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09KB ,
资源ID:169135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9135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老子》与道的哲学本体.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老子》与道的哲学本体.docx

1、老子与道的哲学本体老子与“道”的哲学本体 *导读: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老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究其深层原因,不仅是因为老子一书中包含了大量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想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老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究其深层原因,不仅是因为老子一书中包含了大量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想,还因为其文简而意深的叙述风格和玄妙而深奥的理论品质。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人们应怎样去深刻理解、完整把握老子的思想呢?近年来学术界对老子的文本新发现,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古代道家思想又提供了哪些全新的角度呢?*道的含义从老子中所反映出来的老子本人的世界观来看,老子明确地提出道作为宇宙的本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

2、根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明确而清晰地向世人宣称: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可见,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一切的根源。他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冲字,古训为盅。道就像个酒盅一样,因为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是不穷竭的这正像酒盅:因它是空的,所以才能用来盛酒;而它用来装酒的部分恰恰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空的那部分。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核心思想乃是主张贵道虚无(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他是真正地体会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意旨的。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子

3、自己所谈到的道产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这一段原文,根据淮南子天文训并参考想尔注应当解为:由道产生出一团混沌之炁,再由这一团混沌之炁进而产生出阴阳二炁;再由此阴阳二炁相合而形成天、地、人三宝;再由三宝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天下万物都是背负着阴、怀抱着阳。而阴阳两炁在宇宙中相互激荡生成的是新的和谐体。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一向惜墨如金的老子,为什么在此处论述道生成万物的过程中,要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提法,而不直接说道生万物?老子不过81章、4999个字而已!如果说,老子在这段表述中是大有深意存焉,这个深意究竟是

4、什么呢?难道真如一些学者说的那样,仅仅是文字游戏吗?我们虽然不能声称可以完整解读这段文字,但笔者认为有一个一直被其他学者忽略的说法,也许不无道理,那就是后世道教所创立的宇宙生成论。常清静经中记载: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被后世道教徒奉为至尊的三清是道的衍化,是道教宇宙观的人格化。道聚则成形,散则为元炁。*道的几个特点第一,道是无。它表现在很多个方面:首先是无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注释、研究老子学说的学者们意见和观点难以统一的关键所在。老子的道他自己就说了说不明白!只能靠全面通读、理解老子,自己去逐渐体会道

5、的精神。其次,道无为、无欲。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 )、道法自然 (第25章),到底老子的道的无为的品质是有为还是没有为,这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无为为表,有为为本;也有学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没有为,什么都不要去为。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有有关论述,也许可以启迪今天的人们怎么看待这种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这就自然而然地把无为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其意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2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所以说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一样。总之,无为而治才是最理想的。第二,道是柔弱

6、的。它的表现也有两个方面。首先,弱者,道之用(第40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这是老子描述道的本体的柔弱,他强调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后,他作了个形象的比喻:把道比喻为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78章)、上善若水(第8章)。老子通过对水的品格的观察,总结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而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其次,根据这种观察,进而扩展到对于人和自然的观察,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所以,他得出又一个重要结论: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面。第三,道是空虚

7、的。它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老子是一个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大师,他能从身边很多日常所用、为人所熟悉的事物里,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有给人以便利,而无才能发挥出作用。又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这就用最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道如何从空虚中来发挥它无处不在的作用。第四,道是宁静的。道的宁静体现在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23章)这里老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再次将自然

8、规律引入人世间。那么,宁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他说:静为躁君(第26章)、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老子里的原文,和笔者此处引文有点出入。仅举例王弼本,它的第45章原文是:燥胜寒,静胜热。此处根据蒋锡昌先生、严灵峰先生和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观点,改为静胜躁,寒胜热。第五,道支配一切鬼神。在老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即老子的鬼神观。如前述,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高于一切的,鬼神自然也要服从道的支配。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第60章)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并不直接否

9、定鬼神的存在;二、文本中既然直接提到鬼神不伤人,又紧跟着提出圣人不能伤人,笔者认为,老子很有可能是在暗示鬼神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和人本身有关。如果这种推测成立,则老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是独树一帜的,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中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究竟是否符合老子原旨原意,有待做进一步研究。*道的哲学品质一种学说,究竟能不能称之为一种哲学,主要看它是否形成了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还要考察它是否影响了同时代或后世的人们,使得这些受到这种哲学影响的人们确信这个学说揭示的规律,并力图按照这种规律来处理各种事物。我们说老子的道是中国古代相对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绝不是溢美之辞。我们首先再引几段

