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
2、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想)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好的,掌声起。)(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师: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后,昏了过去。七个小矮人商量,每人照顾她一周,一周有几天?(7天)第二个小矮人照顾完白雪公主后,说明她已经昏睡了几天了?(14)第三个第六个小矮人照顾她后,已过去了
3、几天?生1:41天(许多学生喊:不对)生2:42天。你能给这个同学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吗?用前面的35+7就可以了。第七个小矮人照顾她后,一共过去了几天?全班齐:49天。(课件依次显示7、14、21、28、35、42、49)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活动一 探究7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里面有没有藏着数学知识?生齐:有。想一想,这里面藏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表扬:大多数同学都在动脑筋噢。)生3:有七的乘法口诀。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4:我发现其中有7+714,14+721每一次加的都是7.原来每一个数都可以用几个7连加算出来,所以每个数都可以用一个数乘7得到的,是吗?(是)我们已经学
4、过几的乘法口诀?16的乘法口诀。你们猜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7的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老师现在不教,你们自己能不能总结出来呢?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1到6的乘法口诀,考虑到他们已对总结口诀的方法已比较熟悉,根据学生的迁移能力,应该能自主探究,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学生能做到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做。能。请你们试一试,把总结出来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师巡视:都佳钥已经开始写了,其他同学正在思考。等一会儿,咱们把写得好的放在展台上,让大家学习。袁凌云同学知道,写乘法口诀时要用什么字呀?汉字。我们要先思考,想好了再写,不要急着动笔。学生自主总结7的乘法口诀。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同学
5、们认为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应该是什么?生:一七得七。一七得七是什么意思?1个7相加等于7.应该说是1个7还是7最后一句应该是七七四十九。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5的,6的乘法口诀。展示另一个学生的探究结果,师:这个总结的是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这是怎么回事?是他没有想以前学过的6的乘法口诀。对呀,同学们在探究新知识时,可以想一想前面学过的和它有关的知识,也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里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生齐读。同学们在总结口诀时,有的同学遇到了,他想不到“四七( )”是多少了,怎么办?谁来帮在他?如果知道三七得几,用它的答案再加7就可
6、以了。这种方法行不行呀?(行)那咱们知不知道三七得几?(21)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个7的答案再加一个7,就是几个7了?(4个7)(师板书:37 +7)用4个7相加。对呀,有时我们也可用加法来帮助我们算乘法。(师板书:7+7+7+7)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中体会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5乘7再减7.是呀,我们可以用3个7的答案加一个7。假如知道了5个7的答案,从中再去掉一个7,也可以得到4个7的答案。577)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用14+14来算。这种
7、方法能算出4乘7的答案吗?(能)老师怎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生5:一个14里面有两个7,两个14里面就有4个7.这种方法好不好呀?(好),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他们用得方法都很巧妙。这说明如果我们哪一句口诀想不出来,还有很多方法可能帮助我们找到作案。这里意在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还有一种,就是21+7.是呀,如果我们知道三七二十一,就可以直接用21+7来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7的乘法口诀。(根据课件,师指名说每一句口诀的下半句) 马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你认为哪一句最好记?二七十四。为什么呀?用7+7算就可以了。活动二 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谁已经会背这些口诀了,谁来背一背
8、。(指名背一背)谁能把自己背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多背几遍,晚上睡觉前背一背,早上起来再背一背就背得更熟了。都佳钥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学习方法。大声地读,多读几遍,就可以背得很熟。一遍生,两遍熟,三遍更熟。这几种方法都很好,都是记忆的好方法。我有一句口诀记不好,就是“三七得几”,我爷爷说:管它三七十一,咱不背这一句了。所以我就记住了。有一句广告中也有这一句口诀。噢,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原来生活中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乘法口诀呀!实际上还有一种更好的背乘法口诀的方法,那就是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来背就能背得又快又熟。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七句口诀有什么规
9、律?它们的第一个因数的排列是从一到七。第二个因数都是7.积每一次都多7.这个规律的作用大不大呀!(大)它可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背会7的乘法口诀。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掌握声起)如果我们有一句的答案想不出来,可以用上一句的答案加7来算。现在大家都闭上眼睛来背一背。(生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用到乘法口诀,请大家看。屏显小资料: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学生看时兴趣很高,七嘴八舌地边读边讨论。同学们,乘法口诀我们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练)。背会乘法口诀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快速计算简单的乘法题。帮我们算难的加法题。正确计算难一点的乘
10、法、除法题。用乘法口诀除了可以帮我们算乘法题,还可以帮我们算以后将要学习的除法题。别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近一段时间学生一直在学习、背诵乘法口诀,可能会感觉到枯燥。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口诀的重要作用后,视野开阔了,应该对学习乘法口诀更感兴趣。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举例说明了乘法口诀的作用,所以这里没有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它的作用。既然乘法口诀的作用这么大,我们可不能把它记错了噢。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进一步记好它,好不好?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课件显示下面的练习题)1. 对口令,并根据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四七( ) 三七( ) 六七( ) 二七( ) 七七( ) 一七(
11、)2. 看算式,说口诀,算答案。72577773643. 算一算,想一想。2+557+677+33+4 67+874+4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笔算乘、除法的错误率较高。探究其原因发现,学生单独背乘法口诀时很熟练,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常常遇到需要进位的现象。这样学生在笔算时多位数乘法时,每一步的运算实际上常常是一个乘加的两步运算,如果这样的计算正确率不高,就会造成计算正确的可能性更低。所以在这里设计的乘加计算题,目标在于想让学生看到乘加的两步算式,脑子里呈现的是一步计算,也就是说让学生达到看到一个表内乘法的算式,脑子里出现的不再是一个算式,然后再计算得出答案,而直接就是它的答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
12、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呢?4.解决问题(1)出示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生兴趣盎然地大声读。(因学生在语文中刚学过这首诗)数学老师为什么要教一首诗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最后一句有一个“二”字。是吗,这是一个表面上的数学问题。再认真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一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几个字?28个。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一行7个字,四行就有4个7,所以我们用4乘7算出来有28个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样的诗有很多噢,下去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好不好。(2)出示一幅七巧板。这是什么?拼图。反思:课前没有预料到学生不认识七巧板,
13、当然,他们对七巧板有七块就不会太了解。所以在这里需要介绍这种智力玩具,这样就占用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四幅七巧板一共有几块?28块。怎样列式呢?4728(块)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练习中要注意变式,所以在课堂探究与解决问题时,多次练习了“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虽然这是一个学生的易错点,但对同样容易出错的“六七四十二”却明显练习不足,并且课堂上学生在背诵和运用口诀时有几次都在这一句上卡壳,但没能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教师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一是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二是不注重课堂的生成,还不能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认识不够。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猜一猜下一节我们将要学习什么知识?8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就一起等待下一节课的学习吧。下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