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9.86KB ,
资源ID:164848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84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史学史第10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史学史第10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梁书和陈书姚思廉撰梁书和陈书。梁书56卷:纪6卷、传50卷。陈书36卷:纪6卷、传30卷。姚思廉撰梁书和陈书,一方面依据其父姚察旧稿,另一方面还参考一些旧史,如沈约、谢昊等人相承撰写的梁书等。梁书和陈书的长处,一是梁、陈二朝历时短,姚氏父子又先后经历过,并任过官职,所据史料多出于史官之手,所以内容充实,史料丰富。二是,文风质朴,文字简练,崇尚两汉散文,一改六朝浮艳骈俪文风。所以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多采用其文。(2)北齐书李百药撰北齐书。北齐书50卷:纪8卷、传42卷。北齐书的长处,一是保存了一代史料。李百药修北齐书时,除依据其父李德林旧稿外,还广泛参考其他齐史著作,如隋朝王邵的编年体齐志等

2、。二是内容完整。北齐书是纪传体断代史,按惯例只应写北齐一朝的历史,不应包括东魏。但事实是北魏的分裂和东魏的建立,完全是高欢所造成的,实际政权掌握在高氏父子手中,东魏孝静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所以北齐书包括东魏历史,符合历史实际。北齐书还效法三国志的写法。北齐政权是文宣帝高洋所建,北齐书本纪却首叙神武帝高欢、文襄帝高澄,然后再叙文宣帝。北齐书的这种写法,一方面追述北齐建国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了解北齐取代东魏的全过程。后来,唐修晋书,追叙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显然是受北齐书影响。(3)周书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岑文本、崔仁师参与编修,其中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周书50卷:周书的长

3、处,一是内容以西魏、北周为主,同时兼述南北各朝的更替变化,对与其并存的东魏、北齐,以及南朝梁、陈的情况也作了叙述,便于人们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二是列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收录了许多重要史料。如卢辩传详细记载了北周官制的改革。三是叙事简练。清人赵翼认为:“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陔余丛考卷七)(4)隋书魏征主编隋书。隋书55卷:纪5卷、传50卷。隋书一开始没有志,成书后把五代史志30卷编入隋书,称为隋志。隋书的长处,一是“以隋为鉴”的明确修史目的。隋书非常注意总结分析隋亡的原因,为唐统治者提供借鉴。二是隋书列传系统记叙各类人物,广泛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如李

4、德林、牛弘、魏澹、裴矩、王邵等传,反映了隋代的史学发展情况。三是隋书文字简练,受到后代史家好评。五代史志由于“五代史”均未修志,所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诏褚遂良监修五代史志,当时亦称“隋书十志”。高宗显庆元年(656)成书,由长孙无忌奏进。五代史志包括10志共30卷,10志为: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礼仪志记吉、凶、军、宾、嘉五礼在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的演变。音乐志记五代乐舞。律历志上卷言律,沿汉书例,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衡权。中卷言历,“采梁天监以来五代损益之要,以著于篇”,包括梁、陈用祖冲之甲子元历等。下卷为隋大业年

5、间行用刘炫皇极历的内容。天文志记天体(包括盖天、宣夜、浑天三说)、仪制(包括浑天仪、浑天象等)、星象、星变、云气等。五行志记各种灾异,附会相关人事。食货志、刑法志、百官志、地理志,它们以人事为中心,记述了五个朝代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区域建置。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一次对古代著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其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目录学有很大影响。晋书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唐初尚存18家晋书“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任命房玄龄为晋书主编,贞观二十二年,晋书修成。包括纪10卷、志20卷、传70卷、载记30卷。记事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止于东

6、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共记两晋156年历史。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的论赞,由唐太宗亲自撰写,故晋书题名为“御撰”。晋书的长处,一是保存了一代丰富史料。唐初修晋书时的参考史料非常丰富,既有官修的晋帝王起居注22种,又有私家晋史18家。唐初史官们参考诸家,撰成晋书。晋书列传保存了大量文献史料,如裴秀传记载了我国最古的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方法。二是体例完备。除一般纪传体所具备的纪传志外,还沿用东观汉记的“载记”体例。晋书的“载记”记述十六国政权的兴亡变迁。在肯定晋的中心地位时,将十六国少数民族的独立政权列入“载记”,较好地解决了晋朝与五胡十六国这段错综复杂、头绪繁多的历史关系的