10、老子的原文,来体会一下老子揭示的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无有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相随,恒也(第2章)、反者,道之动(第40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老子通过几对构成矛盾的双方的事物,来解释他要我们掌握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到了这里,他总结出道的运动规律即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又通过解释祸福的关系,进而完成了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表述。我们知道,按辩证法的一般表述,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再看老子的以上表述,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

11、期,其思想是何等深邃和难得。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2章)也许是担心后人难以理解他的学说的精深和玄奥,他又展开了理论的翅膀,让我们的思维翱翔于对道的把握这个蓝天之上。在这两段论述中,西周史官的苦口婆心跃然纸上!通过以上对老子原文的引述,我们可以大致归纳老子哲学的一些特点。首先,在先秦思想家中甚至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深刻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的人。他敏锐地捕捉到,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相反相成的,同时,任

12、何事物都有一个矛盾的对立面,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而且还会相互转化。其次,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中,还是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的。那就是:在强调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相互转化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条件的因素。转化必须是有条件的。而老子的理论缺欠恰在于没有强调这个必要的条件。后来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这种不强调条件的转化并进一步发挥,最终形成了带有相对主义色彩的哲学品质。*老子文本的考古新发现和启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发现了郭店楚简,内容大致包括儒、道两大部分。道家部分中发现了至今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这个文本约有2000字、300句,其中有60句异于今本老子

13、。今本老子中有对儒家的直接批评,如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而在竹简本中原文是绝伪弃虑、绝智弃辩。竹简本中也没有后来对儒家的礼、尚贤等主张的否定。2009年,在北大图书馆接受捐赠的一批竹简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首推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三个老子古本,共有220余枚竹简,近5300字。笔者根据以上考古新发现和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老子一书的研究探讨,提出一个观点:至少在先秦时期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相反,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庄子天运篇中的记载,可知老子和孔子相见的事迹。而且根据儒家的部分经典,如礼记曾子问等,还可知二圣相见的次数绝不止一次

14、。孔子从老子那里得到许多教诲,受益匪浅。所以章太炎先生在诸子学略说中早就指出孔学本出于老。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向,就是儒道互补。从汉初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却以儒学之积极入世为旨归,要先德后刑以养生,就可以看出这就是儒家德政的道家版本;而从汉儒王充的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到宋儒朱熹的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切摄的理一分殊,再到明儒王夫之的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的发展观体系,也不难看出其中充斥着道的理论魂魄。而这一切,正如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所说:孔子思想的局限恰恰在于他的敬鬼神而远之。在儒家经典中,对于至高无上的上帝,都还没有人敢否定他,也没有人敢于贬低其至高无上的

15、地位,只不过是牢骚满腹地说上几句抱怨的话。而老子的哲学,其光辉和前无古人之处就在这里。即是说,天地不过是天空和大地,而道是万物之祖,上帝也不例外。*对于老子哲学的再评价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又常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面。而老子的思想独树一帜,他的哲学思想的特异之处正在于扩大了认识的领域,把人类思考的范畴,由人生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老子学说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出发,在论述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和柔弱不争的生存之道过程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思想,虽然其中尚存在一些小缺陷,然而在总体上开辟了人类认识领域的新角度,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让人们有了促

16、使事物向着有利的方面转化这个主动式的思维。现代已经有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引申出来,到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道教,乃是一个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过程。由于道家出于史官,从历史上的成败、兴衰、存亡、福祸汲取经验教训而提炼出来的理论,从战国末年韩非子撰写解老、喻老开始,历代注家蜂起。第一个将老子作宗教理解并予以阐发的是汉初的河上公,从这时起,老子即注定成为道教的经典了。诚如上述,老子一书中原本包括了大量的深奥难解的思想,而它反复阐述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玄之又玄的。这种本原论极容易为神仙家演化为超自然的力量。不管怎么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特色正在于老子的哲学观点,而道教的思想渊源则是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们应如何评价道的哲学属性?任继愈先生说得好:老子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水平还达不到黑格尔哲学那般高度抽象的程度,同样,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物质一般的概念,所以,研讨老子道论的哲学性质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无法破译老子五千文的每一个字的确切含义的时候,将这种讨论暂时搁置起来,也许是最好的办法。而且笔者进一步认为,在目前学术界也只有先搁置这样的争议,提倡认认真真地阅读、研讨老子文本,深入挖掘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才有裨于推动社会方方面面重视并争相阅读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