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1.词类;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3.翻译。二、什麽是副词?副词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作用: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可分六类: 1(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1)表程度偏高:“、太、至、尤、良、益、甚、颇”很、非常问:“年事颇高”何解?(2)表程度偏低:“少、稍、略、颇”稍微、逐渐。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2、如:太后之色少 解。(战国策触龙说赵 太后)少解:稍微消解。王力汉语史稿认为:“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渐”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稍微”,“稍”具有“稍微”之意,是在唐代才产生出来的。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大夫子尾多次受齐君封邑,但他逐渐把土地还给了齐君。齐君认为他忠,对之更宠。)左传昭公十年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 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 力:出了很大的力。二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 有,然多阙。三代世表序颇 有:略微有。(二
3、)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1.表总括(范围大的):“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既”都、全;“凡、共”总、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的贤者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老的都聚集一堂。)王羲之兰亭集序 “义明康乐宫”广告词:“群贤毕至康乐宫,少长咸集卫星湖。” 2.表限制(范围小的):“但、徒、特、直、第(弟)、仅”仅、只。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但 闻:只听到。 2问
4、:“但愿如此”何解?答:只希望这样。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心却不推行之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好法度却不公之于众也不能独自推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既然如此,那么人之所以作为人,不只是因为是两只脚并且没有毛,而是因为人有分辨能力。)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叫您赢。”)史记孙膑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五十步。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义,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上古“仅”只有“只”的意义)。齐王遁而走
5、莒,仅以身免。(齐王逃到莒国去,只免掉礼貌自身的死亡。) 史记乐毅列传 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唐代的文中,而且要读“jn”, 一般只用在数词前。王力汉语史稿:“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到达的意思。是甚言其多,不象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初守睢阳时,士卒仅 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张巡当初据守睢阳城时,士兵将近一万人,城中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仅万人:将近一万人。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 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仅十人围:将近有十围粗。(三)时间副词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尝、曾曾经
6、: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曾向孔子问及军事,孔子说:“俎豆砧 zhn 板、祭盘一类的礼器,我曾经听说过,带兵打仗的事,我不曾学过。”) 论语卫灵公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叫人刺杀袁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居然”、“竟然” 读 zn。谁谓河广?曾 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曾不容:竟然容不下。 老臣病足,曾 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曾不能:竟然不能。 现代汉语中的“再”是副词,表示事情又一次发生
7、。古代汉语中的“再”却是数量词,一般是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激发起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落了一点,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泄尽了。) 左传庄公十年 现代汉语“再”的用法古代汉语用“复”,是“又一次”的意思。田忌一不胜而再 胜。孙膑) 再胜:两次取得胜利。 现代汉语中的“仍”是副词,表示事情继续发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仍”也是副词,但含义却是“频繁”、“多次”。晋仍 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仍无道:多次做不义之事。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四)情态副词:表示一定情态的副
8、词。1.且 现代汉语中的“且”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常是以“而且”的面目出现,是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且”除了相当于“而且”的这种用法外,还经常作副词用。有时是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的含义。先生且 休矣,吾将念之。(齐人蒯通劝韩信反刘邦,韩信说:“你姑且等一 等吧,我将考虑你的话。”)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休:姑且算了。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不避:尚且不回避。 斥鴳笑之曰:“彼且 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且奚适:将要到哪里 去。若属皆且 为所虏。鸿门宴)且为所虏:将要被俘虏。 2.固本来、当然: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9、 “固”与“也”结合成凝固形式,相当于“本来如此”、“当然如此”,常用于应答。(赵高曰)“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也。”( 赵高说:“我想谏阻君王修阿房宫,但我的地位低贱,这是 你李斯李斯封真君侯的事,你怎么不谏阻君王呢?” 李斯说:“本来如此,我想谏阻君王已经很久了。”史记李斯列传 (五)语气副词 “盖” “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1)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不译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天下万物产生了,没有不死的。(2)表不肯定语气大概: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
10、许由冢云。(我登箕山,箕山上大概有许由尧舜时隐居贤士的墓。(3)表连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作离骚,是自己胸中的怨世疾俗感情的流露。(六)否定副词:1.不、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 可赦也已。”弗 听。(左传僖公 二十二年) 功成而弗 居。(老子) 5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 能治。(墨
11、子兼爱上)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今吕氏王,大臣弗 平。吕太后本纪) 2.毋(无)、勿(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不要、别。 “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大毋 侵小。襄公十九年) 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上) 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 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成公九年) 3.未 “未”表示
12、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僖公二十二年) “未”与“未尝”不同:“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闻”即“没有听说”;“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读其书未 毕,齐军万弩俱发。孙膑) 臣未尝 闻也。魏策四) 4.非(匪)(表示对后面的整个谓语进行否定 不是。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夫仁义辩智,非 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此庸夫之怒也,非 士之怒也。魏策四) 5.否(表示应答性的否定不、不是的) “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66.“微”表示事后的假设性否定如果不是。(七)表敬副词:用表示对人尊敬的副词。可分为两类,一是尊人的,一是自谦的。一般不好对译,可灵活进行翻译。(1)尊人:请、幸、谨、敬、惠、辱“请”、“荣幸”或不译。“请”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请您怎么样”,在古汉语中,除了表达这种含义之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