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90.42KB ,
资源ID:177669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669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Word文档格式.docx

1、近似圆形的椭圆3. 周期: 1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4. 速度:近日点( 1 月初)快,远日点( 7月初)慢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 的成因。 P161. 昼夜交替原因: 地球自转2. 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 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 P18是指东八区区时, 120E 的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1. 东早西迟2. 经度每相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3.东西 12区,时间相同, 日期相差一天, 注意跨越日界线 (180 经线)日期变化知道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

2、的夹角,目前为2326昼夜长短的 变化规律 P18运用 太阳 光照 图说 明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规 律 P19 图 1.23(P18 最后一段文字)春分日到秋分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 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其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 12 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P21 第一段文字)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 及其

3、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递减,南北 半球太阳辐射相当理解四季的成因及五带的划分。 P20知道地球内部圈层名 称及其分界面。 P21赤道除外,全球各纬度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四 季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分为五带 : 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南温带、南寒带 自地表向内依次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理解图 1.261 岩浆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

4、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区分三大类岩石。 P722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 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特点有 层理构造、化石 ,如石灰3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 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新岩石,具有 片理 构造 ,如大理岩2自 然地 理环 境中 的物 质运 动和 能量 交换绘制三大类岩石及其 与岩浆间相互转化的 示意图。 P72图 4.8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 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 式。 P69-711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方 式:地壳运动(主要形式) 、岩浆活

5、动、变质作用2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结合实例分析褶皱、 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 的关系。 P73-74褶皱 有两种形态:岩层向上拱起的是 背斜 ,呈山岭,但背斜顶部 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岩层向下弯曲的是 向斜, 呈山谷状, 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断层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结合实例分析流水、 风等外力作用及其形 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P70-7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 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 影响。 P28运用示意图描述

6、大气热力环流过程。 P30河谷 :流水侵蚀(溯源侵蚀、下蚀、测蚀)形成侵蚀地貌 冲积平原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组成。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 风力堆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1 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它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 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 式传递给大气,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3 大气逆辐射: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7、图 2.3说出全球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P34-35 、 39三圈环流 P34图 2.10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P35图 2.11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2 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3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 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理解季风气候的成 因、特征和分布。 P381 东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征:夏季(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分布:亚欧大陆东部、日本等2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

8、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特征:夏季(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季风)干燥,分 布:主要在南亚地区在简易天气图上识别 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 统。 P41-4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天 气系统的天气特点。 P 41-431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2、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 气团移动的锋 3 准静止锋: 冷暖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4 气旋(低压) :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上升 运动5 反气旋(高压)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上,气流作 下沉运动 过境时,降温、大风、雨雪;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 升高,天气转晴2 暖锋: 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

9、过境后,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 图上,识别水循环的 基本过程和主要环 节。 P55 图 3.33 气旋 (低压)多阴雨天气4 反气旋 (高压)多晴朗天气主要环节 :A 蒸发、 B 水气输送、 C 降水、D 地表径流、 E 下渗、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 P561 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2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 联系了四大圈层,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 之一。3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 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P57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 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 南逆)和以 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

10、只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流 动)北印度洋上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3自 然地 理环 境的 整体 性和 差异 性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 用。 P85现今地球大气的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陆地上的化 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有些沉积岩是在 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陆地生物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 的形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 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87-8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 (地貌、 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 一整体的特性。表现: 自然

11、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要素 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知道陆地自然带。 P91P96 图 5.6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 带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 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 其主要影响因素。 P92受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 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 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说明中纬度地区由沿 海到内陆的陆地地域 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 响因素。受 海陆分布 的

12、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 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水分 变化为基础的。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和主要影响因 素。 P93随着 海拔 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 水热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 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垂 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 纬度 、高度 密切相关。4自 然环 境对 人类 活动 的影 响结合山区、河谷、平 原等地聚落、交通线 的分布特点,说明地 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P80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青 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或分

13、 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冲积平原: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形成沿河或沿海聚落。根据有关材料分析全 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 动的可能影响。 P48-49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海拔地区影响农业的生产活动影响全球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结合资料,以某种自 然资源为例,说明在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 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重要意义。了解台风的成因、分 布、多发季节和危害。 P44成因:洋面上温度超过 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 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 源不断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 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

14、,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 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 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台风。分布: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其它地区如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 东海岸、印度洋上称为飓风。季节:夏秋季节 危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不利: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危害有利:带来丰富降水,缓解长江流域伏旱时节的旱情,消暑。地理 21人 口与 城市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 口增长的特点。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少; 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之后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二战后人口是迅猛增

