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5.10KB ,
资源ID:171121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1121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修炼中对气和精的操作与调剂得依托心。心又成心、神等具体表现形式。张伯端以为,内丹修炼要处置好心、意、精、气、神这五者的关系。他以为正确的关系是:“心为君,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意为媒。”依照陈抟无极图所示,无极是心,阳动阴静是神,以土来攒簇五行是意。换言之,肃然不动是心,感而遂通是神。“意生于心”,“心者,神之舍”,心是意、神的物质依托。“意生于神,为神之用”,意是神的功能发挥的表现形式。若是说心是大脑,脑的性能是神,脑的思维确实是意。用意操纵三者配合,能够起到中介的作用,因此称为“媒”,又叫做“意土”、“黄婆”。 依照丹法理论,火为神的代号,因木生火,因此以木代指元神,以火代指後天神;水为

2、精的指号,因金生水,因此以金代元精,以水代後天精。金水为一家,木火为一家,土为一家。这确实是所谓“三家相见结婴儿”的“三家”的意思。只是,若是兼顾物质基础和修炼运用而言,心、意、精、气、神这五者的关系可简腹地归纳为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依为用:“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6精气神三者之间,由于精是基础性的物质实体,其活力不是很强,因此,相对而言,气与神在内丹修炼中的作用更大一些。就气与神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以气为体,以神为用,这就凸显了神的重要性。正是在那个意义上,张伯端有神统帅精、气的主张:“神者,精气之主”,“金丹之道始终以神用精

3、气者也。”7但张伯端的精、气、神并非一样意义上而言的,他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泆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8“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那么元精产”9。把精、气、神说明为元精、元气、元神,这在道教思想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元精”、“元气”这两个概念在汉代就显现了,但“元神”那么是南北朝刘宋时才显现的。元气即炁,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的那么用气字。先天为炁,後天为气,先天炁至清至纯,是後天气的本源。但把元精、元气、元神三个概念联系起来运用,张伯端确实是第一人。这一点的意义还在于,此前以精、气、神三合为一凝结成丹在理论分

4、析中存在困难,因为精往往被看成具有生殖作用的精液,气往往被看成呼吸之气,它们如何与神结合,这在理论上很难给出说明,在实践中也难以证明。把精、气说明为元精、元气,把它们非实体化了,与神的结合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由此不难说明先天的精、气与後天的精气的关系。先天之精处于潜藏于机体深处,寓于元气当中,氲氤而无形,假设受外感因後天念虑而动,就转变成凡精,存在于後天气当中。第二,先天观念与内丹术相结合,对后世道教阻碍深远,表此刻四个方面:一是修炼的目标被设定为“先天元阳”,内丹学可从先天一气而寻绎修道、体道的依据,论证内丹修炼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二是奠定了尔后内丹学内向追溯本源的思维特点。这一特点使得

5、内丹修炼与哲学本源论、本体论吻合一致,逆反先天,反本还源成为内丹的核心理念,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水平。三是这一思想被贯穿于丹法流程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关修为步骤事实上是从有为到无为,先渐法后顿法,从后天到先天。四是定下了尔后内丹学进展的大势,即由重命向重性转化,进而实现本源论、本体论、心性论与功夫境遇论的融合。二、性命理论从道教的历史进展来看,神、气这一对范围是从炼形炼气的修炼术向修心养性之术转变的进程中,在修炼的重点从身外向身内转变的过渡时期显现的,实体的意味毕竟比较浓厚,无益于与形而上的哲理探讨结合起来,制约了理论水平的升华。因此,唐朝道教理论家们引入了传统文化

6、中本有的性、命这两个范围,对它们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唐末五代时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修炼实践中,提出了性命双修的主张。张伯端继承钟吕的性命双修思想,并结合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对它作了进展。张伯端对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那么其因此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那么其因此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反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那么天地之性存焉。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以后,如云掩月。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

7、性那么无有。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寓物而生情焉。今那么缓缓划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原见,而后能够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反之,那么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以气质之性而用之,那么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那么气乃先天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那么日用常行,无非气质。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熟练,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10“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那么天地之性存焉”这句话张载也一字不差地说过,由于张伯端对“天

