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6.11KB ,
资源ID:160685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0685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柳青纪念地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柳青纪念地Word文档格式.docx

1、纪念地;蛤蟆滩柳青故居中(宫)寺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字东园,陕西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人。柳青是他的笔名。柳青学生时代酷爱文学,大量阅读鲁迅、高尔基等中外名家作品,开始创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停学返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与新华日报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下乡下部队体验生活,写成种谷记(1947年出版)与铜墙铁壁(1951年出版)两部反映农民与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成为知名的青年作家。1952年5月,柳青辞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职务来到西安。在西北党校工作时,经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介绍与马威结婚。此后任长安县委副书记,深入农村边体验生活,边参

2、加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工作。1953年秋,王曲区十乡(皇甫乡)四村王家斌互助组水稻平均亩产325公斤,其中1.95亩试验田亩产448.9公斤。王曲区委书记把这一高产喜讯告诉柳青后,他兴奋得第二天就赶到王家斌的草棚里,与王促膝长谈,从此便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王家斌互助组上。在县委工作组、王曲区委与柳青的帮助下,1954年3月10日(即王曲城隍庙古会农历二月八前两天)王曲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胜利社在王家斌互助组的基础上诞生了,柳青也开始了创业史的创作。1955年,柳青把家搬到皇甫村中间,紧靠罗家湾的中寺(与皇甫村西端的西寺今常宁宫、东端的东寺今马蹄寺相对而言称中寺,也称中宫寺)。为了集中精力,他辞

3、去县委副书记,只保留县委委员职务,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中寺建在神禾原崖根的平台上,面积约二亩,原是村中公共庙产,抗日战争时被黄埔军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占用,1949年西安解放后移交当地驻军。柳青与驻军联系,在这里落户。当年西面三间大殿(原有佛像),东面三间大殿,后面有一孔窑洞。经柳青修缮,西面作为写作室,其他作为生活用房。中寺地方大而僻静,有利写作;出门就是农户,过罗家桥就到了王家斌的村子,完全生活在农民中间。柳青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从长安县委转到罗家湾党支部,与农民党员打一成一片。夫人马葳做他的得力助手,保姆料里家务。他换上当地农民的对襟上衣、圆口鞋、氊(草)帽,与农民同住、同劳动、同赶集、同

4、聊天,过着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皇甫村人没有不认识“柳书记”(农民对他的习惯称呼,无官民等级之义)的。柳青熟悉农民、向农民学习的同时,又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知识; 他关心集体经济的巩固,发展与群众的疾苦,同乡村干部一起制订各种规划;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的全部稿费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大公社)办起机械厂。机械厂停办后又把厂房交给王曲卫生院;他经常教育子女:“咱是长安皇甫村人,咱也是王曲公社社员”。柳青落户中寺期间,长安农村中流传着“一工(人)二干(部)三教员(师),宁死不跟(嫁)庄稼汉(农民)”的顺口溜(民谚)。农村中有文化、有“优势”的姑娘都不

5、愿在农民中找对象。三年(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职工有固定的工资与商品粮(国家供应粮),可以保证最低生活水平。农民没有这些,缺吃少穿,生活在饥饿线上。离开农村,吃上商品粮是农民最向往的事。作为从北京来的、全国知名的作家柳青,完全可以住在城市,采取下农村作调查研究或住(生产)队体验农村生活的方式搜集写作素材来履行作家的职责,而他却选择了扎根农村,决心书写创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大业历史的道路。柳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只是以语言与作品,更不是以名声向世人证明: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诚的共产党人,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作家,才称得上是人民的儿子、社会的公

