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235.85KB ,
资源ID:157604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7604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文档格式.docx

1、是指遗传特性在定环境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微生物变异发生最快、迅速、常见。不一定都是变异或都能遗传。突变:是遗传物质核酸(RNA,DNA)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合段发生改变,而引起遗传性状改变)包括: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微生物主要是基因突变。二、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从孟德尔的粒子到DNA双螺旋结构1865(1866)年: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 分离、自由组合规律1893年:Overton 发现植物细胞减数分裂。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建立遗传学。1901年:发现X染色体。1902年:建立细胞遗传学。1903年WSSutton,染色体的遗传行为与性状的遗传行

2、为有着平行的关系。1905年:Wilson 发现性染色体1905-08年:发现连锁基因。1906年:提出性染色体。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L.Johannsen提出基因概念。1910年:摩尔根(Morgan)建立基因学说。1913年:减数分裂与孟德尔定律联系起来。得到正确解释。1910-27年:连锁互换。1935年:电镜问世。20世纪40、50年代, 3个典型实验:1944年:肺炎双球菌转化。遗传信息物质是DNA,核酸水平1952年:Watson Crick 提出DNA结构。1953年:Hershey和Chase同位素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T2,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raenk

3、elConrat和Singer的烟草花叶病毒重组实验证实了RNA也是遗传物质。1957年58年:DNA半保留复制。分子遗传学和分于生物学。1960年:体细胞融合技术。(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余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分染色体DNA和染色体外DNA。1、DNA在原核微生物中的存在方式原核微生物细胞最大的特点:无核膜与核仁的分化,染色体DNA处于核区,无组蛋白,近年来发现细菌染色体DNA也与类组蛋白的碱性蛋白相结合。几种原核微生物染色体的物理特性见表81。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外DNA主要指质粒。2DNA在真核微生物中的存在方式真核微生物DNA分为核DNA和

4、核外DNA。核DNA即染色体DNA,与组蛋白结合构成具合染色体。组蛋白已发现有4种:H2A、H2B、H3、H4。每种组蛋白各有2个分子与DNA形成核小体。组蛋白有保护作用(DNA),影响DNA基因的表达。核外DNA主要为线粒体DNA、质粒DNA等。酵母菌DNA的主要存在方式见表82。三、基因和性状(一)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由丹麦生物学家W.L.Johannsen于1909年提出来的他用“基因”这个术语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较明确的概念。“基因”是一个具有遗传因子效应的DNA片段,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二)性状与基因表达性状是构成一个生物个体的结构、形态、物

5、质和功能等各方面特征的总称。基因决定性状,性状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基因:分为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3大类。结构基因:是细胞结构、组成及完成细胞功能所需的蛋白质等编码的基因。蛋白的表达不仅受结构基因控制,同时也受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冈的调控。遗传信息通过“中心法则”传递。第二节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重新组合,即杂交(有性),准性生殖。原核生物:转化、传导、接合、溶原性转变等方式。接合是通过细菌间的接触;转化是通过裸露的DNA;转导则需要噬菌体作媒介。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遗传分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一、接合(细菌杂交):遗传物质通过供体

6、菌和受体菌二个完整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进行的DNA转移和重组。即:供体和受体细胞直接接触,而传递遗传物质的现象。(一)、大肠杆菌杂交实验1946年,莱德伯格(J.Lederberg)和塔图姆(E.L.Tatum)发现。遗传物质:一个基因,或质粒,或染色体,或质粒和染色体均可以。结合实验:E.coli k12 二个缺陷型菌株。 亲本(P):Bio-,Met-,thr+,Leu+(A- B- C+ D+)亲本(P):Bio+,Met+,thr-,Leu-(A+ B+ C- D-)P,P分别在基本培养基上均不能生长,但将P,P混合后 。在基本培养基上,却可以生长,出现频率为10-610-7。即找到了

7、Bio+,Met+,thr+,Leu+的菌株。U型管实验:排除由转化引起的,是由二个细胞接触引起的。加在U型管中部放一个滤使细胞不能通过,而培养基和DNA片段可以通过,然后在U型管的两端分别接入菌种P和P,在一端压入无菌空气,使培养基流动,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取出菌种涂平板,结果二边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没有找到Lio+,Met+,thr+,Leu+。证明:细菌细胞间没有直接接触就不能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细胞间不接触,遗传物质就无法转移。(二)接合菌株与F因子:E.coli:有性别分化,决定性别的因子,F因子。1、F因子:一种质粒,又叫致育因子,性因子。是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为大肠杆菌染

8、色体的2%),分子量5*107D,6*104bp,可编码4060种蛋白质。P170(T8-1)P170 T8-1 F因子存在和转移方式基因组有3个主要区段,第一段:是控制自主复制区段;第二段:是控制细胞间传递的基因群区段,第二段:是控制重组区段。2、F+菌株:含游离F因子菌株为雄性菌株,还可使细胞产生14条性伞毛。游离F因子,可以独立于细胞核进行复制。3、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DNA 的特定位置上的菌株,为高频重组菌株(Hfr),与宿主染色体同步复制。重组频率高。4、F菌株和F因子:F因子从细菌DNA上脱落下来,而带有细菌DNA的F因子。F因子:带有细菌DNA的F因子。F菌株:带有F因子细

