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8 ,大小:123.06KB ,
资源ID:161841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84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儒家学派之隋唐两宋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儒家学派之隋唐两宋Word格式.docx

1、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曾说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

2、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五经正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新旧唐书俱有传。孔颖达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

3、。尤明左传、郑玄注尚书、毛诗、礼记和王弼注易,兼善历算、能属文。隋炀帝大业(605618)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时,召诸儒官于东都互相讨论学问,孔颖达水平最高。其时孔颖达年方32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他,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隋末农民起义时,孔颖达避居于虎牢(今河南荥阳)。入唐后,孔颖达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助魏征撰写隋书,有“良史”之称。又参与修订“五礼”,进爵为子。唐

4、朝统一天下之后,“文治”成了当务之急。“锐意经术”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乃命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五经定本”。贞观十二年(638),孔颖达升迁国子监祭酒,总管“六学”训导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颖达来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孔颖达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司马才、王德韶、朱长才、朱子奢等多人,参酌南北经义之歧见,以南学为主,成五经义赞。书成奏上,唐太宗目睹盛事,大为高兴,下诏褒奖说:“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不过,对五经义赞之名,唐太宗不太满意,于是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并将它交付国子监,

5、作为试用教材。其卷数记载颇不一致,贞观政要和引旧唐书孔颖达传作一百八十卷,旧唐书儒学传和册府元龟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从前者。所谓“正义”,即对五经传注作疏解,其体例大体上是一致的。先用“正义曰”标目,以总括章节经文义旨,然后各随经文解释,以阐发义理。再用“注某某”,“注某某至某某”等标志,对注文进行具体的诠释。在诠释经注的同时,或辨章句异同,或解释词语,或考证名物礼制,或讲明语法修辞等等。这样,综合古今,考订异说,定于一尊,以其义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需要。五经正义所取注疏是:周易正义十四卷:主王弼注,其中系辞取晋人韩康伯注;尚书正义二十卷:主伪孔安国传;毛诗正义四十卷:主毛公传、郑玄笺;礼记

6、正义七十卷:主郑玄注;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主杜预集注。在注疏编纂过程中,义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论,皆由孔颖达定夺。首先,孔颖达在众多的经书章句中,选择一家优秀的注释作为标准注本,然后对经文注文详加疏通阐释。周易经注,西汉的梁丘、施、高氏之学,都已亡于西晋,京氏、孟氏流于谶纬灾祥,学者不传。南北朝唯传郑玄、王弼易注。郑氏讲爻辰象数,王氏详玄学义理,相比之下,王注义例明备,“独冠古今”,故孔颖达易用王注。书经,欧阳、大小夏侯也都亡于永嘉之乱,南北朝多尊郑注。东晋梅赜进献尚书孔安国传,号称古文,篇章也比郑注为多,时人不知其伪,大行于南朝。隋代“二刘” 也研习孔传,孔颖达初本习郑氏尚书,后从刘焯传孔义

7、,认为“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尚书正义序),遂定伪孔传为圭臬。诗经,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而无传人,唯毛诗郑笺,独行于世。孔颖达正义,诗用毛传郑笺。礼,本有仪礼、周礼、礼记三礼之别,但是仪礼、周礼为制度仪文,缺乏义理,亦少文采,礼记则事文义理兼具,因此三礼之中独取礼记,注用郑玄。春秋,亦有公羊、谷梁、左氏三传,其中公谷空言说经,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多杂取公谷,为例不纯,唯西晋杜预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尊经重本,“子应乎母,以胶投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重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义理贫乏之不足,与

8、仅重文字训诂的各家传注不可同日而语。见解最高,体例最善,故于众解,独取杜氏。五经正义的编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经文、注文,接着串讲经文大意,然后疏通注文,说明注文之所以然。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叔女,君子好逑” 一句,毛传说:“窈窕,幽闭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郑笺说:“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闭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正义首先串讲经文说:“性行和谐者是后妃也。后妃虽悦乐君子,犹能不淫其色,退在深宫之中,不亵渎而相慢也。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嫉,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处幽闭贞专之善女

