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也 “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 ,“无形中的 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这里说的就是心理上的 “窗子”,结合全文来看, 这心理上的 “窗 子”就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6转“我”为“你” ,“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解析】题目要求回答“我” “你”两个人称交替使用蕴含的作者的态度,就要分析使 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 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 “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 “我”以一个局外人的 身份来描写。 从这个角度看, 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 当“我”和“你”
2、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 “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7D 【解析】“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8AE 【解析】 B 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的意识”属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 C 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 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 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 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 D 项,“制定了完善的 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 选
3、项变“未然”为“已然” 。9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 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这个问题, 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 从材料一所列图表可以看出, 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 但清楚了解并坚持分类 存放、投送垃圾的人却不多,由此可知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让他们养成习惯; 从材料二第一段中 “有人说” 的话语及第三段中的 “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惩罚和 奖励的政策措施”可知,政府也要负起责任。10 A【解析】解答
4、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 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 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 如“不肯 云”与“不肯云” ,“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 “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 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 B 、C 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 ,“憙”即“赵憙” ,从意思上来看, 赵憙是赵氏的孤孙, “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 D 项。11B【解析】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 识解读不准确之处。 B 项,“然后再作考察, 进行犯罪事实的取
5、证工作” 错,这是对“考”12 C【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发现不 对应的地方。 C 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 置颍川、陈留” ,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13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 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 然后通读, 看句意是否通顺。 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 (1)中的“奉(奉行) ”“枉(违犯) ”“欲(要求)”等, (2)中的“蝗(出现蝗灾)
6、 ”“有年(丰收) ”“歌(歌颂) ”等。【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 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 了,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 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 他们离开了。他看着仇人们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就远远地躲开。 ”更始帝即位,舞阴 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 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 李氏不肯投降, 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 以信义闻名, 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 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
7、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 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田朝后被任命为中 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几次写信严厉斥责他, 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 皇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 皇帝搜查到赵憙写 给邓奉的书信, 于是惊讶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 ”后来被封为怀令。 大户人家 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 强横而狡猾,百姓害怕他。赵憙刚到任, 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 人的事没有被揭发, 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 他的两个孙子自杀。 京城 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 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 皇上亲自去
8、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 “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 县令赵憙想杀他, 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 律令是不可违犯的, 再说说其他要求。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 盗贼, 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 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 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 ”皇帝听从了他 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 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
9、、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 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 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14 BD【解析】 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D 项,“要展示出谦 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 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 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 希望他平安归来。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 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诗歌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
