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2.34KB ,
资源ID:162194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2194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代官名简释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代官名简释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清代设于府者称通判,设于州者称州判,皆为佐贰。使相 中唐至宋代,凡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者皆称使相。此为将加相。宋代多以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官衔加给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包括罢相者),也称为使相,但不参与政事。此为相加将。清代也以使相称呼兼大学士衔的总督。八座 东汉以尚书令、仆射、六曹尚书并为八座;魏、晋、南朝以尚书令、二仆射、五曹尚书为八座;隋唐以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六尚书为八座。 清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另外也用作坐八人大轿者的称呼。大人 古代平民对官员,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称大人。古代乌桓、鲜卑、契丹各族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皆称大人。由选举产生,一般任期三年,处理部落或部落联盟事务。夷离堇、北

2、院大王、南院大王 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其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部族的军事、政治首领。辽太祖建立政权后,于天赞元年分迭刺部为五院(北院)部与六院(南院)部,各置夷离堇一人,分掌部族军民政事。辽太宗会同元年改北院、南院和主乙室夷离堇为大王,分称北院大王与南院大王。其官署称王府。其他各部夷离堇太祖时改称令稳,辽圣宗时又改称节度使。北院大王掌管部族政事和契丹五院部兵马。南院大王掌管部族政事和契丹六院部兵马。于越 辽代所设爵位最高而无实职的官名,位在百僚之上。夷离毕 辽代初置夷离毕,后又置夷离毕院,设有夷离毕、左夷离毕、右夷离毕、知左夷离毕事、知右夷离毕事等官职,职掌刑狱。敌烈麻都 辽代设敌

3、烈麻都司,置敌烈麻都掌管礼仪。林牙 辽代设置大林牙院,职掌文翰,设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等职。林牙亦即汉官学士。惕隐 辽太祖时期,北面官设大惕隐司,置惕隐(即宗正,亦称梯里己)掌皇族政教。下属为知惕稳司事、惕隐都监等官。勃极烈 金国草创时期,其先祖完颜乌古乃所设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为管理众人之意,最高长官为都勃极烈,其次为谙版(尊贵)勃极烈,再次为国论(贵)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此外则有忽鲁(统领)勃极烈、阿买(部落)勃极烈、乙室(照看筵宴)勃极烈、迭(副部族首长)勃极烈、昃(阴阳)勃极烈、移赍(第三)勃极烈、阿舍(侍卫)勃极烈、吴(教化)勃极烈,

4、扎失哈(守卫官署)勃极烈等。金熙宗行汉法、改官制后废。清改译勃极烈为贝勒,为爵名。孛堇 金建国前后称小部落首领为孛堇,管理本部军民,为世袭官制。金建国后成为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的官员和荣爵。金熙宗行汉法,改官制后废。达鲁花赤 成吉思汗十八年设置达鲁花赤,蒙语为掌印官,清代译为达噜喀齐。元朝建立后,汉人不能任正职,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州、府、县均置达鲁花赤以掌实权。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和色目人充任,别置总管、知府、州尹、县尹、提举、万户、千户、元帅及宣抚、安抚、招讨诸司为达鲁花赤之副。万户、千户、百户 金初设置万户,统领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隶属于都统。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属

5、于中央枢密院;驻札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统兵七千以上称上万户府;五千以上称中万户府;三千以上称下万户府。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千户为千夫之长,设千户所以统领百户: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诸千户所各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为百夫之长,百户设有两等,上所设蒙、汉百户各一员,下所设百户一员。万户、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职。里正、里长、里尹、里君、社正、社长 皆为为古乡官,周代及春秋时期,一里八十户中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或称里长、里尹、里君、社正等,历代因袭。元代乡里有村疃组织,每十家(或说五十家)编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

6、的汉族地主任社长,管理各种事务。并派蒙古的探马赤军与民共同编社,加强监督,以巩固其统治。大学士 唐、宋、明、清皆设大学士,职权各异。唐景龙二年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设大学士四员,掌管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沿革。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明初废丞相,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选儒臣入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秩仅五品,但地位尊崇。大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乾隆十三年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以三殿(保和、文华、