6、仆。这在当时的知名作家中屈指可数,在今天的知名作家中更为罕见!当年的中寺里,除乡、区、县干部常来与柳青谈工作、罗家湾党支部在此开会外,西安的业余作者们也来求教。柳青的散文特写选段,如写王家斌先进事迹的一窝猪娃、创业史选段,如梁生宝买稻种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与陕西乡土教材,影响了一大批中学生。他们中学毕业后返回农村的,立志学柳青,要当一名为农民服务的业余作者、作家;在城镇就业的立志要为城镇人民作文、写书。就职业而言,他们多是小学教师与县(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创作人员。作协西安分会定期举办讲座,柳青朴实精彩的讲课与直率的性格使他们终生难忘。如今这些当年的“文化人”都已年近古稀。陕西文化界与作家群中

7、不少人就是受柳青影响与教诲成长起来的。“文革”前,柳青在中寺出版了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完成了第二部第一至第二十五章(本部共28章)。另外,1956年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1959年出版了中篇小说恨透铁。“文革”中,柳青遭到诬陷(罪名是“反革命”、“黑作家”)与迫害,身心健康被严重摧残。1969年被迫离开中寺,夫人马葳不堪忍受屈辱而致死,柳青创作一度中断。柳青走后神禾原滑坡伤了中寺一角。19721973年,皇甫公社(小公社)拆掉中寺,拆下的木料盖了公社机械厂,后来用推土机推平庙基,批给村民作庄基地。现在唯有中寺门前一棵大皂角树尚存。当年柳青把客人送出家门后,在这里握

8、手告别。柳青故居由荒落的旧庙改成,朴实无华。柳青14年呕心沥血,不避寒暑,在这里写成一代名著创业史。作为纪念历史,激励后人的文学创作地,必须保存;柳青除原籍吴堡的祖传房屋外,他工作生活的地方,他的情感证实他是名副其实的“皇甫村人”。柳青故居是他合法的、唯一的家,如此毁坏太不应该!柳青墓柳青离开中寺后移居韦曲镇长安干休所。他贫病交迫,在西安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才被送到北京治疗。1974年病情稍有转机时便返回长安,在病床上完成了对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及第二部上卷的修改。1977年9月,出版 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出版

9、了第一部修改本(陕西人民出版社)。柳青原计划创业史分四部,当他预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完成第三、第四部的时候,打算把三、四部中某些重要思想提前到第二部下卷中表现出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下卷前三章的修改后,病情恶化,1978年6月13日与世长辞,终年62岁。1979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以寄托人们对柳青的哀思。柳青在北京逝世,文学界无不痛惜。与柳青共事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原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岗收到讣告后悲痛万分,即刻赶赴北京参加追悼会。柳青一部分骨灰,以全国作协领导人身份存放八宝山公墓,一部分骨灰遵照柳青“我离不开长安这块土地,离不开长安人民,我死后把我送回长安,埋在皇

10、甫原上”的遗嘱带回长安。长安安葬仪式由县委书记张家谋主持,省委领导李瑞山参加。参加葬礼的还有市县其他领导与柳青生前好友、同事、各级作协成员、柳青亲属及自动赶来送葬的群众。丧事办得简朴而情深:墓在罗家湾顶头的皇甫原上,坐北向南。墓下崖根是柳青故居中寺。柳青“创业”的蛤蟆滩俯首可见,墓东是柳青常去的皇甫村冯家堡子,墓西是柳青开始撰写创业史的常宁宫,墓附近还有经柳青建议(在原上)盖的“生产点”。柳青长眠在皇甫人民中间;柳青骨灰盒与夫人马葳骨灰盒外分别套着精心制作的水泥预制盒,相当于内棺外槨;骨灰盒并列安放墓中,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柳青同志之墓”的石碑由柳青恩师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

11、李瘦枝先生题写;下葬时一百多名皇甫村民一边用锨封土,一边含着热泪说:“柳书记生前同我们在一起,死了还和我们在一起。他是咱们皇甫村人啊!”1996年6月26日,长安县隆重举行“纪念柳青诞辰80周年座谈会”。柳青生前好友与同事张家谋、安于密、孟维岗、董亭芝等,县人大、县文化局、长安报社领导,文学界代表及柳青子女近百人出席会议。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为纪念柳青诞辰80周年题词:“柳青以生命所神圣过的文学,我们依然神圣”。会前代表们到柳青墓前举行祭拜活动。会议决定筹建柳青创作墓地。1998年柳青逝世20周年时,长安县人民政府为柳青墓加修围墙,整饰墓塜。1999年9月出版的长安县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为