8、地之性”(或称“本元之性”)和“气质之性”彼此关系的论述尽管多,但不如张载讲得那么深刻,因此必然是张载受了张伯端的阻碍。在那么,张伯端的思想属于钟吕金丹派,作为该派核心高作的灵宝毕法匹配阴阳第一中已经有“气质”一词11,尽管它不是就人性而言的,但也足以说明张伯端“气质之性”的说法确有道教的渊源而且早于张载数十乃至上百年。其实,“天地之性”第一见于左传昭公25年载子大叔语:“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上古有之。”后来,孝经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矣。”12班固的白虎通说:“五行因此相害者,天地之性。”13显然,这几那么“天地之性”之说并非在人性论的意义上言说。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是天

9、地之性含有人性意义的萌芽。深受道家思想阻碍的王充在论衡中以为,天地之性就物性而言是“自然之道”,就人性而言是至善的14。太平经提及了天地之性15,但没有气质之性的说法。庄子用气来讲明人和万物的产生,这后来成为道家的共识。韩非子解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禀的概念:“死动气禀焉。”被道教网罗入神仙榜中的玄学家稽康在答难养生论中,已经谈到了性的两种表现形式,他说:“性动者,遇物而当,足那么无余;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那个地址的“性”,是指没有经历后天的积习或智识等增损的先天本性,也确实是天地之性。与之对应,受后天积习或智识熏染的性,确实是气质之性。只只是玄学家专注于探讨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对此的探

10、讨没有深切下去。南北朝时的洞神监乾经说:“人一辈子于阴阳,擅长元气,未必尽备。感五常之性,得之者,十未有一也。感其火者明,感其金者刚,感其水者清,感其木者王,感其土者仁,不感者亡。故天地五行,五五二十五行”16。这种理论以为,人是由气生化出来的,性是凝聚于人形体中的“质”。无形体之前,性是完满的、善的;有形体以后,性是有所欠缺的、恶的。这是南北朝以后道教的一样熟悉。吴筠说:“形气为性之府,形气败那么性无所存”17。道体论以为,鱼是水变的,但鱼有生死,水却无生死。也确实是说,禀水而生的东西并非保留水的性质。谭峭的化书神道说得更明确:“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形不明。”形是气的凝聚,从那个

11、地址再走一步,确实是“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这终于由北宋初张伯端提出来了。张伯端的上述论述,实是对道教的人性论思想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结果,并非他得之于张载,而是张载得之于他。这是惯于自欺欺人的理学家也羞羞答答地承认的。对气质之性的渊源,朱熹说过:“韩退之说性,只将仁义礼智来讲,即是识见高处。但所论却少了一气字。惟周子太极图却有气质底意思。程子之论,又自太极图中见出来也。”18“须兼性与气说方尽。此论盖自濂溪太极阴阳五行有不齐处,二程因其说推出气质之性来。使程子生于周子之前,未必能发明到此。”19也确实是说,周敦颐的观点中也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影子。如此看来,朱熹所说的“气质之性”“近世被

12、濂溪拈掇出来,而横渠二程始有气质之性之说”20是不正确的。周敦颐在太极图易说中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形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这说明,在人性论上,周敦颐是从天地和人的二分来考察人性。他事实上也主张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圣人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相吻合,君子的气质之性较小人的好,故修之为吉;小人的气质之性差,故修之那么凶。但周敦颐的这一思想,就来源于张伯端21。张伯端以为,人的精神有两种,一是元神,一是欲神。元神是先天存在的一点灵光,

13、是先天之性。欲神,是气禀之性,即气质之性。父母构我形体时,我具有了气质之性;将要诞生时,先天之性才进入我的躯体。由于父母是因为情欲而生了我,因这人在接物时,老是由于气质之性而产生情欲。一般的老百姓,是气质之性胜过本元的先天之性。气质之性随着人的发育而增加。如慢慢铲除气质之性,可使本源之性显现,“气质尽而本元始见”,复归元性。复归元性,元气就产生,“元气生那么元精产”,这是事物彼此感应之理。元性确实是元神,元神、元精、元气合而为一确实是金丹。炼丹归根结底确实是克服气质之性,复归先天的元性。道家、道教道不离气、道气相即的思想运用到人性上,必然得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道家、道教要得道、羽化,必

