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除超挖范围的松土,按软弱地基处理。(二)基坑浸水1、现象:基坑开挖中或开挖后,被地下水或地面水淹没基坑槽底。2、危害:基坑槽底地基土被水浸泡,达饱和状态,经过扰动,由固塑状态变成液态,形成“基底扰动”质量通病。影响进行正常基础施工操作。3、原因分析:基坑开挖时,防水、排水措施没有或考虑不周;或开挖前,不进行人工降水,以及人工降水失效,造成基坑浸水。4、预防措施:(1)开挖基坑前,在基坑周围的场地上,设置排水系统,截留地面水,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2)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需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可采用明牌水和三级深度挖土法挖基坑。即挖土深度和排水沟、集水井,始终保持三级深差,每级深差一般为0.2
2、0.5m。开挖时,先从标高最低处开始,并在最低处设置集水井。除明排水后,也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法,将地下水降至基坑最低标高以下0.5m在开挖。(3)如果基坑开挖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坑设计标高之上,预留0.150.3m厚的一层土不挖,待下一工序开始前,再人工开挖至槽底的设计标高。5、治理方法:已浸水的基坑,要立即查找造成水浸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故障,将水排净。未排净前,不得有人和设施扰动基地土,待晒后再用地基处理方法处理。非粘质土,晾晒后地基土无扰动,可不进行处理。(三)基底扰动开挖中发生超挖,仅虚土掩盖,未作地基处理,或浸水后人下去挖排水沟,清淤泥,基底原状土
3、受践踏有固体变为流体,这两种情况均称为基底扰动。 基底扰动,破坏了地基土的原始紧密状态,引起浅基础发生裂损、不均匀下沉等工程质量缺陷。同(一)和(二)的原因分析。(1)采取(一)的措施,避免超挖;采取(二)的措施,避免水浸。(2)发生水浸后,避免在晾晒干以前,人为扰动基底原状土。同(二)的治理方法。二、 加工、拼装期间发生的质量问题与防治(一) 模板位置偏移,标高差错,模板形状、尺寸有误弯、坡、斜桥及立交桥,由于轴线及标高关系复杂,产生轴线偏离,不符设计标高,斜交角左斜、右斜搞反了,纵坡的上坡、下坡搞相反等位置错误问题。使现浇或预制的结构物或构件的位置、尺寸规格发生与设计不符的差错,造成进一步
4、的施工障碍,甚至引起返工。(1)查阅设计图时,搞错了标高、轴线、夹角关系等。(2)根据图纸设计数据,推算中搞错了。(3)没有按控制导线、三角网来控制轴线桩。测桩未经复核。(4)水准点移动或错误数据,或用错水准点。(5)施策放线时搞错,没有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6)技术交底时,搞错或交代不清。(1)组织好设计图纸的学习和会审。(2)搞好测量交桩、接桩工作,做好自审和互审。(3)加强桥轴线控制桩和水准点的管理,定期进行复测。对丢掉或移动而无法纠正的桩,及时补上。(4)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放线施策后,一定要有人重新复核测量。(二)定型组合钢模板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板件时,常易出现
5、两块模板间拼缝超宽,存在错台,版面平整度不好,长宽尺寸存在较大累计误差及两对角线不等长,板件不规正等质量缺陷。造成定型组合钢模板围筑结构物或构件产生板缝漏浆,混凝土表面产生平整度差、错台等外观缺陷,还会产生构件、配件的尺寸、形状的改变而影响安装的精度。(1)平面钢模板纵、横肋变形或扭曲,造成拼装时拼缝超宽,对角线不等长。(2)钢模U型卡的加紧力不符合要求,无法夹紧两肋,模板错位。(3)平面钢模板纵、横肋高或插销孔、U形卡孔与版面的近距超标,产生错台及版面平整度不好。(4)钩头螺栓、紧固螺栓松紧不一致,或钢楞长度方向弯曲度超标,而造成的板面平整度不好。4、防治方法:(1)平面钢模板组装前要按质量
6、标准抽查,对超差的模板进行修理,直至达标;无法达标的模板,去除不用。(2)钢模配件如U型卡、钢楞,要事先按质量标准抽查并矫正。(3)平面钢模板排列作为梁、柱模板时,应从一端挤紧,同一端装U形卡,U形卡应正反交替放置,作为墙板模板时,宜由中间向外对称排列。(4)钩头螺栓,紧固螺栓应松紧一致,所有内外钢楞交接处均应挂牢。(5)为保证拼装质量,应设计配板图,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整体拼装,整体安装法。(三)墩柱模板缺陷1、现象(1)“穿裙”(2)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3)柱深扭转。(4)表面不平整光滑。造成墩柱平面位置不准、柱身混凝土外观质量差。(1)柱箍不牢或板缝不严密。(2)成排柱子支撑不挂通
7、线,柱模竖直度控制不严格。支模前,柱的竖向主筋未将其偏移调整过来。(3)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修整就用。(4)柱的斜向支撑支撑力大小不匀,使模板支撑松紧不等。(5)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脱模剂涂刷不匀。4、治理办法:(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柱模板每隔5010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对于整体组合模板,要检查其上、下口的对角线长度,检查联接件、柱箍的紧固程度。(2)对于需接长的柱,应在第一次浇的柱节顶端,预埋定位钢板及螺栓,待往上接柱支模时,其下口紧固于定位钢板上。(3)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支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
