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86.09KB ,
资源ID:165524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552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文档格式.docx

1、变质岩是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 (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三类岩石对应具体的岩石种类是考试常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一定关注。特别是沉积岩转化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成 ,页岩变质成 ,花岗岩变质成 。3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四、典题剖析例1 (2005年江苏高考题)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 )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例2(2005年上海高考题)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例3(2007上海)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1.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2

2、.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3. 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例4(2009江苏)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B C D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 BC DI五、学后反思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不足、缺憾)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3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3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6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背斜岩层 ,在地貌上常形成 ;地形倒置后,褶皱 在地貌上常形成 ,原因 。2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 ,在地貌上常形成 ; 在地貌上常形成 ,原因 。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 和 研究地质构造的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 , 中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 。3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作用类型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 或 河流中下游形成 和 风力作用冰川作用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辨证关系2背斜、向斜与地形的辨证关系3背斜、向斜倒置地形

5、的原因辨析4. 背斜、向斜与矿产的辨证关系5外力作用(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的辨别6主要外力作用产生地貌景观的辨别(以课本插图为基础)7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可忽视例1 (2008江苏必修测试) 读下图,完成12题。1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2形成图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例2(2008江苏)图l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项殊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3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

6、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4.(2008广东)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1大气的受热

7、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是调节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大气成分,与 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对流层:主要直接热源是 ,气温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天气现象 ,与人类关系 。3平流层:大气增温的原理 ,气温垂直变化规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天气现象 ,与人类关系 。4高层大气:该层80500KM高空有 ,与人类关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了解几个概念: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 部分属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能量集中在 部分属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 的部分2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8、表现:紫外线被 和 吸收;红外线被 和 吸收;可见光被大气吸收得 。3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低层大气热量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大气受热过程(将右面四个环节正确排序,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 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 (三)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1近地面大气(主要是 和 )强烈吸收地面释放的 ;2大气通过 把热量还给了地面,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1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主要作用的辨析2对流层的特点的因果联系(主要直接热源温度垂直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主要热源、主要直接热源)的辨析4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重点理解热

9、量传递的主要环节)5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抓住最关键环节-大气逆辐射)6影响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因素(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含量)7辨证认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正常的“温室效应”和“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8辨析天气状况对气温的影响(例如:昼晴夜晴温差较大)(关键分析云层的影响)例1(2003年辽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 (填写代表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2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3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和 。例2(2008江苏必修测试)读图4,完成12题。1图示箭头中

10、,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C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B例3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 在水平气压场中,空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三)热力环流1概念:由 而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 的形式。2读图2-2-6:热力环流的过程:在右图中的括号里写上高压或低压给图中线条加上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直接原因是引起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3读图

11、2-2-7:海洋与陆地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即海水的比热比陆地 。因此,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 ,气压比海洋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 ,气压比海洋 。白天风从 吹向 ,称为海风;近地面风向夜晚风从 吹向 ,称为陆风。4在下图中的气流上标出箭头,完成热力环流过程。(四)大气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特点是 。在空气运动的开始,风向 3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高空的风不受摩擦力影响,风向 近地面的风受摩擦力作用,风向 1热力环流系统中的易混点:气流运动原因不同: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主要 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才是 造成的。气压比较: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自 流向 ;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

12、永远 同一地点的高空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面)隆起的地方为 ,凹陷的为 ,即高(起)高(压)低(凹陷)低(压)。等压线的空间位置不同:热力环流系统中等压线表示气压的垂直变化,是垂直分布的;而在多数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都是表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2热力环流的绘制和判读:热力环流的绘制步骤:判断地面(下垫面)冷热-绘制气流的垂直运动-判断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绘出风向热力环流的判读线索:近地面的冷暖(可据此判断气流的运动方向、气压高低等);气流的运动方向(可据此判断近地面的冷暖、气压高低等);气压高低(可据此判断气流的运动方向、近地面的冷暖等);等压线(面)的形状(

13、可据此判断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高高低低、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的冷暖等)3风向的画法: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判断风的偏转方向;画风向(高空风:偏转 度,近地面风:偏转大约450)。4有关风向的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5风速达小的判断: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的 );不同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单位距离的 的大小)。例1(2006高考综合卷)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例2(2007海南)右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

14、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或 B或C或 D或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或 B或 C或 D或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三)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

15、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3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五)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1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赤道附近为 ,南北纬30附近为 极地附近为 ,南北纬602地球上的风带 低纬信风带是由 吹向 的风,北半球是 (风向),南半球是 (风向);中纬西风带是由 吹向 的风,北半球是 (风向),南半球是 (风向);高纬东风带是由 吹向 的风,北半球是 (风向),南半球是 (风向)。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 季偏北, 季偏南;就南半球