7、武英)及三阁(体仁、文渊、东阁)入衔,为正一品官。首辅、首揆、元辅 明代中期以后和清朝初年,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故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首揆、元辅。清代领班军机大臣是实际首相,亦称为首辅。中堂 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故其后亦称宰相为中堂。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雍正以后大学士成为虚衔,但大学士往往要管一个部,京官满、汉分坐于东西时,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便坐在中间,故亦称中堂。协办大学士清代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阁务。雍正年间设有署大学士、协理大学士、额外大学士、皆非常设,无

8、定额。乾隆年间定名协办大学士,满、汉各置一员,为从一品衔,在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可递升大学士。军机大臣清代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而设置军机处,由皇帝亲信的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兼任军机大臣,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来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其地位远高于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军机大臣成为实际宰相。宣统三年废除。钦差大臣 明代开始,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要事务的官员称钦差。清代沿袭。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者称钦差大臣,简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驻外使节则称钦差出使某国大臣。宦官、太监 宦官也称太监,通常是指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在宫廷内侍奉

9、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又称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阉竖等。秦、汉宦官隶属少府,以阉人充任;随、唐、宋均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明内廷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称呼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宦官本为皇家奴仆,没有干政权力,但由于他们身在帝王之侧,蒙受重信,往往权倾一时,甚至拥有废立大权。庶吉士(庶常) 庶吉士亦称庶常。明初设置庶吉士,后隶属翰林院。清代在翰林院设置庶常馆,选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庶吉士。三年后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授以翰林授编修或翰林检讨,其余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亦可优先选用知县。

10、庶吉士均有平步青云的机会,故清代汉人大臣中,多有出于翰林庶吉士者。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清代设置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简称步军统领,亦称九门提督,以皇帝最为亲信满族大臣充任。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等要务。虽仅为武职二品,但职权极重。 启心郎清初各部院设置启心郎,其职略次于侍郎,职掌沟通满、汉大臣语言隔阂。京堂 明清时期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意为堂上之官。清代对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禄、鸿胪等寺及国子监的堂官,概称京堂;后又以京堂为三品官员的虚衔。 章京 清初武职多以章京为称。如参领称甲喇章京、副都统称梅勒章京,佐领称牛录章京等。军机处掌缮

11、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务者称军机章京。其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有章京,分管本官署有关事务,总理文书,起草章奏及各项公文。另外,蒙古各族札萨克属官设有管旗章京,管理本旗事务。笔贴式 清代在各部院设置笔贴式,职掌翻译满、汉章奏文字等事宜。以满族、蒙古族、汉军旗人充任。有翻译笔帖式、缮本笔贴式等名目,为满员进身之阶。供事 清朝在京官署书吏的一种,不属于各官署正式编制的人员。任职满一定年限,经考核合格者,可转为低级官吏。丞参 清末改革官制,内阁各部除陆军部与海军部外,各部尚书、侍郎之下置左、右丞掌机密文书,综领部内事务;置左、右参议拟订并审议有关法令。左、右丞与左、右参议合称丞参。牛录额真(佐领

12、) 早期满族出兵或狩猎时,按家族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设牛录额真一人管理,成为正式官员。皇太极时期改牛录额真为牛录章京,汉称为佐领。甲喇额真(参领) 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皇太极时期改甲喇额真为甲喇章京,汉称为参领。固山额真(都统) 固山为满语,汉语译为旗。固山额真即旗主之意,为一旗长官,管理全旗户口、生产、教养、训练等事。汉称为都统。 历代官名简释(八

13、)亲王 汉朝开始封皇子和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及南朝梁、陈封爵始有亲王之制。隋炀帝时期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宋、明因袭。清代以和硕亲王为第一等爵号,主要用于敕封皇子,而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爵名的,唯清朝一代。郡王 魏、晋时期始见郡王之称。隋代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代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亦得封郡王。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爵号。清代第二等爵号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首领。贝勒 贝勒全称为“多罗贝勒”,满语为王或诸侯的意识,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号,地位次于郡王。蒙古贵族亦

14、可封贝勒爵号。贝子 贝子在满语中为贝勒的复数,意为天生贵族。在其后的清代爵号中,贝勒下设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属高级贵族。蒙古贵族亦可封贝子爵号。国公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公爵第一。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北周封皇子为国公;隋代封国公爵位者次郡王,高于郡公;明代以后去开国二字;唐、宋、辽、金时期,宗室封爵,亦有国公之称;清代有镇国公与辅国公等爵位,次于贝子,高于镇国将军。福晋 福晋为满语音译,意为夫人,清代贵族妇女封号。顺治十七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亦用以敕封蒙古贵族妇女。福晋与侧福晋都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格格 格格原为满语的