12、柳青立传,与长安籍的28位近现代英烈、名人并列,认可柳青为“长安人”,是长安人民的优秀儿子。朴实淡泊的柳青墓把柳青与长安人民永远连在一起。创业史的发源地蛤蟆滩创业史以长安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为背景,以王曲区十乡四村互助合作为原型,表现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转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书中主人公、合作社与主要地名的原型都在御宿川,而以蛤蟆滩为主。主人公“梁生宝”的原型是王家斌(19191990)。1950年土地改革时,他是有名的积极分子;土改后带头在本村组织互助组,连年增产;1954年3月,带头成立王曲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胜利社,即创业史中的“灯塔社”,被选为社主任;1956年(吸收全体村民参加,已

13、转为高级社)全社1383亩水稻平均亩产710斤,创当地历史最高纪录,在全省名列前茅,因此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出席省先进代表会议,名见新长安县志英模表。王家斌家在河滩,这里住户零散,一直没有村名。皇甫村河北岸村民称它为“稻地里”、“稻地滩里”;附近村庄称它为“皇甫村河南”;再远一点的村庄称它为“麻河滩”。1949年西安解放,人民政权建立后始称“王曲区十乡四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曾取名“兴隆庄”;现在名为“胜利村”。另一个重要人物“黄堡区区委书记王佐民”的原型是是孟维岗。他先是王曲区区长,后担任区委书记,参加了王曲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全过程,亲手抓胜利社,后来调到长安县人民政府工作。他是离休

14、干部、新长安县志特约编辑与撰稿人、长安县人民政府新长安县志审稿组成员。创业史中的蛤蟆滩:“整个稻地从汤河出终南山到它和北原那边的漉河合流处,这约莫三十里长、二三里宽的沿河地带统统被人叫做蛤蟆滩,因为暖季的夜间,稻地里蛤蟆的叫声,震天价响,响声达到平原上十几里远的地方”。以上除“汤河”即御宿川的滈河、“漉河”即穿过神禾原人工河道(俗称“五岭潏河”)在香积寺村西南进入御宿川与滈河合流的樊川的潏河、“蛤蟆滩”即“麻河滩”三处是换了名称外,其他描述与书中所说的蛤蟆滩没有村庄,住着从附近各村搬来丧失尽生存条件的租种稻地的人;水质不好,老年得粗脖子病;草棚多,瓦房少;绝大多数人生活困难,农闲暇亲跑终南山扛

15、椽、背板、担炭、砍柴、割扫帚与成立互助组、办初级社以及风土人情等都是真实的写照。蛤蟆滩历史悠久。秦汉时这里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因山水最佳,汉武帝便在此修建“御宿苑”,从而取名“御宿川”,与“樊川”并列为长安城南两大名川。西汉末年,上林苑解除禁令,百姓陆续迁入,到唐代已是接村连庄,鸡犬之声相闻,“四十里皆福地也”的风水宝地,川中大河因而取名“福水”。唐以后暴发过特大山洪(具体年代待考),当地百姓称之为“水吹(冲)二十四家寨”,大河边低平处的村庄,农田统统被冲毁,三四十里长的近河处变成了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毛石、大砾石、小砾石、粗细沙与烂泥浆的荒滩。在手工耕作的、小农的、土地私有的古代社会,如果没有国家组织,要在短期内把石沙河滩改造为良田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经过几百年,上千年自然界的风化,石沙部分沙土化时,才能逐步种上庄稼,一户一户地出现人烟。所以从宋代到清代的几部长安(县)志中,只有清嘉庆二十年(1820)修的长安县志,才在这里标出“麻河滩”的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