7、编修难题,既条理清楚,又符合历史实际。三是集合众家之长,编修者各尽其能。分工合作,成书迅速,仅用2年多的时间修成晋书130卷,充分显示了集体编修史书的优越性。南史和北史南史和北史是唐朝所修前代史的两部南北朝通史。作者李延寿,曾参加编修五代史志、晋书。李延寿在其父李大师所写基础上,利用史馆工作之便,抄录搜集了大量史料,经过16年,终于修成南史和北史,共180卷。于唐高宗显庆四年正式上奏朝廷,高宗大加赞扬,并亲自为之作序,惜序今已不存。可见,南史和北史虽为私撰,实与官修相差不多。南史80卷:纪10卷、传70卷,记载宋齐梁陈四朝共170年的史事。北史100卷:纪12卷、传88卷,记载北魏、北齐、北周

8、、隋共233年的史事。南史和北史的长处,一是体例全备,统筹南北,贯通各朝。于南北各朝皆立本纪、列传,力求客观公允地反映八朝历史。这种编撰体例,既反映了史家大一统进步的思想,也反映了魏晋以来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二是对八书删繁补缺,纠正曲笔,重新编撰,并非简单节抄。三是叙事简要,文字简洁。八书共566卷,南北史改编为180卷,约占八书卷数的三分之一,字数的二分之一。唐初修了八部纪传体史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显示了官修史书的实力。唐初官修史书,宣扬天下一家的思想,改变了南北朝时期所修史书互相漫骂蔑称的写法。唐初官修史书,还确立了修前朝史的传统,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二、划时代的史

9、学批评著作史通刘知几(661-721)是唐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于中宗景龙四年(710)撰写的史通,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1、生平史通的产生也是与刘知几的家世、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的。刘知几有家学渊源,尤好史学。从武后长安二年(702),担任史官。但刘知几不受重用,遭到排斥,“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自叙)2、内容史通共20卷,分内篇与外篇。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共52篇。其中体统、纰缪、弛张已佚,现存49篇。3、史学批评理论体系关于史书内容的范围刘知几在书事篇首先引荀悦“立典有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

10、今、著功勋、表贤能。然后引干宝主张写史的内容:体国经野之言、用兵征伐之权、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文诰专对之辞、才力技艺殊异。然后总结为:“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粗得于兹矣。”但有“遗恨”,就是遗憾,因此要增加“三科”: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就是增加三方面内容,这样“史氏所载,庶几无缺。”关于撰史原则刘知几在采撰篇指出从事历史撰述要“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每条材料都有其价值,“寸有所长,实广见闻”,但对史料也不要迷信,因为有些不真实,“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这样会导致“道听途说之迷理,街谈巷议之损实”,因此要有怀疑精神,“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

11、”。在杂述篇指出对史料的选择辨别的重要性:“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刘知几在序例篇强调史书体裁、体例的重要:“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刘知几谈史书体裁、体例主要集中在六家、二体、杂述。六家把史书分为六个流派,指出史书体裁、体例是不断变化的。“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尚书家记言体;春秋家记事体;左传家“言事相兼,烦省合理”编年体;国语家分国的史体;史记家通史纪传体;汉书家断代纪传体。但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二家就是编年体、纪传体,称为“二体”,在二体篇详细比较

12、“二体”的优缺点。刘知几认为编年体、纪传体“二体”都是正史。在杂述专叙“能与正史参行”的“史流之杂著”,共十类。“偏记”“权记当时,不终一代”,如王韶之晋安帝纪。“小录”“独举所知,编为短部”,如戴逵竹林七贤论、王粲汉末英雄记。“逸事”补国史之遗逸,如谢绰宋拾遗。“琐言”“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如刘义庆世说新语。“郡书”记“人物所生,载光郡国”,如陈寿益都耆旧传、周斐汝南先贤传。“家史”记“高门华胄,奕世载德”,如殷敬殷氏家传。“别传”记“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如赵采忠臣传、徐广孝子传。“杂记”这是“求其怪物,有广异闻”,如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地理书”记一方之物产、风俗,如常璩华阳国

