课程),必选开题报告、学术报告和专业实验环节各占1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件一中: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用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前沿性或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应具有较饱满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

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

七、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

(1)范镜泓,高芝晖著《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

(2)W.弗留盖,张量分析与连续介质力学(白铮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冯元桢,连续介质力学导论(吴云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Y.C.Fung,FoundationsofSolidMechanics,Prentice-Hallinc,1980

(5)黄筑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黄克智,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ZienkiewiczOC,TaylorRL,TheFiniteElementMethod,Vol.1TheBasis,5thEd.2000.

(9)ZienkiewiczOC,TaylorRL,TheFiniteElementMethod,Vol.2SolidMechanics,5thEd.2000.

(10)李人宪,有限何体积法基础(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

(11)H.K.VersteegandW.MalalaseKera,Anintroductionto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Englamd:

LongmanGroupLtd.,1995

(12)J.H.FerzjgerandM.Peric,ComputationalMethodsforFluidDynamics,Springer1999

(13)陶文铨,数值传热学(第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4)D.A.AndersenJ.C.TannehillR.H.Pretcher,ComputationalFluidMechanicsandHeatTransfer,HemispherePublishingCorporation,1984

(15)C.Hirsch.NumericalComputationofInternalandExternalFlows,JohnWiley&Sons,1992

(16)P.G.DrazinandW.H.Reid,HydrodynamicsStability

(17)SauroSucci,TheLatticeBoltzmannEquationforFluidDynamicsandBeyond,OxfordSciencePublications

(18)殷有泉,非线性有限元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9)何蕴增,杨丽红,非线性固体力学及其有限元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0)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陈立群,非线性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陈树辉,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量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年。

(23)闻邦椿,非线性振动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王仁,黄文彬,黄筑平,塑性力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黄克智,黄永刚,固体材料本构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卓家寿,黄丹,工程材料的本构演绎,科学出版社,2009.

(27)王振发,分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

(28)叶敏,肖龙翔,分析力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许庆余,分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30)Whittake,ATreatiseontheAnalyticalDynamicsofParticlesandRigidBodieswithanIntroductiontotheProblemofThreeBodies。

(31)周星德,姜冬菊著,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科学出版社发行部,2009年11月。

(32)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

(33)普朗特,流体力学概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34)吴望一,流体力学(上,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朱克勤,许春晓,粘性流体力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36)章梓雄,董曾南,粘性流体力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37)陈传尧,疲劳与断裂,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吴鸿遥,损伤力学,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39)伍颖,断裂与疲劳,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40)林吉忠,刘淑华,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41)王忠光译,S.Suresh(美)著,材料的疲劳,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42)ThompsonP.A.,CompressibleFluidDynamics,McGrawHill,1972

(43)ZucrowM.J.,HoffmanJ.D.,GasDynamicsVol.1&2,J.Wiley&Sons,1977

(44)CourantR.,FriedrichsK.O.,SupersonicflowandShockWaves,Springer-Verlag,1976

(45)WhithamG.B.,Linearandnonlinearwaves,J.Wiley&Sons,1974

(46)周毓麟,一维非定常流体力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47)陈景秋,王宗笠,多维双曲波问题的双特征方法,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8)LeeDavison,Fundamentalsofshockwavepropagationinsolids,Springer-Verlag,2008

 

2、重要学术期刊

(1)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

(2)SolidsandStructures

(3)Journalof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

(4)MechanicsofMaterials

(5)ComputersandStructures

(6)ComputationalMechanics

(7)InternationalJournalofNumericalMethodsinEngineering

(8)InternationalJournalofFracture

(9)FractureMe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