15、译音,汉语为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满语中原来是对女性的一般称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皇太极崇德元年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亲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与辅国公女封乡君,称格格。额驸 清代宗室、贵族女婿封额驸:皇后所生女儿固伦公主的女婿称固伦额驸;妃嫔所生女儿和硕公主的女婿称和硕额驸;亲王女儿的女婿称郡主额驸;郡王女儿的女婿称县主额驸;贝勒女儿的女婿称郡君额驸;贝子女儿的女婿称

16、县君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女婿称乡君额驸。宗室(黄带子) 古代皇族称宗室。清代规定,显祖努尔哈赤父亲的直系后代称为宗室。清代皇帝的腰带用明黄色,宗室则皆束金黄带以示身份,所以宗室又称黄带子。觉罗(红带子) 清代规定,显祖努尔哈赤父亲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为觉罗。觉罗皆束红带,所以觉罗又称红带子。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汉代以后历朝均设置御史台,明代改设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下置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和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清代改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则专作总督、巡抚的加衔。左都御史被尊称为总宪,左副

17、都御史被尊称为副宪。总督(制军、制台、总制) 明清两代地方军政大员均设总督一职。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即罢。正统六年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成化五年总督成为定制。清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位在巡抚之上,总理一省或二三省军民要政。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总督又称总制、制军、制台。部堂、堂官 明代各衙署之长官因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故称堂官。清代称各部、寺长官为堂官,各省总督因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故统称部堂。大帅 古代对高级将领往往尊称大帅,清末各督抚一般兼掌兵权,故其属员尊称其为大帅。

18、三大宪 清代地方官员称督抚、布政使、按察使为三大宪。河道总督(河台) 明代常派遣尚书、侍郎、都御史总督河道,事毕即撤。清置河道总督为专官,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河道总督亦称河台。漕运总督(漕台) 明代景泰二年设置漕运总督,掌管漕粮取齐和监押运输。清代沿置,总管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八省漕政。漕运总督亦称漕台。巡抚(抚台、抚院、抚军) 明初派京官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事毕即罢。宣德年间,在关中、江南等若干要地设置巡抚,与总督一起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监察。巡抚又称抚台、抚院、抚军,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加

19、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中丞 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置有二丞,其中一种称为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明代改设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下置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其职责略同于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简称中丞。清代因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别称。部院 清代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封疆大吏(封疆大臣) 明,清两代的总督、巡抚因皆系皇帝亲自任命,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镇抚一方,所以把他们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相比拟,称为封疆大吏。亦称作封疆大臣或疆臣、疆吏。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 明太祖洪武九年撤销行中书省,全国分为十三个承宣

20、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职位均在布政使之上。清代布政使成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布政使俗称藩台、藩司或方伯(古代对诸侯领袖的称呼)。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 唐代设置十道按察使,分别考核各地吏治。宋代转运使最初兼领按察,其后别设提点刑狱;金代承安四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按察使名号,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同时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明代中叶以后,各

21、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清末改称提法使。按察使俗称臬台、臬司(臬为法度之意)。因元代曾设肃政廉使,故清代又尊称按察使为廉访。盐运使 元代在产盐各省区设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明清相沿。清代盐运使为道员,其下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盐运使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道员(道台、观察) 分守道、分守道、兵备道、盐法道、督粮道、巡警道、劝业道 明代布政使下置左、右参政及左、右参议,分管辖区内各道钱谷等事,称为分守道;按察使下置副使、佥事,分管辖区内各道刑名等事,称分巡道。清代乾隆十八年废参政、

22、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号,改设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分巡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道员为正四品官员,兼兵备衔者称兵备道;掌一省盐务者称盐法道或盐茶道;负责督运漕粮者称督粮道。另外还有清末掌一省警察行政的巡警道、掌一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的劝业道等。候补道 清制,捐纳文职最高级为道员,捐纳得官后,赴吏部报到,等候吏部依法选用,称为候选。吏部再分发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道员实缺有限,捐纳道员一般无缺可补,仅能得到临时差委,故称其为候补道。监司 监司为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汉代以后常用来称呼刺史。宋代转运使、转运副使、转运判官与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皆有监察辖区官