13、志、罗含湘中山水记。“都邑簿”记“帝王桑梓”,“书其轨则”、“龟镜将来”,如陆机洛阳记、潘岳关中记。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刘知几在叙事篇强调史书善于叙事是被人赞扬的重要原因:“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工”。善于叙事要“简要”、要“用晦”,“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要采用“当时口语”,要“从实而书”,不失“天然”。刘知几反对“虚加练饰,轻事雕彩”、“体兼赋颂,词类俳优”的文风,也反对文人修史,会导致“文非文,史非史”,强调文史分途、文史有别。关于史家作史态度刘知几在直书、曲笔集中谈史家作史态度。他通过对比指出,“直书”是“君子之德”,而“曲笔”是“小人

14、之道”。只有“直书”才有“实录”,而“曲笔”导致“诬书”。关于史学的功用史通的一些篇章,如直书、曲笔、自叙、史官建置,都谈到史学的功用。而辨职谈的最为集中:“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关于史家修养论刘知几谈史家修养,主要是“史家三长”论,史才、史学、史识。在旧唐书本传,即旧唐书刘子玄传中,刘知几有明确的阐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

15、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三、典章制度史的创立通典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杜佑(735812)撰成通典。杜佑是唐代中后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史学家。他所编撰的通典,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1、撰述目的杜佑批评尚书、春秋“三传”等史书“然多记言,罕存法制”,“ 法制”指典章制度。批评“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所以指出自己“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旧唐书

16、杜佑传)。重“法制”、重“施政”是杜佑撰述通典的目的。通典继承以往礼书和正史书志的传统而写成。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唐玄宗天宝之末,个别部分写到唐德宗贞元年间。共分9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有的书说分8门,因为兵、刑合为1门。所以称为“分门书”,每门有子目,子目下有细目。3、特点分门、会通是通典的两个特点。杜佑在通典自序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

17、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 ,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杜佑认为“理道”是目的,“教化”是手段,而“足衣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选举制度和职官制度。礼、乐是“行教化”的内容和形式,刑是对“教化隳”的纠正,它们都是职官的职能。州郡、边防是这些职能实施的保证。杜佑通典对于典制沿革变化所作的逻辑推理,是那个时代历史家对客观历史之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四、通史撰述和其他史学成就1、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通史,然而魏晋南北朝

18、时期,所修史书以断代史皇朝史为主。唐初所修纪传体史书,大部分也是皇朝史,其中南史、北史是相对的通史。到中晚唐时期,通史撰述出了的复兴趋势。具体通史有:许嵩建康实录20卷,编年体,今存,记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朝。韩潭统载30卷,传记体,已佚,“采虞夏以来至于周隋,录其事迹始终者六百六十八人为立传”(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二)。高峻高氏小史60卷,纪传体,已佚,“一以太史公书为准”(史略卷四),下限至唐德宗、唐顺宗。马总通历10卷,编年体,存后7卷,从远古到隋。姚康统史300卷,已佚,“上自开辟,下尽隋朝”(旧唐书宣宗纪)。杜佑通典200卷,典制体,流传至今。2、唐书和唐会要唐书和唐会要主要反映

19、了五代时期的史学成就。唐书唐书200卷,纪20卷、志30卷、传150卷。五代后晋时(941年),赵莹监修,后来由刘昫接任监修一职。945年书成,题名刘昫等撰。修成时原名唐书,传到宋代,为了与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的新唐书相区别,遂称为旧唐书。旧唐书编修特点是抄录实录国史原文,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原始史料。唐会要“会要”是专记断代典章制度的史书。唐会要的作者是五代后周王溥(922982),他一直生活到北宋初年。王溥在唐人苏冕会要及崔铉续会要基础上,编撰成唐会要。“溥好学,手不释卷,尝集苏冕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阙漏,为百卷,曰唐会要”(宋史王溥传)。王溥在编撰完唐会要后,又撰成五代会要。(二)思考题隋唐时期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变化?(三)参考书1赵俊、任宝菊:刘知几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2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