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唱七子之歌。教师:准备多媒体、准备音乐文件七子之歌。两课时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结构与中心;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特点。一、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和大勇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校订()地壳(宝藏() 硕
2、果()无暇及此(赫然而出() 目不窥园(u)热情澎湃( ) 仰之弥高(炯炯目光() (2)积累词语。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群蚁排衙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潜心贯注气冲斗牛 2.学生自读课文,揣摩语调、语气、语速。3.学生齐读课文。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最后明确:1.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
3、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2.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
4、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
5、的重要作用。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意,为后面深入理解文意作铺垫。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明确: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
6、.“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
7、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二、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
8、?学生共同研讨,明确:(1)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
9、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抓住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分析、比较、交流讨论,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后期,说了就做。前后期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10、的志士仁人,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思想、执著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是始终如 一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最后再共同总结。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学生自由发言,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生1: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
11、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生2:作者巧妙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叙述语言形象化,如“吃尽”“消化尽”“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望闻问切”等词语的运用,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目的与决心。生3:我喜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几个句子,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生4:“头发零乱”“目不窥园”两个词语是对闻先生的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刻苦钻研的态度。生5:我觉得本文语言饱含感情,通篇都流露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与赞颂之情。生6:文中很多四字词语,如“目
12、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结构整齐,节奏感很强。生7:文中很多成对句子,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等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生8:本文极富感情,作者善于把感情隐含在叙述、描写与议论之中。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在记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虽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再如“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于议论之中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能急于打断学
13、生;但要随机应变,巧妙点拨、引导,以求对本文语言特色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教师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总结,明确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具有音乐美。四、朗读课文,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本文,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本教案设计有三点是较突出的。第一是朗读教学。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始终。第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有序性,依据阅读的整体性原则,由整体感悟推进到具体深入的探究品味,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第三,问题设计与探究,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品味语言,为学生留足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品、听、说以及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