9、,宜为君子之好匹也。以后妃不妒忌,可共事夫,故育宜也。”再疏通毛传说。“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窈窕然,故笺言幽闭深宫是也,(毛)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故云幽闭,言其幽然而闭静也。扬雄云善心为窕,言容为窈者,非也。逑,匹,尔雅释诂文,孙炎云:相求之匹,诗本作逑,尔雅多作仇,字异音义同也。又回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者,美后妃有思贤之心,故说贤女宜求之状。”以下接着又疏证郑笺。正义有说有证,层次清楚,释义分明,繁而有要,齐全周详。因此,于志宁称之为“万古之仪型,一代之标的”。正义为了说明注文,往往旁征博引古籍和前贤解说,体大思精,资料至为丰富。如上引

10、为释毛氏传文,正义引用了尔雅释诂和扬雄、孙炎之说。在疏证毛传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解释时,甚至引达尔雅释诂、释鸟、释水、五经定本、俗本毛诗等文献资料,兼及郭璞、陆机、扬雄、许慎、李巡等人之说,还参证诗经江有渚、蒹葭、谷风、采蘩等篇中毛传郑笺的解释,反复周致,论证详明。人们既可以利用它来研习五经,寻求定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经正义是教科书,是法典;在古书佚散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它保存的汉晋经说来窥探汉学风貌,研究两汉以及魏晋经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经正义又是旧说府库、资料宝藏。由此看来,五经正义既作为标准范本有功于来学,也作为旧说渊薮有功于前贤。孔颖达所修五经正义,不

11、仅仅是前贤经说的材料堆积,而且贯穿了他独到的经学思想,这集中反映在正义前言和卷首题辞中。其周易正义卷首题辞通过论易,阐发了系统的宇宙变化思想。首先,他揭示易经主旨在明变化之道,说:“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卷首,下同)运动变化存在于天地开辟之际,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运动:“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送来,日有更出。”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即在于运动,在于“变化之力,换代之功”。“易”之称即是对运动现象的概括。其次,孔颖达认为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的消长。圣人作卦,画“一”爻以象阳,画“-”爻以象阴;画八卦为三爻,象天地人,亦即“三才”,以示运动法则贯穿天地人之中。其

12、曰:“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其三,孔颖达指出易经的特征是抽象性和象征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爻即效,即效法。作易之圣人,“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而施,效四时以生万物。”简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规律以生育众生,长养万物。其四,主“易兼三义”说。易的基本意义是运动变化,但这只是易的一个方面。孔颖达从易纬乾凿度说,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也,变易也,不易也。”简易是说:天地无言,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光明灿烂,并不繁冗,但在此“不烦不扰,淡泊不失”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神机。此即自然规律的客

13、观性和必然性。变易,指阴阳二气运行,阴阳作为无所不在而又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实际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变化,五行迭代,四时更替,乃至人世之进退荣辱,成败利钝,无一不是这一矛盾规律的具体表现。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其五,易包有无。针对儒家崇有、老庄贵无的分歧,孔颖达采纳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无”的命题。他说易之三义都是就“有”来说的,简易、变易、不易,都是有形事物的运动形式。“然有生于无”,易理中兼有“无”。因此乾凿度说:“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见的气;太初是气体的开始;太始是形体的开始;太素是品质

14、的开始。气、形、质未分之时即“浑沌”,浑沌的特征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这就是玄妙无比不可捉摸的“太易”,也就是道家的“无”。可见易理中蕴含有“无”的意义。其六,易道广大,理备三才。孔颖达为了神化易经,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乃圣人法天则地而作,故有天地之理;作易是为了垂教,故有人伦之理和王道之理:“易者所以继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 不仅有修齐治平(诸如“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的大经大法,以存纲纪;而且还有“度时制宜,作为网罟,以佃以渔”等具体的利民措施,“以赡民用”。只要遵循易理,就能使阴阳有序,百物和顺,社会安定,群生和洽,国祚就能传之无穷。其七,易历三古,人更三圣。

15、在周易作者这个聚讼颇多的问题上,孔颖达综合诸家,作了总结性结论。他采用汉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认为 “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即伏羲。伏羲得河图,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画为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辞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虽具万物之象,但未尽万物变通之理,故圣人再“因而重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于是变化之理灿然明备。系辞说:“因而重之,爻(变)在其中矣。”系辞又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谁有忧患呢?史记说了:“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就是“作易者其有忧患”者。具体说,即是文王作卦辞。有人说爻