9、菌。5、F-菌株:不含F因子的菌株为F-6、附加体:F因子能与DNA 整合又能脱离,形成质粒,这类质粒叫附加体。F+因子的菌株F+不含F因子的为F-。 (三)几种杂交的结果(细菌杂交):1、F+ F-F+F+ F+与F-接合时,F+的F因子复制后单链DNA通过性伞毛进入F-,然后再形成双链环状DNA,即F与F-变成F+,另一 个不变。F F-F+ FF与F-接合时,F菌株即获得F因子,也获得了F因子的若干性状,使F-变成F。F因子复制后进入F-使F- 变成F。2、Hfr F- Hfr + F- Hfr F-Hfr +Hfr (P170) Hfr 与F-接合时,Hfr 染色体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

10、由环状变成线状,以单链进入F-菌株,进入时染色体先转移,F因子最后进入F-,由于整个转移完约100分钟才能完成,但由于环境的种种因素的变化。很容易使Hfr 断裂而中断杂交,使F因子不能进入F- 。F因子保留在Hfr中。未使F- 变成Hfr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可使F因子进入F- ,是F-变成Hfr。 3FF-及HfrHfr杂交仅少数个体(0.1-1)可进行。因为携带F因子菌体表面的抗原性及表面电荷均不同于F菌,其表面成分阻碍了携带F因子的两菌之间形成接合对,故不能杂交。但F+菌在饥饿状态下,会失去表面阻碍性组分而获得F菌的性质,能与雄性菌接合。但在新鲜培养基中,又恢复了F+菌的正常表面性质,

11、这种在遗传特性上的变化称为拟表型变化。接合的普遍性:E.coli k12为最初实验菌株。细菌,放线菌均可以接合,以G-菌中的环门氏菌,志贺氏菌。赛氏杆菌,弧菌,固氮菌,克氏杆菌等较常见。放线菌中链霉菌属和诺氏菌属。二、转化:转化因子DNA的证实,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起点。发现:1928年,英国格里非斯(Griffith)。肺炎链球菌对小鼠的感染实验,首次发现。肺炎双(链)球菌转化实验:(S、S、S、R、R、R为血清型)S型:光滑型、有毒。R型:粗糙型,无毒。肺炎双球菌可使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死亡。1、S型鼠体死亡2、R型鼠体生活正常3、S型杀死鼠体正常生活 分离4、S型+R型鼠体死亡S

12、型菌。(一)几个概念1什么是转化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与其染色体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交换(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现象称为转化。2转化子:经转化后出现了供体性状的受体细胞称转化子3转化因子:有转化活性的外来DNA片段。4感受态: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称感受态(二)转化的条件包括受体菌与外源DNA的条件P171(表83)(三)转化过程 主要通过3个步骤完成。1感受态细胞的建立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最易接受外来的DNA片段。2DNA的结合和摄取(1)供体双链DNA与受体细胞壁上的受体位点相结合。此步最初可

13、逆,随着与细胞膜蛋白的作用,与细胞壁的结合则变得稳定后,而不可逆。(2)过核酸酶降解核酸。已知有二种核酸酶细胞壁上的核酸酶:把结合的DNA随机切割;细胞膜上的核酸酶:后者将双链中的单链降解。过程:一条链被核酸酶降解,另一条链进入受体细胞。也有完整的双链被摄取的。3转化子与染色体重组 过程复杂(1)单链DNA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受体细胞双链DNA同源片段发生交换重组。(2)双链DNA进入受体细胞后,由DNA结合蛋白或胞内小泡包裹,转运到受体染色体区,条链被降解,另一条链则与受体菌DNA整合,形成供体DNA受体DNA复合物,通过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而表现出转化性状P172(图83)。(四)感受态的机

14、理机理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胞才能吸收外源DNA实现转化。感受态本质的解释:(1)局部原生质体化假说:认为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局部失去了细胞壁,使外源DNA能顺利通过膜进入菌体。(2)酶受体假说:认为是受体细胞表面出现了种能结合DNA并使之进人细胞的酶。(3)转化模型:感受态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诱导感受态特异蛋白(如自溶素、部分核酸酶)等表达,与外源DNA结合,降解DNA为单链DNA,单链DNA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转化微生物:除肺炎双球菌,还有:E.coli,嗜血杆菌属,奈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细胞杆菌属。酵母菌粗糙链的链孢霉等真菌也可转化。转化率为:0.1-1%。转染:用病毒的核酸感染受体细胞,能产生大量病毒。与转化不同。自然遗传转化:是某些细菌的一种生理特性,自然发生的。人工转化:是用人工方法诱导而产生的转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