14、需承认人之性得之于道而本真,但现实的人性生之于气,充满了情欲,妨碍得道,为此得节情乃至灭情,这在理论上必然主张性的二分,张伯端的说法确实是这种逻辑必然性的表现。依照悟真篇、青华秘文,张伯端以为,性包括这几层涵义:其一,性是神全以后的状态:“神者,性之别名也。”这点明了神与性是同一类事物。尽管是同类,但二者仍是有区别的。“神为性之基”,神是性的基础,神满是性显现的前提。“心静那么神全,神全那么性现”。在那个意义上,性事实上是人的精神意识的调控能力。其二,性是先天元神,实为先天之性。当把神明白得为元神,把性明白得为元性,即先天之性时,神与性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在那个意义上,张伯端说:“神者,元性也”

15、;“元神者,先天之性也”22。其三,性是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形而下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人的理性思维的表现,代表了修道者所达到的功夫和心理的稳固状态。通过明心见性,能够上达“无生至真之妙道”、“无为妙觉之道”或“达本明性之道”。心是与性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有几个方面。其一,心是理的凝聚体或承载者:“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意是,命在意是。”其二,心是道之体,是得道的枢纽。“欲体夫至道,莫假设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23理是道在形而下的事物中的具体表现和向上通往道的阶梯。心系万理,本心与道那么完全同一。本心畅明也确实是得道。其三,心是性的载体。“心者,神之舍也

16、。”神与性为同类,均以心为载体。性藏于心,性由心而表现出来:“盖心者,君之位也。”“有为”的对象是一般人的“日用之心”、“人心”。“无为”的对象是修道者的“金丹之心”24,即“本心”、“道心”。心的本体是无为、不动的,动那么叫做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与无为之动相应的性是元神之性,与有为之动相应的性是欲念之性。以金丹之心修炼,才能使“本性”,即“元神之性”朗现,才会得道。命是精、气等与躯体直接相关的形质。张伯端说:“精气神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25命是与神、性与生俱来的,不可分离。修炼中,性命必需双修,不可舍弃其中任何一方。张伯端明确反对只修命不修性的做法。他嘲笑那种离

17、高兴而认精气为铅贡的作法是“认他物为己物,呼别姓为新儿”26,明确反对只修金丹的做法:“此恐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那么运心不谱,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27在他眼里,金丹只是命功,性功得从心地上下功夫:“心者,万化枢纽,必需忘之而始觅之,但于忘中生一觅意,即真心也。恍忽当中始见真心,真心既见,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内照,庶百窍备陈,元精吐华。要在意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到这境遇,并真心忘而弃之。”28这一点在钟、吕内丹功法中没有,恰好是陈抟的“复归无极”所强调的。命功与性功各自修炼的内容不同,修炼的指导原那么也不同。“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18、但见无为为妙道,不知有为作根基。”道教从来强调无为,晚唐以来的内丹学派那么多谈有为,这就碰到了如何处置无为和有为的关系的问题。张伯端依照内丹修炼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依照他的观点,在命功时期是有为,在性功时期才是无为。或说,要以有为为无为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命功修炼耗时长,生效慢,因此张伯锻更强调踊跃有为。他在悟真篇自序中说:“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骨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张伯端以为,在修炼的任一时期,性与命都不能截然分开:“先就有形当中寻无形当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当中寻有形当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尤其是要把修心炼性贯穿到整个炼丹进程中,即

19、把“外静内澄,一念归中,万缘放下”的“凝神定息丹法”“始终用之”29。质言之,性命必需双修。但强调性命双修并非等于不时刻刻都把二者一样看待,必需区分具体情形。一样而言,在修炼的初期,应该以命功为主,为后面的修炼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慢慢转向以性功为主。他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假设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他用“有作”、“实腹”代指命功,用“虚心”、“无为”代指性功,先命后性,以术证道。对此,他在青华秘文蟾光论中说得更详细:“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之谓也。”之因此要“先命后性”是因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30命是性的载体,“先性固难,先