16、辞也是文王所作,但是历考文王身后之事,孔颖达认为爻辞为周公所作。左传载,韩宣子观书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观易象而知周公之德,是必周易与周公有关,故定爻辞为周公所作。至于“十翼”,则为孔子所作。作易者,实有四位,而称“三圣”者,因周公为文王之子,兼于父子,故曰三圣。孔颖达一言论定,遂成千古公论。其论尚书也颇为典实。首先,他认为书经是先王史料,并不神秘:“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全是些往古帝王的诰命和史官的记录,无非历史文献资料。他认为尚书就是以先王言行来垂教后世。他说,尚书之中,内容多样,涉及面广,有的是帝王设为教令来统驭群下;有的

17、是臣下敷陈礼乐以规谏君王。有时又宣明威令以严肃政纪,有时则布列和顺来调和风雨其间不乏垂范作用。运用得当就百事大吉,倘若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真象枢机关键,不可等闲视之。他还论述了书的文体,认为书有典、谟、训、诰、誓五体,皆各有源起:典漠起于尧舜,誓诰始自汤武:“勋华揖让而典漠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嘉言懿行,其来远矣!至于书的编者,孔颖达承袭司马迁之说,定为孔子。他说孔子生于衰周,有崇高的德行却无适当的地位,道之不行,遂讲求圣人之道以教化人心,取档案资料,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编为书经。时限上“上断尧舜,下终秦鲁,时历五代,书总百篇”;内容上,都是先王“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但是,在尚书问题

18、上,孔颖达却犯了采用伪孔传的错误,历来颇受非议。尚书的流传,最多纠葛。相传孔子删书百篇,秦焚书,尚书散佚。汉兴,济南伏生凭记忆传授,仅得29篇。当时以汉隶写录,史称今文尚书。西汉流行欧阳、大小夏侯之学,都是今文。景武之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孔氏壁藏古经,其中有尚书,用战国古文写成。孔安国以今文校读,多出16篇,是为古文尚书。当时只藏于禁中,民间并无传授,孔安国是否给它作传也很难说。由于知之者稀,汉成帝时,张霸竟伪造古文尚书102篇,号称“百两篇”。王莽兴古文,立有古文尚书博士。东汉颇有传人,但都只传其中与今文相同的29篇。马融、郑玄所作书注,也限于此。其余16篇称逸书,因无传授,渐渐失传。直到

19、东晋,梅赜献出号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9篇。经后人考定,其经文有33篇系分析今文29篇而成;另外25篇系摭拾旧文,杂糅而成。又搜罗古训,配以传注,托为孔安国所作。只要考察一下尚书流传情况,其作伪之迹就不难发现。特别是传文有很多作伪的蛛丝马迹,出现很多孔安国身后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与孔注论语相左,如此之类,只要稍加考订便可立知其伪。可是孔颖达根本没怀疑过它,反而称赞“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尚书正义序),有跨郑愈马,独步天下之势!孔颖达将自己素所研习的郑玄注尚书束之高阁,尽弃前学而从伪孔注,舍真取赝,实在难辞其咎!但是,这不是孔颖达一人的过错,当时整个时代风气即是如此。

20、其论诗经,曰:“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毛诗正义序,下同)不外乎歌功颂德、劝人从善之行吟。这些长吟短唱,作之者虽然是自我感情流露,但却有益于生民教化。对于统治者来说,诗还可以观为政之得失:“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会的风向标,是政治的雨晴表,观乎诗即知民情之喜怒哀乐,社会之治乱兴衰。所以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诗歌还可以用于教化,眼务于政治,故圣人于六艺之中,要设诗教。关于诗歌的起源,孔颖达提出性情说。古语有“诗言志”,孔颖达认为诗歌起源于性情,情动于中,声发于外,其韵律合乎一定的节奏

21、,这就是诗。由于诗是有感于天地万物之情而生,诗出于自然,一经产生,诗就有强烈的反作用,故能“感天地、动鬼神”,更能讽励人伦,敦厚风俗。孔颖达认为,诗理产生很古,因为性情古已有之,甚至远至人类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烦碎忧苦之情;鸾凤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见诗理是在开天辟地之初,动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备了的。不过有形的诗歌却有其诞生的历史过程。他于是又提出世运产生诗歌之说。认为上古帝王政务质实,一切从简,无须讽谕;中古政务繁剧,有失有成,于是有沤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时,有诗的萌芽;而黄帝之世,却不见诗迹。其后时运每降,凡经三代,故诗逾三千。诗之根本在性情,而诗之产生则在时政。今本诗经就是孔子从三千古诗