10、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 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 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 “凌风雪” 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 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 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 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 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 而且以 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
11、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 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 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 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实乃苏诗中抒写 爱国情怀之佳作。16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解析】 (1)根据“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 “大年”“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等关键信息,可得出答案。 (2) 根据“借指自己的陋室” “仰慕前贤”等关键信息,可得 出答案。另外,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 (1)中的“匹”, (2)中的“庐”“蜀”等。17 A【解析】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妙。语境强调大自然
12、 的美景,用于此处对象错误。望尘莫及:远远望见前面人马带起的尘土, 觉得自己赶 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赶不上。 比较的事物需是同类,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博学审问: 广泛地学习, 详细地询问, 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用于此处正确。 充耳不闻: 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形容对某些事漠不关心。用于此处正确。 左支右绌:原 指射箭时左手撑弓, 右手拉弦的姿势,后转指应付了左面,右面又感到不够,比喻财力 或能力不足, 穷于应付。 温文尔雅: 举止文雅, 态度温和。 一般指人。 用于此处对象错误。18C【解析】 A 项,偷换主语,可在“是建院 90 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前加“今年” 。 B
13、 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中的 “使得”删去。 D 项,搭配不当, “录取了”与“两个名额”不搭配。19 B【解析】 A 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 B 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C 项,“寒舍”,谦辞,对人称 自己的家。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 D 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 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20示例:想变成什么颜色 事实并非如此 是需要外在条件的【解析】语段的话题是“变色龙变颜色” ,传统观点认为,变色是动物的主观愿望,科 学证明, 变色需要有外在条件。 处,是人们的错误
14、的看法, 即变色龙变色不需要条件, 根据下文“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可知,应填“想变成什么颜色”之类的内容。处, “其实”引出转折的内容,根据下文对上文“根深蒂固的看法”的否定,可填“事实并 非如此”之类的内容。处,对下文“温度” “光线”进行总结,可填“是需要外在条 件的”之类的内容。21示例: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解析】 题干要求指出文段推断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 要特 别注意一些条件或结论过于绝对、武断的推断,如“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 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中的“严重” ,用词程度太深;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
15、带来我市的经 济腾飞”错, “经济腾飞”需要很多条件,不是简单改名就能实现的,原文推理的条件 不充足。22【材料解读】本题属于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六则名句中选取两三个语句来 确定立意, 写作空间更大,更易激发考生的个性思维。分析材料, 我们需要分别确定六 则名句的含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人要靠自己,培养自强不息的 精神品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的是深切的思乡之情。“何须浅碧深 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写的是桂花,即使没有鲜艳的颜色(外在) ,桂花仍是花中最美的, 因为桂花色淡香浓,以内在美取胜,所以可理解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也可 以解读为从容和自信。 说
16、的是接受的光照越微小视野就会越狭隘, 接受的光照越高远 视野就会越开阔, 由此可以理解为越能广泛接受教诲或听取意见, 眼界就越开阔, 也可 以理解为“开眼看世界” ,要有开放意识。强调人要敢于正视现状(不足) 。强调个 人的自信和担当意识。据此,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关键词: 自强进取; 思乡; 内在美, 从容,自信; 听取意见,开放意识;正视自我;自信,担当。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 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比如,选,可写自信;选,可写人生当自信自强; 选,可写心系故乡,志在远方;选,可写既要有超凡的自信,又需广泛听取他 人意见; 选, 可写青年人既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豪情, 也要有正视自我
17、的勇气; 选,可写奋发图强,开放进取。【作文立意】具体写作时,可参考以下立意角度: (1) 自信与担当; (2) 人生当自信自强; (3)心系故乡,志在远方; (4) 既要有超凡的自信,又需广泛听取他人意见; (5)青年人既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豪情,也要有正视自我的勇气; (6) 自强奋发,开放进取。【佳作展台】心系故乡,志在远方英国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曾以“我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写出了人性的复杂: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赍志离家,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志在远方,风雨兼程;白露 湿衣,他乡一轮明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内心充盈的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我心系故乡,却志在远方
18、,两者兼二为一,构成我人生的主旋律。远方有我一生不变的梦。海子说,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我说,我来人间一 趟,我要看看我生活的眼前之外的远方又是什么样的风景。 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固定在一 个逼仄的角落, 一生无虑却又平淡无奇, 我希望自己能一路看更多更美的风景, 遇到更好的 人,做更多的事。而想要做到这些,我只能靠自己。人言君子当自强,孟子也说, “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 。我向往远方,我渴望用我自己的力量“暴霜露,斩荆棘” ,以看到更远更美 的风景。故乡则是我一生不改的羁绊。 远离故乡的我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 我在这一头, 家乡在另一头,离家那条长长的路是连接我和故乡
19、的那根线。故乡也是我拼搏不竭的动力。 我的故乡就像是在落后的土窑里精心烧制出来的瓷器, 烧窑人已经尽了力, 瓷器却不够精美。 我们相信每一个离家闯荡的人哪怕在外有那么一点成就, 都意味着能够在家乡这个粗糙的瓷 第6页共7页器上留下一抹釉色,给家乡带来一丝美好。我心系故乡,才选择志在远方。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既心系故乡,又志在远方。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却叹道:真 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欣赏雨果“志在远方” 以苦为乐的自 强果敢,也喜欢林徽因在内心深处保留一方净土的宁静祥和。 于我而言,故乡,就是我在搏 击风雨心力交瘁之后心灵栖息的港湾。 我不会因一心追梦而忘却了故乡的美好, 也不会因贪 恋故乡的温暖而拒绝让自已经受磨砺。 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 彼此安然无恙, 共同挑 起我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子自强,追求远方之志,不正 是“有方”之游吗?猛虎与蔷薇,远方与故乡。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心系故乡,志在远方。此生当自强,追求远方之志;此生不忘乡,让故乡因我更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