20、命那么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远,有路耳。先性那么如水中捉月,然及其成功一也。”31张伯端以为,先修性功何尝不行,但容易落空而收不到实效。这也是他的思想与禅宗有渊源关系却又不同于禅宗的表现之一。他针对受禅宗阻碍的人容易忽略修命的偏向强调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必需进行“有作”的命功修炼,补炼元精,打好基础后,才能进行“无为”的性功修炼,“以命取性”。就性功和命功修炼二者的作用来看,张伯端加倍看重性功。这是因为:其一,心性修炼是修道的更高层次。悟真篇说:“丹是色身至宝,炼成转变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只有通过修性才能进一步还虚得道。其二,

21、作为修炼的下手功夫的止念入静,既是命功修炼的入手功夫,也是性功的修心之本。青华秘文下手功夫说,静坐修炼要先行“抑息之道”,“抑息万万不可动心”。心动以后就会去追赶气息而扰乱修炼。只有心静无事,才能做到心息相依,神凝息定,心、神融于精气当中,耳、目之形与心两相忘,元性彰露而元气产生。其三,心性功夫直接阻碍着火候的把握。内丹修炼的火候把握是以神为体,以意为用,这要求修炼者有很强的心性调控能力。“要假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依时采取定浮沉,进火仍防危甚。”青华秘文也说:“金丹之道,始然以神而用精气也。故曰神为重。”其四,心性中的道德修养是排除魔障,保证修炼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大道修之有易难,也知由

22、我也由天。假设非积行于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由天”指先天的条件和外在的机缘。“由我”指个人的主观状况和修炼上的尽力。“德性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妥帖地处置好内外物我方方面面的关系,确实是修道羽化的重要条件。其五,心性修炼对巩固修道的功效有直接的意义。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说,人们都因为妄情而执着于自己的生命,这就不可幸免地会遭遇祸害,若是不执着于一己之身,祸害又从何有呢?可是,“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事实上,仅仅修金丹是不够的,还

23、要把对生死的执著破除,才能真正得“无为妙觉之道”。从性功的上述重要性动身,张伯端强调,在整个修炼进程中,必需以本源真觉之性为统帅,通过明心见性来体认形而上之道。道既作为性理存在于修炼进程中并指导修炼的进行,也作为修炼的目标指引着修炼的方向。到最後的时期,金丹与道合二为一,金丹确实是道。张伯端的悟真篇在道教历史上享有高贵的地位,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垂世立教,可与周易参同契并传不朽”32,仅次于“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张伯端的性命理论,对后世道教阻碍深远。张伯端以后,他的再传门生白玉蟾进展了他的性命理论。全真道北宗的性命理论一样受到张伯端的思想阻碍。到了元朝,李道纯把南北二宗的思想作了综合,对

24、明清时期的性命理论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总的说来,后世道教的性命理论,都没有超出张伯端奠定的框架。注释:一、 对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是张伯端所作仍是出于后人伪托,学术界尚存疑议而无定论。那个地址仍然坚持传统的观点,确信为张伯端所作。二、 悟真篇中。3、 道藏第20册第278页。4、 悟真篇中。五、 悟真篇中。六、 青华秘文。7、 同上。八、 金丹四百字序。九、 青华秘文。10、 青华秘文神为主论。1一、 “天得乾道而积气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因此天地长久

25、。”轻清之气以成天,重浊之气以成质(地),气质相交那么道运而长久。1二、 汉书董仲舒传也引用了这句话。13、 五行。14、 参见:论衡中的龙虚、本性、论死、订鬼等篇。1五、 名为神诀书瑞议训诀。1六、 无上密要卷5“人品”引洞神监乾经,道藏要籍选刊第十册,第16页。17、 神仙可学论。1八、 朱子语类卷137。1九、 朱子语类卷59。20、 同上。2一、 参见拙文:周敦颐太极图与张伯端的关系,中华道学1998年第1期。2二、 青华秘文。23、 悟真篇后序。24、 青华秘文。2五、 金丹四百字2六、 悟真篇序。27、 悟真篇恰遗禅宗歌颂诗曲杂言。2八、 青华秘文。2九、悟真篇提要七条。 30、 悟真篇自序。3一、 同上。3二、 悟真篇注疏原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