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设计(二)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
2、”)(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
3、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
4、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教师提示(1)正音论语(ln) 说(yu):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愠(yn):
5、生气,发怒。 三省(xng)吾身:察看,检查。 传(chu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i):有害。 弘(hng)毅:强毅。 凋(dio):凋谢。 矣(y):语气词。(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教师提示字词释义:(1)“学而”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
6、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2)“吾日”章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3)“温故”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4)“士不”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5)“知之”章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6)“其恕”章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7、。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1学生试
8、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问题研
9、讨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
10、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
11、谈谈该怎样看待。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五、课堂小结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
12、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六、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1)学而时习之( ) (2)人
13、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1)温故知新( )_(2)见贤思齐( )_(3)任重道远( )_(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5)学而不思则罔( )_(6)思而不学则殆( )_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
14、(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4)子曰:“_,不亦说乎?_,不亦乐乎?_,不亦君子乎?” (学而)(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仁以为己任,_?死而后已,_?” (泰伯)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子谓韶:“尽
15、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参考答案:1B 2(1)A (2)B (3)B (4)A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4(1)B (2)D5(1)
16、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6(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七、布置作业(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
17、表敬意)。壹似,很像。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3)然( )(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A顺接 B转接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翻译这句话。1(1)经过 (2)妇人的哭声 (3)是的 (4)从前 (5)离开 (6)这件事2zh 3A 4孔子 5儿子6被老虎
18、吃掉。 7妇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板书设计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活动与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3开放探究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50字左右)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
19、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据何文以知之?“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可探究:(1)敢于怀疑。(2)不迷信,不盲从。(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实的精神,默默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
20、学习而不满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
21、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为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二、课文赏析“学而”章赏析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指“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自言“学”,司马迁谓之“修”。檀弓注:“修,治也。”即研究(如今之谓“治学”)。说文:“习,数飞也。”即鸟儿不断地练飞,这是“习”之本义,此处亦应按本义解,有“演练”之意。儒家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22、是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这当然要学,但更强调的是操作(演练)。故“学而时习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经,制定礼乐。孔子只言“学而时习之,一则自谦,二则示“述而不作”之意。这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业,是对中华文化的不朽贡献。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的,矻矻一已,乐此不疲,故曰“不亦说乎”。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朋的本义是学生、弟子。司马迁描绘了孔子办学的盛况,孔子则自言其欣悦心境。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私人讲学之先河,通过其成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丰富、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这是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伟业。“不亦乐乎”
23、表现了这位无愧于“万世师表”称谓的大师的崇高的敬业精神。末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此前孔子已经遭受过一次大挫折齐景公欲用孔子而为晏婴所阻。陆宗达把“知”释为“荐举作官”。“知”还有“知遇,优遇”这一义项,与之相关,可为佐证。论语中“知”多有此用法。如“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先进”篇记弟子侍坐孔子与之言志:“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也常有牢骚,这是孔子的真实处,亦即鲁迅先生说的孔子的“可爱”处。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现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也是其真实处、可爱处。弟
24、子们认为老师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师,为万世法,值得大书特书,置于篇首。总之,三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一种精神。而语录体在这里又产生了美学效应。不由他人礼赞,而听“夫子自道”,使读者后学“想见其为人”;三个“不亦乎”的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使人如闻其声;短短三句话,创造了一种欣悦洒脱的氛围,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编纂论语的孔门后学以此为先师作全景式的传神写照,置于这部经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颇具匠心、妥帖之极的。三、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活动成果展示1聚焦古典诗词名句广告当今,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打开电视、收音机,翻开
25、报纸,或者走上街头,步入商场,都会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广告。广告语言更是以各种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广告中,古典诗词名句广告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贝余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已成为“白云边”酒的最佳广告词,“吹尽狂沙始得金”则赋予红金龙香烟以独特的魅力。这种古典诗词名句广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广告语言中独具特色的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古典诗词名句既包括传统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也包括今人仿照古典诗词而写的一些旧体诗。一般说来,广告中引用或仿造古典诗词名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直接引用,一语双关。这种广告语从表面上看是直接引用诗词的原句,而且诗句的意思没什
26、么变化。但实际上,这些广告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借这些名句来宣传其中包含的商品或品牌的名称。比如: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电视)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钢花高脚玻璃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这种直接引用原诗句的广告,或者是诗句中包含有商标的名称,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或者是与商品性能有关。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诗的完整性,同时又赋予诗句以新意,其中蕴涵的商品或品牌名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更换嫁接,强调主题。这种方式是把古典诗词名句加以改造,有的是更换其中的部分字词,有的是在原诗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句,目的是为了强调商品名称。如:恨不相逢未“驾”时(台湾自动变速车)人间重晚晴,共享老来福(老来福口服液)例巧妙地将唐代张籍节妇吟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取后一句,将其中的“嫁”改为同音的“驾”,诗的意思,也从原来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伤情绪一下转为对变速车的喜爱之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方法突破了古诗原文的局限,在借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