16、而言, 即7月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都偏 ;1月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都偏 。 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是 。300N001参照图2-2-11,在下图中写出全气压带的名称,并画出各风带的风向:600侧视图 俯视图2判断气压带、风带的技巧:判断节气或季节的关键在于看“赤道低压带”与赤道的相对位置:对于北半球而言,赤道低压带偏于赤道以北的为 (节气)或 (季节);偏于赤道以南的为 (节气)或 ;跨赤道两侧的为 。判断气压带、风带关键在于根据纬度或气流的垂直运动,举一反三。下图中A、B、C分别代表什么气压带?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节)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判断依据是什么?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关键看

17、气流的运动方向。气流上升或低压带控制时,气候 ,气流下沉或高压带控制时,气候 ;风吹向高纬时,气候常 ,风吹向低纬时,气候常 ;风吹向大陆时,气候常 ,风吹向海洋时,气候常 。3地球上除了六个风带之外,还有三个无风带: 、 、 。4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偏移:牢牢把握 的移动规律。例1(2005江苏)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 c Dd例2(2008江苏)下图为“某月沿O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2-4题。2上述“某月”是 (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3该月份甲地盛行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8、4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例3(2007江苏)上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5-6题。5a处位于 ( )A太平洋 B亚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印度洋6b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四)季风环流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2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2季风环流。(六)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北半球的气压带被切断成 ,而南半球的气压带仍基本上呈 。这是因为北

19、半球 ;南半球 。2海陆分布影响气压带分布的原因海陆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形成 ,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形成 。3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在冬季盛行 (冷高压),在夏季盛行 (七)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盛行风向随 而改变的现象。2季风的类型: 东亚季风:包括 和 (气候类型),冬季吹 ,夏季吹 南亚季风:是 (气候类型),冬季吹 ,夏季吹 3季风的成因: 东亚季风主要是 引起的,南亚季风则是由 引起的。(3)亚洲南部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南半球的 风北移越过 ,在 力的影响下向 偏转而成。1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换的辨析:关键是把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不同季节的表现。2亚欧大陆气压中心

20、的季节变换与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关系的辨析:关键是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来理解。3季风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关系4东亚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成因:风向:气候特点:例1 (2008江苏必修测试)图5所示时期,我省大部分地区 ( )A低温少雨 B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 D炎热多雨例2(2008江苏必修测试)2008年1月底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其造成的主要危害有 ( )交通严重受阻 电力供应部分中断 引发地震 农作物普遍绝收A BC D例3(高考题)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1从

21、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 )A夏季 B. 春末 C. 冬季 D. 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 )A 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 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C 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 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五)-常见的天气系统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3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4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

22、气的影响。5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一)锋面系统 的交界面,它是倾斜的,冷空气在 ,暖空气在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冷锋 , 2锋面的类型 暖锋 , 准静止锋 (二)气压系统 气流状况水平气流运动状况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天气 低压( ) ( ) ( ) ( ) 高压( ) ( ) ( ) ( )(三)锋面气旋 气旋有两种:一类是热带气旋,其范围较小,强度较大,强烈时形成台风;一类是温带气旋,其范围一般较大,锋面南侧为暖气团,锋面北侧为冷气团,南北温差较显著。因此在气旋的东部和西部

23、,常沿槽线发育成锋面: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形成 锋;西部形成 锋。1结合图2-2-17、18辨析:判断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依据是 判断冷锋与暖锋的依据是 锋面影响天气的原理是 冷锋与暖锋的云雨区位置的不同特点是 相同特点是 。冷锋与暖锋的共同特点是 锋面符号的区别: 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表示锋面在地面上的位置。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系统:是 ,如我国北方冬半年的寒潮、沙尘天气和夏秋季的暴雨天气都是此系统造成的。3气旋、反气旋的辨析:下面的北半球气压场中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风向:判断的依据 影响天气的原理 4锋面气旋的判读:高、低压判断-气旋、反气旋判断-槽线判断-冷、暖气团位置的判断-结合气旋的旋转方向判断锋面的类型-其它判断与气旋、锋面系统的判读方法一致例1 (2006高考综合卷)2006年第一号台风“珍珠”于5月18日凌晨在我国广东沿海登陆。以下能反映台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例2(2006上海高考题)当上海受反气旋控制时,下列天气现象中最常出现的是( ) A气温上升 B. 气温下降 C空气干燥 D. 风向偏北例3(2008江苏必修测试)读下表,判断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平均气温()2124气压(百帕)1002100410061008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