23、吏之责,统称监司。元代廉访使与明代布政使、按察使因有监察官吏之权亦称监司。清代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统称监司。知府 唐代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知府为从四品,尊称为太守、府尊,亦称黄堂。知州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清代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散州知州为从五品。同知、州同 宋代枢密院设有知院事官,以同知枢密院事为副,简称同知院。南宋设有知閤门事官,以同知閤门事为副。

24、另外,府、州、军的副贰设有同知府事、同知军州事。辽代南面官设有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皆为地方副长官。金、元时期各总管府与诸州皆设有同知。明、清沿置,为知府、知州的佐贰,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清代各州同知称州同,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也称同知。府同知为正五品,直隶州和散州州同均为从六品官。知县(大令、县尊、县正堂) 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主官。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权知县令、权知县事。宋代常派遣朝官为一县之长,称权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为正七品。知县被尊称为大令和县尊,别称县正堂。典使 明、清两代知县之下掌

25、管缉捕、典狱的属官。粮长 明洪武四年在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设立粮长职役,其后又施行于湖广、江西、福建等省。凡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由官府指派大户充当粮长,世代相传,掌催征、经收与解运田赋。清初仍在个别地区保留此种职役。督办、总办、会办、坐办、帮办 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都有临时设置的机构,其长官品级特高者称督办或总办,副职称会办,资格次于会办者称帮办,负责处理日常例行事务者称坐办。北洋政府时期仍有此制。提调 清末各新设机构常置提调一职,负责处理机构内的各种事务。其职权大小,因机构而异。都指挥使 五代称诸将统帅为都指挥使。宋代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等皆置都指挥使。辽、金

26、、元皆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明置卫所于各地,以都指挥使司为常设统率机构,简称都司,长官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隶属朝廷五军都督府。提督(提台、军门) 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京营戎政一职,多以勋戚大臣及太监充任。其后各省巡抚、镇守总兵官常加提督衔。清代于重要省份设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简称提督,职掌军政,统辖诸镇,为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所属有镇、协、营、汛各级,其直辖部队称提标。有水师的地区,专设水师提督,而学政(学台)则以提督某省学政为全衔,但非正式官号。提督别称提台、军门。总兵(总镇、镇台) 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驻守一方的称镇守,分驻一路的称

27、分守,其驻防地称镇。清代沿设总兵一职,为绿营兵正二品武职,受提督统辖,统理本镇军务。总兵又称总镇、镇台。副将(协台、协镇) 清代改称明朝副总兵为副将,位次于总兵而为从二品。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协台。总督、驻防将军、河道总督及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总理营务、催护粮运等事。参将 明代设置参将,位次于副总兵,分守各路,无品级,无定员。清代沿袭明制,亦设置参将,为正三品,位次于副将,掌理本营军务,镇戍地方。此外,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游击 汉武帝时置游击将军,统兵专征,职权颇重。东汉至

28、唐、宋沿置。明要地驻军设有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分掌驻地防守应援。清绿营兵军官设游击一职,为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此外,云南、四川土司中设有土游击。都司 隋大业三年设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宋沿置。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清代绿营兵在游击下设都司一职,分领营兵,为正四品。守备 明初南京设置守备一职,以公、侯、伯等勋臣充任,掌南京防守事务,管理南京地区各卫所。同时明镇守边防的军官亦设置守备一职,位次于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清绿营兵统兵官中亦设置守备一职,次于都司,分领营兵,掌营务粮饷,称营守

29、备;漕运总督所辖各卫设置守备,统率运军,领运漕粮,称卫守备;四川、云南等省土司中设置有土守备;清末北洋海军亦设置守备。守备为正五品。千总、把总、外委 明代京军三大营及各地总兵辖下设置千总、把总等低级武官,位次于守备。清代绿营兵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正七品武官。此外,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内九门,外七门,每门设千总把守,称为门千总;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中的千总、把总称土千总、土把总;低级的额外武官,还有外委千总、外委把总,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统领、协统 南宋统兵官设有统领、同统领、副统领,位在统制之下,皆偏裨军官。清八旗前锋营有前锋统领、护军营有护军统领,步军营有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咸丰以后,各省招募勇营成军,统军长官亦称统领。清末练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