22、之中,“厘正遗文,得其精华”,选编305篇而成,号称“诗三百”。其论礼记,曰:“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礼记正义序,下同)孔颖达认为,礼的终极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接依据则是人的情欲,具有宇宙法则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圣又重要。他说:人有喜怒哀乐之志,动静好恶之心,修养好的可以克服欲望的冲动有所不为,而修养差的就会受贪欲的驱使而无所不为了。因此“古先圣人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德义故乃上法国象(天),下参方载(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可见礼的设置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面,发扬其良善的一面,是维持社会安定、人群和谐的设施。

23、礼之于人,犹堤防之于洪水,缰绳之于烈马,是一种防范和驯化措施。孔颖达还进一步从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动物的嗜欲现象中,找到了礼义精神的客观依据,论证礼的产生渊源悠远。“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来就有秩序,“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可见,礼有其客观必然性。在谈礼的功能时,孔颖达综合旧说,从声训的角度训释说:“礼,体也,履也,理也。”体是体用之体,即根本法则,统之于心;履即实践,即体用之用,指礼节仪文指导实践;理即治,指礼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具体地讲,周礼属于体,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仪礼属于履,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文献

24、所谓“经礼三百(周礼),曲礼三千(仪礼)”。经之与曲,体之与履,一大一小,一简一繁,各有专主,相辅为用。至于三礼的作者,孔颖达明确认为:“周公所制之礼则周官(周礼)、仪和也。”孔子的功劳,则是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时期“订礼正乐”。礼记则是孔子弟子“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其中“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礼记是礼乐原理的理论阐述,无怪乎孔颖达要取它来代表“礼经”了。其论春秋,曰:“春秋者,纪人君动作之务,是古史职之书。”(春秋正义序,下同)春秋就其本源上讲,不外乎史官记事的史书。然而记事之中有书法存焉,那就是褒善贬恶,而褒贬的标准则是礼义,故春秋即是礼义原理的具体运用。通过

25、叙事来寓褒贬,通过褒贬来宣传礼法,这就是春秋的主题思想。孔颖达说:春秋之时,“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域骚然,三纲遂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治安,伦理纲常,十分混乱。孔子生逢乱世,心怀大圣,“想垂之以法则无位,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说之以道则不用”。圣人一无所有,只有将满腔热情与愤懑诉诸笔端,著书立说以存其正论。因鲁史所记多有得失善恶之行,故依据经法来一一加以绳正,予以褒贬。他的褒贬十分贴切准确,令人信服,“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春秋笔法”,真是威力无比,足以令乱臣贼子惧!唐会要(卷77)说:“贞观十二年国子祭酒孔颖达撰五经义疏170卷

26、,名曰义赞,有诏改为五经正义”。考本传,孔颖达贞观六年除国子司业,七年与魏征等同修隋书,十一年修正礼,十二年官进国子祭酒。可见五经正义的编修是在十二年孔颖达做国子祭酒任内。从受诏到成书,前后不过一年,成数十万字,为170卷,真是神速!究其原因,舒大刚认为有二:一是得博学诸儒的通力合作。参加修周易正义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修尚书正义的有王德昭、李子云;修毛诗正义的有王德昭、齐威等;修礼记正义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张权等;修春秋正义的有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等。参修诸人都是当时儒学的第一流人材,博极群书,精通五经。颜师古,是颜之推之后,“少传家学

27、,博览群书,尤精训诂”,曾奉太宗诏考订五经文字异同,撰五经定本,做了经书的文字统一工作;又撰汉书注,大重于时,至今仍是研究汉书最优秀的古注。司马才章传家学,通五经,为国子助教;王恭精三礼,并私撰义证,“甚为精博”;马嘉运兼通儒释二教,“尤善论难”,高宗朝为国子博士,侍讲殿中;谷那律淹贯群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朱子奢少习左传,善属文,为中书舍人;杨士勋、贾公彦都是春秋、礼学专家,杨后来撰有春秋谷梁传疏、贾撰周礼仪礼二疏,与五经正义一并传为千古仪则,为今传十三经注疏之一。其余诸君也都以学问官至国子、太学、四门学的博士或助教。孔颖达领导的五经正义编纂班子,真是英才荟萃,通儒群集,难怪乎成书迅速。原因之二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鉴。南北朝时期,儒生依照佛教讲疏的形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