8、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称,保证柱位准确。(4)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注孔,以便浇注混凝土时,插入振捣棒,当混凝土浇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5)柱子支模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四)现浇梁、板的模板、支架缺陷(1)支架移位、下垂或支架基础沉降。(2)梁、板中部下挠,梁、板底面不平,梁身不平直。(3)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粗糙。(1)支架移位、下垂或其基础沉降,会引起现浇混凝土产生是个裂缝,严重时产生结构受力状态与要求不符而断裂、倒塌。(2)造成梁、板身下挠,给人以不安全感。(3)降低梁的耐久性,损坏混凝土的外观质量。(1)
9、支架基础回填夯实不足或不均匀;坡桥模板底面倾斜度超过3%时,垂直荷载的水平分力使支架倾斜;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加预应力引起反力点转移,改变支架受荷情况而使支架变形;排架下垫层层次过多,加大沉降量。(2)板、梁底模板未预留拱度或预拱度不足。(3)板、梁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差。(4)梁侧模上口未拉通线,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度),支撑不牢,造成局部偏歪。(5)梁高较大,侧模刚度差,又未设对拉螺栓,造成梁身不平直。(6)采用黄花松木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模板,浇筑后变形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7)支架揣手楔设置不良,造成梁板底面不平整。(1)梁、板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
10、土自重和施工荷载等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必要时可铺设灰土层或石灰粉煤灰沙砾混合料结构层,铺放通长垫木,确保支撑不沉陷。(2)支架设计要进行荷载不均匀分布的验算,考虑各种可能发生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稳定,而且一定要把支架杆件固定到桥墩、桥台的坚固处,在杆件间要斜撑和拉杆拉紧。(3)板、梁底模应按预留拱度起拱。(4)根据梁高及宽度,核算混凝土振捣时的重量及侧压力,选择模板厚、支柱间距,根据梁高加设横放和对拉螺栓数量。(5)支架揣手楔,必须选用木质坚硬的材料,揣手楔应背紧,设置恰当,防止支架发生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变位。(6)梁模尽量不采用黄花松木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如用黄花松制作梁侧模,应在混凝土浇灌前充分用
11、水浇透。(五)、现浇墙、桥台的模板缺陷(1)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或倾斜变形。(2)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3)伸缩缝处橡胶止水带未被浇筑的墙体混凝土包裹住,甚至挤偏。(4)墙体分层浇筑出现接茬不平、错台。墙根跑浆、露筋产生“烂根”,损伤下部结构的安全、稳定;伸缩缝处的止水带移位引起该处混凝土或伸缩缝渗、漏水;引起结构尺寸规格与设计不符及造成混凝土外观缺陷。(1)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等。(2)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使模板在浇注混凝土时发生位移或倾斜。(3)混凝土浇注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4
12、)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5)伸缩缝处橡胶止水带与模板未固定好。(1)桥台、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并严格按质量检验,标准把关。(2)台、墙身中间应用穿墙对拉螺栓拉紧,两片模板间,应根据墙厚,用钢管或硬塑料管顶撑,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3)当伸缩缝两边墙体混凝土不能同时浇注混凝土时,此时端头模板应与橡胶止水带的中空管抵紧,端模与侧模用联接角模相联接,并与钢筋焊接伸出拉杆螺栓将模板钢楞拉紧,确保支模稳固,板缝严密不漏浆;施工中多数时将端头钢模与侧模相连。(4)每层混凝土的浇注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5)采用预埋螺栓。夹紧模板
13、底口。当分层浇注混凝土和安装模板时,两次支模的接搓部位往往易出现“穿裙”现象。为消除此类通病,必须使上部模板能夹紧已浇注的墙体(柱体),并得到稳定的支点。为此,可在浇注第一层混凝土前,模板中放置预埋螺栓杆,待浇注上层时,再用螺栓夹紧两根横向放置的角钢,作为上部模板的支撑点,避免产生“穿裙”现象。(六)隔离剂引起的缺陷由于模板使用隔离剂不当,产生混凝土上有锈斑等,造成色调不均,外观粗糙,甚至拆模时将混凝土沾掉,造成粘皮现象。降低浇注混凝土表面的外观质量,造成色泽不均,锈斑、污染及粘皮等缺陷。(1)脱模隔离剂选用不当,或涂抹方式不当。(2)脱模隔离剂完全干燥,就浇注混凝土,使隔离剂被混凝土沾掉而失
14、效。(3)支模到浇注混凝土的时间拖的过长,钢模隔离剂脱落,钢模表面锈蚀。三、混凝土浇注期产生质量问题及防治(一)跑模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侧向压力使某部位的模板整体移位,造成结构物侧面整个倾斜,底面下垂或下挠。严重时,侧模、端模崩坍。轻者大小改变结构物尺寸、规格、形状,重者使浇注失败。(1)固定柱模板的柱箍不牢;或钉侧模、底模的元针规格小,被混凝土的侧压力或竖向力拔出,造成模板移位。(2)为调整模板间距或高程,所加的抄手楔未固定好,振捣时松脱产生侧模、底模移位。(3)固定梁侧模的带木未钉牢或带木断面尺寸过小,不足以抵抗混凝土侧压力,而使钉子被拔出。(4)未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或因对拉螺栓直径太小,被混凝土侧压力拉断。(5)斜撑、水平撑底脚支撑不牢,使支撑失效或移动。(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在柱模外面每隔30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