15、长,人口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 式的特征。原始型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 式的地区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和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 转变中国 目前已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了解人口迁移的含 义。人口迁移 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 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之分。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 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主

16、要因素) 、交通和通信、文化 教育、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个人动机和需求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 响。对迁出地 :缓解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流出 对迁入地: 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 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交通拥 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的问题。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 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 :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 适宜的人口数量。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 量大小的制约因素。

17、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 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关系。运用地图识别城市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 功能分区。城市用地 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结合实例,归纳城市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 功能分区的分布特 点。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呈点状 或条状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低级住宅区往往分 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18、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比如随距市中心距离越来越远,依次分 布商业区 、住宅区、工业区;此外,有的可能受收入、种族宗 教、建筑设计和行政等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例如: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 功能分异。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 心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原有工业用地变为商业 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了解城市的等级划 分。小城市 20 万人口以下、 中等城市 20 万50 万人口、 大城市 50 万 100 万人口、 特大城市 10

19、0 万人口以上 (指的是非农业人口)结合实例说明不同规 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 异。小城市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 提供 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省会城市 的服务范围一 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而 北京、上海 这样的特大城市服务 范围可扩展至全国。了解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 的过程和主要特点。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 s”形曲线。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 较慢。 加速阶段 :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在 这一阶段出现郊区城

20、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最高, 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此期间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或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早、但 1950 年以后,发展速度趋缓;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发展速度快结合实例,分析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等的影 响。城市化影响水循环、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改变;城 市化将使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 等有害物质增多,加剧城市大气污染;同时还造成耕地减少、土 地质量下降2生 产活 动与 地域 联系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 因素。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 素包括市场、劳动力、

21、交通、政策、机械等理解农业区位的选 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地 域的形成过程。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 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 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 土地的结果。分析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大牧 场放牧业、乳畜业的 特点及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水田农业形成 条件 : 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劳动力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商品谷物农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 平高

22、商品谷物农业形成条件: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等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的形成条件 :气候温暖、草类茂 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乳畜业特点: 大多近邻消费市场,在大城市的周围; 乳畜业形 成因素 :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 因素。主要有土地、水源、市场、原料、交通运输、动力、政策、劳 动力、科技等因素理解工业区位的选 择。工业区位选择受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工业区位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近年来,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

23、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 素。此外,政策、乡土情感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 择。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形成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 矿产区、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 大 批廉价劳动力、 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发达的 银行信贷体系、政府搭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 运输方便、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美国硅谷形成条件 :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 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说明主要交通运输方 式的特点。铁路运输 :当

24、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量大、速度快、运 费较低但修筑铁路造价高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但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 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输货物运量大、 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但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 大结合实例,合理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结合实例,分析聚落 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 布局影响因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主要交通线变化,聚落空 间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株洲,主要是

25、沿主要铁路线发展起 来商业网点布局也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如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 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结合实例,分析交通 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 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 商业网点布局的影 响。例如,浙江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 而变化。而扬州则随着运河的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发展缓慢。 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 经之路,商业繁荣。后来,公路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退 化为单纯的居民点3人 类与 地理 环境 的协 调发 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 演变过程。1 采集渔猎时期 :崇拜依赖自然 ;2 农业文明时期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天命观

26、和 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3 工业文明时期 :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 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问题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原则。1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人类与其他生物种 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 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3 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

27、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需 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 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 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业经济结构调 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 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生态农业 。地理 3测 试 内 容 具体内容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按了解区域的含义。 P2 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结合区域实例, 分析 1. 劳动力因

28、素向廉价劳动力地区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 2.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向内部交易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结合区域实例, 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产 生的原因。 P82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1.资源的存在依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在区域间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各区域对自然资源需求及区域所赋 予的自然资源不匹配举例说明资源的跨 区域调配对调入区 和调出区的影响。 P85-86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1)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 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 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 增加就业机会 (3) 拉动相关 产业发展 (4) 沿线农村地区推广天然气,减少农牧民对薪柴 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环境压力2. 对东部地区影响(1)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优化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 构; (2)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 (3) 有利于东部地区经 济、技术等优势发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 促进东部地区 管网等基础建设3.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西气东输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 技术优 势结合,有利于东、西部协调发展2区 域可 持续 发展结合区域实例, 分析 荒漠化、 水土流失的 成因及危害。荒漠化原因1. 人为因素( 决定性因素 ):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